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订单指派与路径规划。订单指派是把订单分给附近合适的骑手。路径规划是给骑手推荐合理的取送路径。此路径要同时考虑骑手配送距离和订单超时风险。以上情况没考虑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交通、天气状况等。
另外 存在供需关系的动态影响 许多用户能注意到 平常半小时能送到的外卖 在中午和晚间用餐高峰时段 配送时间会大幅增加 针对这种供需变化 许多平台构建了基于时段的供需比和完成率等特征 供需比越高 履约时间越长
算法所涉及的内容远不止这些。经过长时间“打磨”,各大平台的外卖配送机制日益成熟。这种配送机制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它还让用户能更快吃上热乎饭。
但它真的一点问题没有吗?
2 有了智能导航,外卖骑手为何还疯狂冲卡?
对于外卖骑手的送餐路,外卖平台不是没有花过心思。
美团外卖有“超脑”系统。饿了么有“方舟”系统。它们都宣称借助大数据调配。能让高峰时期的外卖半小时内送达。
据相关报道 美团借助智能系统进行智能配单与路线指导 平均配送时长从41分钟缩短到30分钟 饿了么平均每单配送时长已缩短至28分36秒
美团“超脑”系统
平台导航不考虑绕路情况。平台导航不考虑等待红绿灯。平台导航指示骑手逆行。平台导航甚至引导“穿墙而过”。此外还有无法预计的商家出餐慢。以及高峰时长时间等待电梯。这些因素都逼迫着外卖员压缩路上的送餐时间。
正是这个时而不智能的“智能路线”导航。再加上平台的超时惩罚。这二者逼迫着外卖骑手。使其在“安全”和“准时”之间不断进行博弈。
一位骑手在知乎上谈到由算法造成的送单压力:
系统会给骑手派送同一方向的不同订单。若顺路且一切正常,成功送完这些订单问题不大。但其中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比如在点餐高峰时段,可能会出现其中一个商家到点未出餐的情况。又或者多个消费者都住在高层,等电梯会耗费较长时间。若联系不到消费者,一般会先等待3至5分钟,若等不到就会先离开,然而后续若联系到了消费者,还得回去再送。
异常数据要罚骑手的钱
由此可见,仅仅依靠算法以及智能导航,无法彻底解决外卖骑手碰到的一系列问题。“系统是死的,然而制定系统和游戏规则的人是活的!”面对外卖骑手遭遇的种种问题,网民发出了这般感慨。
3 到底谁该为“消失的时间”买单?
9月9日凌晨饿了么经官方微博宣告近期将推两个新功能 其一结算付款时添“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自主小按钮 消费者可选择或不选 饿了么会给按按钮的消费者提供红包或吃货豆等权益 其二针对历史信用佳、服务优的蓝骑士给予个别订单“超时免责”权益
回应出现后 马上引起网友热烈讨论 部分网友称支持 要是多等5分钟 能让外卖员遵守交通规则 那确实是值得的
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问题出在平台机制上,企业却将矛盾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让步的应当是平台,而非让消费者承担后果。
在“互联网 +”的浪潮之下 餐饮外卖蓬勃发展 这一情况格外引人注目 数据表明 截止到2019年年底 中国外卖市场规模超过6500亿元 覆盖消费者达4.6亿人
对企业而言,商业有时意味着责任与利益的平衡,以及如何进行倾斜的抉择。外卖平台面对庞大消费群体,应在配送效率、消费者感受、外卖小哥安全这几方面找到平衡点与公约数,不可有所偏废。整个行业更不能只为追求效率而忽视从业者安全,不然会危及长远发展。
实际上,在当下这个快速运转且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并非只有外卖小哥被困于系统之中,也并非只有外卖员属于高危群体。若想使行业不再高危,需要适度放缓速度。同时,还需要完善规则,给予法律保障。刹车其实比油门更为重要。
算法没有温度。怎样为其赋予人文关怀。这是我们要思考的方向。
参考资料:
《外卖平台所甩之锅,善解人意的消费者不承接!》,中国新闻网,2020年9月9日
《生死时速中的外卖骑手,被算法逼成高危群体》,科技新发现,2020年9月9日
《我们需要拨开冰冷的算法》,日刻,2019年12月23日,看见被去人格化的外卖员
《你愿为外卖小哥多等五分钟吗 这项新功能上线 网友却吵翻了》 齐鲁晚报 2020年9月9日
《困在系统里的,何止外卖小哥?》,由雷叔电影出品,于2020年9月9日上映
《外卖小哥送餐有180万条路线选择 算法怎样使你最快吃上》 中科院格致论道讲坛 2019年11月6日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