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不少云南的网友反映他们的建设银行卡被“冻结”了,并且这一情况还一度登上了热搜。
大批银行卡突被冻结?
近日,多位 IP 地址归属地为云南的网友展示出自己收到的建行短信。短信表明:因为银行卡交易或许存在风险,为了保障他们的资金安全,这些网友在该行的非柜面业务暂时不能办理。他们需要尽快携带身份证件、开户预留的手机号以及不能正常使用的银行卡,还有交易证明材料,前往任意一家建行网点进行核实,或者联系建行进行咨询。
在多个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网友称自己收到短信后银行卡被“冻结”了,并且很多业务都无法办理。
图 / 社交平台截图
部分网友表示,还会出现重复冻结的情况:
有网友称,“解冻”的手续较为繁杂,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存在“办事两分钟,排队却要两小时”以及“哪有那么多时间去银行办理呢”的情况。部分网友前往相关网点办理“解冻”业务时,遇到了诸多问题,比如“解不了”“排队要排三四天”“只能注销后重新办理”等。
有网友称,办理银行卡解冻业务的人数不少,他们排了超过三个小时的队。
银行回应
5 月 10 日,极目新闻有报道。建行昆明市的两家支行工作人员证实,近几日集中前来办理银行卡解冻的用户数量很多。之所以会对一些用户的银行卡进行分级分类管控,是为了能够防范网络电信诈骗。
一家支行的工作人员称,若用户想要解冻,就需本人携带身份证、手机以及银行卡等前往线下柜台进行办理。在近几天,办理解冻业务的人比较多,通常需要排队等候三四个小时。如果用户不着急的话,建议过一段时间避开高峰再办理。
一家支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若用户收到提示短信,便可携带银行卡和身份证前往附近任意一家建行网点。在核实交易信息后,能够帮助解冻。目前他们支行的排队时间大概为一个小时。该工作人员还提到,近期利用银行卡进行网络诈骗的情况较多,因此对账户采取了分类保护措施,致使银行卡暂时无法使用。
第一财经从建行客服处了解到,此类情况是当地银行网点实施的分级分类管控。这种情况并非是“冻结”,因为“冻结”需要司法、公安等执法部门来进行,而银行没有这个操作权限。
该客服人员称,银行卡管控包含暂停非柜台业务以及调整交易限额这两种方式。其主要原因或许有银行卡长时间未使用、交易频繁、客户预留信息不完整以及与有风险账户有资金往来等情况。在这些原因中,最为常见的是银行卡涉及交易风险。该客服称,在“断卡”行动当中,银行会配合公安机关去防范电信诈骗以及反洗钱等,并且落实监管要求,同时会加强对账户交易安全的管控,其最终的目的是保障客户的账户资金安全。
“一键查卡”
防范自己银行卡沦为电信诈骗工具
小王(化名)遭遇意外的烦恼。
他没想到的是,这张银行卡最终到了不法分子手中,成为他们实施电信诈骗并转移犯罪资金的“工具”。
一位对电信诈骗行为资金转移流程熟悉的人士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一般而言,不法分子不会运用自己的银行卡。他们会四处寻找并使用他人的银行卡来实施诈骗以及转移犯罪资金,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犯罪痕迹隐藏起来。
不法分子获取别人银行卡主要有两条路径。其一,向他人借取银行卡,尤其那些很多人平时不使用的银行卡,会被他人以各种名义、凭借朋友身份借走。其二,以 50 至 150 元不等的价格向他人“买卡”,也就是个人先到银行申请办理银行卡,然后将这张银行卡(连同个人信息)卖给他们。
很多时候,民众会很快将这些银行卡的存在遗忘,因为他们未曾使用这些银行卡。然而,对于不法分子来说,这些被遗忘的银行卡就变得极为珍贵。他们可以肆意使用别人的银行卡来实施各类诈骗,并转移犯罪资金,从而让银行卡真正的主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沦为电信诈骗犯罪的帮凶。
因此
民众及时查询
自己到底办理过多少银行卡
哪些银行卡在不经意间
被出借或出售给别人
对保护自身权益
同样显得至关重要
前段时间
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
推出了“一键查卡”服务
面向境内所有省市开放
具体而言,“一键查卡”功能已向全国 31 个省市的用户开放试用。它支持 17 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银行卡查询,这些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同时,也支持 7 家区域性银行的银行卡查询,分别是北京银行、上海银行、重庆银行、重庆富民银行、吉林亿联银行、吉林农信、广东农信。后续随着试运营的逐步完善推广,将有更多商业银行陆续加入。
民众使用“一键查卡”较为便捷。境内银联云闪付 APP 的实名用户在首页常用应用中能够看到“一键查卡”服务栏目。他们可以在线选择当次查询的商业银行范围,经过身份认证后,就可以提交查询申请。
申请成功后,银联云闪付 APP 会在 24 小时内生成查询报告。它会把报告发送至用户云闪付 APP 注册的手机号。收到短信通知的用户,可以通过云闪付 APP 的查询页面入口来查看报告。报告内容是依据商业银行反馈的数据生成的,能为用户提供脱敏后的卡片信息。这些信息在 7 个自然日后会被系统自动删除,以此充分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有一大好处。这个好处能让民众快速知晓自己究竟办理了多少张银行卡。民众能知道哪些银行卡还在自己身边。民众也能清楚哪些银行卡是在不经意间出借或出售给了别人。甚至民众还可能得知哪些银行卡已经遗失了。若将银行卡借给别人,个人应马上要求对方归还,以防银行卡落入不法分子之手,使其成为诈骗犯罪转移资金的工具;若把银行卡出售给别人,个人应赶紧前往银行柜台,向银行工作人员说明相关情况,尽早办理销户手续,这样不但能迅速阻止这些银行卡变成电信诈骗的工具,还能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多位专业人士熟悉反诈技巧,他们还表示,公众若要防范自己成为电信诈骗犯罪行为的“帮凶”,就需要进一步提升自我的保护意识。
一是不要随意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与银行卡信息;
二是不要随意将银行卡出借给别人,哪怕这些银行卡已闲置不用;
三是千万不能为了一点儿小利,把自己的银行卡与个人信息一起“出让”给别人。这样既保护了自己,也使得电信诈骗犯罪行为的成本不断提高,共同筑起坚实的反诈“屏障”。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极目新闻、第一财经、新浪微博
终审丨谢功梅二审丨蔡立平
校审丨墨隐 编辑丨小咯
新闻多一点: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