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维舟
“徒步不摆烂,快乐少一半。”
这个带有戏谑意味的新梗 指的是当下城市年轻人流行的“摆烂式徒步” 俗话说“出来爬山 没必要太正常” 很多人来到野外山林 既不想勇攀高峰 甚至也不想走完路线 只是走到哪算哪 甚至边徒步边躺平 躺在路边 河边 林间草地 山间石头上 怎么躺都可以 “在摆谱和摆拍之间 选择了摆烂”
《爱的警报器》剧照
这种玩法为何流行 让很多人深感困惑 有人说 不就是不想走了吗 还取个这么前卫的摆烂式名字 我三岁就会了 那么问题来了 这算什么新玩法 到底好玩在哪 为何对年轻人有那么大吸引力
孤立地看待这个现象难以理解。因为这只是表象,根源并不在此。虽说“摆烂式徒步”宣称“回归本真,亲近自然”,但哪种户外活动不这么宣称呢?之所以很多人只想在野外找块石头趴着,根本原因是如今人们活得太累。
这是人之常情 当你承受高强度工作节奏 承受巨大压力后 一旦有机会放松 就会什么都不想干
《我的前半生》剧照
我有位老同事特别敬业,大家都觉得他是工作狂。有天深夜加班时,他跟我说,他一直以为自己能承受一切。有一回,离职前他忙到最后一天,想着做完就能痛痛快快玩几天。可结果呢,一觉醒来,突然就没了兴致。在去新公司报到前的整整17天里,每天就是吃了睡、睡了吃,活得跟植物人似的。
多年前 作家西门媚写过 她有两个闺蜜 都嫁得挺好 其中一个吐槽 自己老公回家后 像死狗一样 躺在沙发上 另一个抱怨 老公下班后 只愿做些不动脑筋的事 消磨时间 像个白痴 西门媚据此总结说 “死狗与白痴 这就是现在所谓的成功人士”
这些以往大多被当作笑谈。哪怕亲身经历过,也未必会进一步深入思考。尤其中国人普遍勤奋。就算去度假,行程也排得满满当当,还四处拍照。因为如此能“平息工作狂在度假或自以为要玩乐时所感到的不工作的焦虑”(桑塔格语)。以至于很多人在东南亚旅游时会感到不解。为何那些老外能在海滩上躺一整天,什么事都不做。难得来一趟,不是应该多出去看看吗?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剧照
要真正理解这一点,需先回到现代生活的起始点。在传统社会里,农民不存在“工作”与“休闲”的清晰界定。在田间劳作累了便休息一会。即便处于农闲时节,也不过是“无需干农活”的日子。这称不上是一种与工作相互交错的节奏。也不是一种可选择的生活方式。当然更不存在“休闲产业”。实际上,日常生活存在“工作/休闲”二元分裂的情况。这种情况直到工业时代才出现。并且在工业时代,它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
当工作占据了你一部分时间后。就会专门安排一部分时间用于休闲。这是现代人熟知的节律。人们如同机器。需在劳作与“保养”间不停切换。早期现代社会的“休闲”,带有中产阶层清教徒式的自我规训。玩耍、娱乐被看作琐碎无意义,难以正名。他们看似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为了满血复活后神清气爽地回到工作中。这便要求对行程进行严密安排。要对金钱、时间以及精力予以有计划地运用。最好还能够达成某些目标。不管是健身方面。还是团队精神的提升方面。这意味着休闲自身并非目的。而是达成“更好工作”的一种手段。
《漂亮的李慧珍》剧照
这种生活方式刚兴起时 很难被人理解 因其完全违背农业社会习惯 登山旅行是花钱买苦吃 山里农民常用疑惑目光打量这群人 他们花时间又花钱 却似在做无目的之事 这群人还自称其为消闲 (《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史》)
然而人们慢慢察觉到,“活着是为了工作”这一理念存在隐患。在大萧条时期,德国人已被教导成将工作视为生活目标的民族。对他们而言,失业意味着强烈的失重感。甚至意味着整个道德体系的瓦解。
《没有工作的一年》剧照
要是人生里仅有工作,这不仅没法摆脱操劳,更糟的是,这其实是人的异化,自然也谈不上自由。西塞罗在古罗马时期讲过:“对我而言,一个人若不能偶尔无所事事,那这个人绝非自由之人。”
人不是机器。让被密集日程表撕裂的生活恢复平衡,你才是完整的人。自然地,劳动强度越大,越想彻底放松。欧美有学者观察到,人们休假时躺在沙滩上什么都不干,是因过度紧张工作使内心渴望退回婴儿般原始状态这种看似“躺平摆烂”的做法,其实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修复反应。
《独自生活的人们》剧照
不难看出 这些年中国社会在进行现代化 这可以说是重演了一遍这样的历程 中国是后发现代化国家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 “工作/休闲”二元分裂的日常生活节奏 其实是相当陌生的“休闲”一词本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流行的。在此之前,国内城市职工家庭普遍的生活模式是在能全面照顾自己的单位上班下班。当时连“带薪假期”的概念都不存在,更不用说特意去“休闲”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休息”对于工薪阶层而言,是一段“充电”的间隙。这个曾流行的隐喻表明,人们休息是为了能以更佳状态回归工作。
《这个不可以报销!》剧照
就在不到十年前 很多企业常组织团建 最受喜爱的活动内容之一 是去郊外徒步 即便不是公司组织的户外活动 爬山徒步 隐含的主基调通常是征服多过放松 也就是说 人们内心渴望不断成功达成目标 哪怕休闲时也在模仿工作
然而,如今时代不同了。二三十岁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面临着极大压力。可他们却惊异地发觉机会少了很多。常常得拼命奔跑才能维持现状。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里。成功不再像过去那样是劳作后必然会得到的奖赏可以想象到,这必然会打击人们奋斗的动力。还会激起一种深沉的无意义感。要是努力不一定带来好结果,而是靠运气,那忙忙碌碌是为了什么呢?况且现在工作压力可能比以前更大。
《我们的婚姻》剧照
近些年来年轻人学会席地而坐。有些00后没大学毕业就很焦虑。他们不知道自己未来怎样。出去玩也开心不起来。很难痛痛快快地玩。难怪会这样。甚至有人“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了上香”在这种情形下 “摆烂式徒步” 极具吸引力 因为它能让人寻得一种方式 至少能让人暂时放空自我 把烦心事暂且搁置
不仅如此,“摆烂式徒步”相较于一般徒步有特殊之处。特别是花销小,无须特别规划。支撑“摆烂”的是金钱和精力上的最低限度支出,且会消磨较多时间。除体力付出不同外,这里很多特点与前一阵流行的“特种兵式旅游”惊人相似。
《欢迎回来,旅人》剧照
当然,明显不同之处在于,“特种兵式旅游”以工作狂的节奏持续在各旅游景点打卡。两者乍看相反,然而内在心理相通:面对巨大生活压力,有人可能选消极无为的“摆烂式徒步”放松,这是“向后逃避”。另一些人则可能选让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某些积极活动上,以此“向前逃避”。从心理学角度讲 其共同点是从日常生活抽离 要么彻底放空 要么让自己不停忙碌 至少能暂时不去想头顶的乌云
《金多美潜迹》剧照
这看似是放弃,然而正因如此才或许能找到别样活法。当你不在乎他人看法,也抛开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时,会忽然感到轻松。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反正不买房,不追求未来,用来旅行是够的。所谓“旅行”,在此也是一条“做回自己”的路。人们卸下重负,回归内心换句话说,“摆烂式徒步”是一个休息的站点,但它不是终点。
从这一意义来讲 这种社会动向值得关注 并非因其玩法新颖 而是它展现出社会自我调适的可能性 那些年轻人或许不明白发生了何事 却本能地找寻方法缓解压力 从而开拓一种新可能 我们尚不清楚那会是什么 但那或许就是未来
《凪的新生活》剧照
排版:佐伊/审核:杨逸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