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修复这一重要指示指明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它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新时代对农村发展提出了新定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设美丽乡村。要从乡村振兴角度对农村环境治理进行总体部署。以此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实现。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瞩目
绿色发展方式渐渐确立。产业振兴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关键的物质基础。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发展进程中。各地农村依靠自身优势资源以及区位特色。走出一条各有特点的生态产业振兴之路目前已形成一批农村生态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比如河北塞罕坝,其成功经验改变了环境面貌,创造了巨大生态及经济价值,为全球生态安全作新贡献。又如浙江安吉,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成功经验,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参考样板二是积极借助现代先进科技创新成果。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生态化。我国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逐步改善。通过在农业中植入创意元素。把农业资源、生态资源转化成经济资源。实现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农村的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这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场硬仗。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生态宜居当作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明确提出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2018年底到2019年初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也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同样出台了。这些政策有效落实后,农村垃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农村污水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村容村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农业农村部发布相关数据表明,到2019年上半年,全国80%以上行政村的农村生活垃圾得以有效处理。近30%的农户生活污水得到处理。农村改厕率超过一半。污水乱排乱放现象显著减少。厕所卫生环境明显提升。
农村生态文明制度规范建设持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极为重视生态文明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提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2014年4月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对农业环境保护作了原则性规定。该法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了原则性规定。该法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作了原则性规定。这为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国家层面必要的法律保障。除全国层面法律法规外,地方性立法也开始关注农村环境保护。地方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出台了。地方层面的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逐渐完善起来。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开始有了成效。生态文化属于生态文明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之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与观点广泛传播。这些思想和观点形成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它们还深刻影响了广大基层干部的生态环境观。也深刻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行为习惯。总体来看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之路已达成共识 生态化生活方式在农村的认同度逐渐提升 且体现在生产和生活行为方式上 比如主动参与厕所改造 滥用农药行为减少 随意焚烧秸秆行为减少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有了初步成效
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实现
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一方面,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农药化肥利用率,减少使用量,加快有机化肥推广,探索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强化养殖业、工业污染和农膜等白色污染专项整治,加强对土壤资源的管控和修复。生态宜居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农村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加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此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尤其要总结“厕所革命”实施后的经验与教训。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要切合实际地科学规划厕所改造的有效实现模式。进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促进生态产业实现振兴。一是要加速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从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转变为清洁循环的集约型。要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还要加强推广应用。建立全产业链绿色化农业发展模式。覆盖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农业产品加工和服务流通。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开发特色生态农业产品。加强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绿色休闲农业。加快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二是要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需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现低碳发展。提高禽畜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建立完善的农业用水管理制度。依靠技术进步。发展节水技术。推广污水治理和回用技术。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循环利用。
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强化组织领导与激励。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在国家层面尽快建立一部农村环境保护专门性法律法规。通过配套法律规范建设,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处理要求纳入法律规范。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要求纳入法律规范。把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标准纳入法律规范。把农村工业生产中的排污标准纳入法律规范。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标准纳入法律规范。实行最严格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其次要加速农业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设。加速农业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设。加速农业自然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等农业自然资源的确权登记。明确农村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细化农村自然资源的经营权。明确农村自然资源的承包权。明确农村自然资源的流转权。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制度。最后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激励机制建设。细化落实县市、乡镇、村三级组织的责任分工。加快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建立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责激励制度。以科学评价和精准问责与激励助推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治理。
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属于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加大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力度。通过推出生态保护典型案例与作品,提升广大农村农民对生态保护的认知程度,增强他们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使生态文明思想在农村牢固扎根、落地落实,进而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生态文化自觉意识。其次要深入推进绿色乡村创建工作。鼓励绿色消费行为,推广环保清洁能源。推进餐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逐步塑造绿色低碳的生态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以此推动农村生态文化不断发展。此外,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切入点。立足现有村庄基础。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逐步让农村拥有基本现代生活条件。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