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跑友表示:依照MAF公式把控配速,跑得速度极慢,像龟速一样了。然而只要稍微加快速度,心率就会飙升到150以上。究竟是设备不准确,还是自身出现了问题?
今天,就带你揭开这个困扰超慢跑新手的最大谜团。
六大"罪魁祸首",你中了几个?1. 基础耐力不足
大多数人觉得跑得慢就能让心率降低。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心肺系统适应性差的人。哪怕是龟速爬行。心率也会飙升。
就如同长期闲置的老车一般。即便低速行驶。它也会引擎轰鸣。并且温度飙升。人体这台“机器”同样需要逐步调教
2. 步频过低形成恶性循环
很多人为降低心率而减慢配速,却不知步频也跟着降低了。
标准步频需保持在每分钟170到180步。大多数超慢跑新手的步频只有150左右。步频过低会使每步落地冲击增大。这反而会让心率更高。这是最隐蔽的技术陷阱。
3. 环境因素偷走你的心率区间
炎热的天气会使心率自动提升。提升幅度为每分钟10至20次。湿度每增加10%。心率有可能再升高。升高幅度为每分钟5次。
一位读者反馈 同样配速下 冬天心率是130 夏天心率直接超过150 他还以为自己体能下降了
4. 压力与睡眠: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昨晚加班到凌晨,早上勉强跑步,结果心率暴涨?
睡眠不足会致使静息心率每分钟上升5至10次。工作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进而使人无法进入低心率状态。
5. 营养与水分:心率的"燃料管理"
脱水百分之一时,心率会上升。上升幅度为每分钟五至八次。前一天若进行高糖高盐饮食。那么第二天心率普遍会偏高。偏高幅度为每分钟三至七次。
这些数据向我们表明:心率并非仅仅关乎跑步的那一瞬间。它是24小时全周期管理所产生的结果。
6. 心率监测设备本身的误差
光电手表在运动时误差很大。高达±10次/分钟。胸带的误差则通常能控制住。在±2次/分钟以内。
很多人因设备不准确而自我怀疑。但他们不知道。“测量者效应”正在扰乱训练计划。
系统诊断:找出你的真正短板测试一:静息心率波动度检测
连续7天在早晨测量静息心率。若某天训练时心率异常高。并且当天静息心率高于平均值3次以上。那么多半是生理状态出现问题。而不是训练强度设置有误。
测试二:走跑转换测试
当心率超标时立即转为走路,记录心率下降速度:
测试三:技术效率评估
找平坦路段,分别以相同感觉的强度测试三种不同步频:
记录相同配速时的心率差异。常常会发现。提高步频能够神奇地降低心率。
四周超慢跑心率驯化计划第一周:适应期(心率意识建立)
不要一开始就纠结数字。先尝试“说话测试”。能正常交谈就是合适强度。每次锻炼30分钟。心率过高要立即步行。
第二周:技术调整期
重点是将步频提高到170以上,减小步幅,保持上身放松。在这一周,你会惊讶地发现,在相同配速的情况下,心率可能会自然降低,每分钟降低5至8次。
第三周:容量建设期
每次训练延长至45到60分钟。要掌握“心率边界感”。也就是要在目标心率的上限与下限之间能够自如地进行调节。
第四周:稳定期
这时百分之七十的训练时间要能维持在目标心率区间。不再需要频繁进行走路间歇。你的身体已适应低心率训练模式。
真实案例:从"高心率困扰"到"轻松超慢跑"
李工程师45岁。他尝试用MAF公式(180减45等于135)进行训练。即便以7分半每公里的龟速行进。其心率依然在150以上。
诊断发现三大问题:
每周工作时长超60小时,压力极大。步频仅为每分钟155步。使用光电手表监测,而非胸带。
经过四周调整:
结果是,在相同配速时,心率稳定在135以下,真正进入了脂肪燃烧区。8周以后,体脂率从24%降到了19%。
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才是关键
下次你发觉“跑得慢但心率依旧高”的情况时 不妨回顾这篇文章 找出属于你的答案
你的超慢跑心率控制有什么特别的经验或困惑?欢迎留言分享!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