旅游能够让人们感悟中华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旅游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能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旅游还是各民族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有助于增进民族感情。
3 月 30 日到 4 月 1 日期间,全省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动以及文博讲解员培训班在我州举行。在这期间,全省民委系统的相关工作人员、文博讲解员,还有部分省外民委系统的负责人以及旅游促“三交”基地的讲解员,都走进了我州的旅游促“三交”基地,亲身去感受我州“铸牢 + 文旅”的具体实践。这些基地生动地诠释了我州以文旅融合的方式,促进了各民族在空间上相互嵌入、文化上相互借鉴、感情上相互沟通的创新路径,并且为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2022 年,国家民委与文旅部、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委共同印发了《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决定推行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凭借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促使各民族全方位地相互嵌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
近年来,我州大力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积极推进“五大工程”和“十大行动”。全面建成了“一核八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域体验区,并且出台了《延边州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施方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以文旅作为纽带的创新实践,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
统筹推进,构建全域“铸牢”新格局
在延边博物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延边历史文化陈列中,游客借助数字换装系统能沉浸式地体验朝鲜族传统服饰。延边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套智慧系统让大家能更直观地触摸到文化交融的脉络。并且,延边博物馆既是“一核八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域体验区中的“一核”,也是我州旅游促进“三交”的基地。2024 年,延边博物馆接待的游客数量达到 30 多万人次。蛇年春节期间,该博物馆接待的游客有 2 万多人次。
在大众旅游的这个时代,旅游的流动打破了以往那种地理边界的限制以及传统认知的束缚,促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密。怎样去打造一个更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精神以及教育功能的旅游新格局呢?我们州通过一系列务实的举措给出了答案。
我州推进全州景区景点建设。以文化认同为核心,通过融合发展的路径,以示范引领为抓手。组织遴选出 30 个点位作为旅游促“三交”基地,这些点位涵盖 A 级旅游景区、文博场馆、遗址遗迹、乡村旅游经营点等。突出展示中华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搭建“连心桥”。把旅游促“三交”基地讲解词丰富完善工作置于重要位置,全方位指导各旅游线路设计,充实和升级重点景区和各类展馆讲解词,切实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延边故事。组织专家和设计团队为 30 个旅游促“三交”基地设计规范的主景观标语,开展旅行社、旅游饭店、景区等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切实发挥旅游促“三交”基地的文化浸润功能。
文旅融合,打造交往交流交融新场景
2024 年金秋时节的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稻田小火车能够载着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金色稻浪之中穿行。我们把绿色主导产业与休闲旅游农业以及民族文化特色进行融合,主动去发展农业观光、民族特色餐饮、农家乐等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深度地参与到农耕文化当中。光东村党支部书记金宪表示,在 2024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 100 万元以上,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 2.4 万元。光东村所采用的这种“沉浸式互嵌”模式,恰恰是我州在文旅融合方面促进“三交”的一个生动体现。
我州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精准进行定位,从多个方面、全方位地打造和打响了延边文旅品牌,这个品牌丰富多彩且体现着民族团结。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了文旅活动的“吃住行游购娱”这些全部的要素当中。
把“三交”融入到美食当中,以此促进八方的游客能够在美食之中进行交往、交流以及交融;把“三交”融入游娱里面,让各种新的业态、新的场景以及新的玩法把文旅活动转变为各民族同心共融的舞台;把“三交”融入旅途之中,让各族游客在休闲放松的时光里自然而然地参与到交往、交流以及交融当中;把“三交”融入节庆里,让游客去体验延边互嵌式发展以及民族团结的底蕴……
文脉绵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每逢节假日,有很多游客前往汪清县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展示馆进行参观。该馆利用图文、实物展示以及场景还原、实景沙盘和教学体验等方式,对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的发展演变历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游客能够充分感受到世界级非遗项目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的文化魅力。
文化多样性能够驱动旅游流动,旅游促进“三交”,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展现出了新的风貌,提供了新的举措。延边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十分鲜明。我州对本地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铸牢”价值进行了深度挖掘,并生动地展示出来,同时讲好了延边文化故事,提升了延边历史文化的影响力。
举办 2024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延边集展暨消夏避暑旅游季活动,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与“消夏避暑旅游季”相融合。通过品非遗,让人们感受非遗的魅力;通过观歌舞,欣赏精彩的表演;通过赏展演,领略独特的艺术;通过尝美食,体验丰富的味觉。以此潜移默化地促进各族群众在情感深处的共同追求与价值认同。据统计,该活动网上总播放量达到 334 万。
2024 年 9 月,举办了以“博物馆里话共同”为主题的活动。延边博物馆经过改造升级后精彩亮相,它成为了解锁延边文化密码的金钥匙。全新推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延边历史文化陈列,将现代科技与民俗传统文化相融合,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能够被看见、被触摸、被触及。同时,举办了“爱在金秋·礼遇国庆”系列活动,还举办了欢度国庆系列活动之歌颂家乡等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生动地诠释了“三交”故事。
精品创作,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实践也充分证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精神层面的引导。
延边有“歌舞之乡”和“文化之乡”的美名。这里的歌舞艺术在中华文化宝库中极为璀璨。基于文艺资源的禀赋,我州创作并推出了一些文艺精品,这些精品反映了各族同胞手足相亲、民族团结、大爱无疆以及守望相助的精神。
创作了一批歌舞力作。大型原创歌舞诗《五彩阿里郎》不断涌现,传统歌舞《四季如歌》精彩呈现,大型情景音画剧《花开永不败》华丽登场,原创音乐剧《希望小区》也纷纷亮相,这些文艺精品层出不穷,使得各族游客在精彩的作品中沉醉其中、不愿离去。
——举办一批活动“盛宴”。位于珲春的渤海古镇开展“盛世华诞·向祖国献礼”活动,有霓裳鼓上舞、翩若惊鸿舞等唐代歌舞演艺,还有古装巡游、游船赏乐等走街串巷的情况,沉浸式演艺互动让现场市民和游客体验到了梦回大唐的盛世场景。
中国朝鲜族民俗园开展了四物乐、伽倻琴重奏、群舞等快闪表演活动;“朝鲜族百种节”国家级非遗展览展示活动展现了延边农民庆丰收的欢快喜悦;汪清文化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赴法国参加文化交流推广活动,并表演了精彩的象帽舞……这些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向全世界自信地展现了延边的艺术魅力。
延边的美食飘香,能跨越山海;这里的歌舞韵律,能动人心弦。延边的每一处山水,都在诉说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在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延边凭借文旅这支“绣花针”,将民族团结的“千条线”穿连起来,谱写了一曲各民族同心筑梦的时代乐章。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