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消息的爆出让我对微信的前景不再抱有希望。据爆料者称,在今年春节期间,微信将与春晚展开合作,使得春晚的广告商或者微信自行招商找来的广告商能够通过微信朋友圈来发放红包。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在大年三十晚上,除了吃饺子、放炮仗、吐槽春晚之外,还有一个可以消磨时间的办法:去看看朋友圈,看看有哪些王大妈、张大爷为了三块五块的王老吉(仅为举例)而刷爆了你的朋友圈。只是,仅为三块五块就拿自己朋友圈品位来打赌的,或许不单单是你所认为的非核心人群,或许是朋友圈里的每一个人。每一种能带来喜悦的狂欢都无需理由,然而一种具有干扰性的狂欢,则需要判断其对错。
微信有错吗?似乎并没有。微信是一个以“连接一切”为初心和目标的 SNS 工具,其掌舵人曾誓言“微信不是营销工具”,是一个优秀的产品。退一步考虑变现的路径,这似乎确实是产品和企业决策者的事情,与其他人无关。然而,当微信成为一种基础设施时,微信的事情,不再仅仅是张小龙的事情,也不是广研院的事情,甚至也不只是腾讯的事情。进行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北京地铁每天承运的人次达到几百万,它涨价时还会进行象征性的公共征询。而微信每月活跃用户近 5 亿,若将其开放成广告营销平台,却未曾询问过用户。也未曾做过用户偏好的调研。更未曾设置过广告关闭按钮。实际上都没有做这些。
那么,同样是拥有数以亿计的用户,百度等这些平台,为什么它们做广告就没错呢?首先要单独指出:这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最多用户数的互联网公司,还没有想好如何将社交关系变现。就在几年前,它曾经尝试过“朋友换汉堡”,也就是每删除 10 个好友,就能够获得汉堡王(King)提供的一个免费大汉堡。在一周左右的时间里,有 8.3 万人次删除了好友,同时被删除的好友数量为 23.4 万人次。然而,这种变现的尝试随即被叫停,这不仅是因为它带来了是否违背隐私条款等问题,这种对人性的“考验”也在社会学领域引发了拷问。
可以想象,若微信朋友圈开放招商接口,这种效应就如同“朋友换汉堡”那般:为了避免看到不想看的东西,你很有可能会屏蔽掉一些朋友。然而,可悲的是,你所失去的美好,并未换来汉堡。
回到原来的问题,为何百度可以做广告而微信不行呢?其实也不是不行,只是微信的产品设计没有给用户提供选择权。在百度,当你使用时,广告会出现在搜索右侧,有些还会出现在搜索栏的前几位,并且都用黄色字体明显标注了“广告”。这意味着用户有决定是否看这个广告的权利。
我们接着来讲很多互联网人士看不上的线下展示广告形式。如今,在许多出租车的后排座椅前方,存在着移动广告。这种移动广告或许会给你带来视觉上的污染,不过你是可以选择将其关闭的。
我可以关闭朋友圈的广告营销分享吗?抱歉,不能。若有此功能,在各种嘀嘀打车红包出现之时,这个按钮就应该已经出现了。
我所说的是一种打扰式的狂欢,你没有关闭它的选择权。接着说“打扰的回报”。从百度开始,还有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妈妈,以及腾讯的广点通等,这些大型广告平台投放和匹配的广告都属于打扰。然而,当打扰能带来收益时,打扰就不再是打扰,而是一种生意,这就是广告联盟。广告主借助广告平台(如百度、阿里、腾讯等)来投放广告。联盟成员将广告位出售出去,从而获得分成。广大互联网用户虽然会受到“打扰”,但也正因如此享受到了免费的互联网服务。这便是互联网,尤其是中国互联网的商业逻辑。
那么,微信的问题究竟出在何处呢?问题在于,在微信营销这个平台当中,我们不单单是普通用户,更是一个联盟的成员。我们将自己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汇聚成了红包平台,按照常理,我们本应获得相应的“分成”。也就是说,如果张小龙不给将近 5 亿的活跃用户发放工资,这是不合理的。
再往下思考,情况更糟。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从的到百度的“凤巢”,再到阿里的 TANK 广告系统,它们都在持续提升广告系统的精准性,将“打扰”的程度降低到最低。而如果微信要从头开始做广告系统,即便立刻采用广点通现有的技术,在 SNS 平台上如何进行匹配,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所思考的这些问题,张小龙很快就想过了,马化腾更是瞬间就想过了。而明知一件事情不对却还要去做,这只是因为受到现实情况的限制,也就是所谓的公司禀赋问题。看着百度的股价在过去一直持续高涨,看着阿里系的支付宝已经踏上了互联网金融这个巨大的机遇,马化腾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轻快美丽的产品对现金流甚至投资者的预期没有帮助,对他而言,即使这并非是好的策略,也不得不采取行动了。招聘还是要继续进行的,万一真的能吸引到几亿用户呢?
只是,国外的 SNS 发展起来了。在 2014 年,国内也涌现出了多个垂直类的 SNS 应用。微信拥有近 5 亿用户,却不能从更高的层面留住年轻用户,反而只能倒退,去做广告营销平台,这真的让人感到有些悲凉。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