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默认分类 / 正文
微信公开课PRO:张小龙四小时演讲复盘微信理念

Time:2025年04月02日 Read:15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在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 PRO 上,外界最为关注的一个环节始终是“微信之父”张小龙的演讲。大家都想知晓,这位产品经理会对微信过去的这一年进行怎样的复盘,以及会怎样预测微信的下一年。

张小龙或许是为了不让那些满怀期待的人们失望,所以特意把演讲的时间段从以往的白天推移到了夜晚。1 月 9 日这天,他花费了四个小时,向外界阐释了他的产品观,并且说明了微信为何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这次演讲不像那次内部分享那样持续了八小时。不过,张小龙在这次演讲中全面地复盘了他对于微信以及产品打造的理念。

从他的讲话中,能够推导出微信每一个功能背后的实现原因。同时可以看出,在外界不断产生疑问的背后,张小龙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这或许就是微信最终成为一款国民应用的根本原因。

产品设计的原则,以及微信的源动力

这也许是这次公开演讲的落脚点。

张小龙开场之后,先阐述了他对产品的看法以及做产品的原则。他指出,当下微信已拥有超过 10 亿的用户。这表明每次进行改动,会有 5 亿人进行吐槽,同时还有 1 亿人会“教他如何做产品”。

他在这次微信公开课上需要花这么长时间来阐述自己的产品设计观念,这就是其中的原因。

他表示,不论外界作何言论,都不会对他关于产品的看法产生影响。他觉得,许多事情即便他讲出来了,外界也难以理解。进一步引申到产品方面,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对产品的理解。

张小龙所认为的优秀产品观,源自德国博朗公司的首席设计师 Diet Rams。Diet Rams 有 10 个设计原则,分别是:具有创意,是有用的,显得优美,易于使用,较为含蓄,保持诚实,能够经久不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浪费过多资源,少意味着多。

微信也许就是他这些理念的综合体现。

对于微信而言,许多东西都不会发生改变,例如 App 的启动页。张小龙期望的是,用户在每一年看到这个页面时,都能拥有自己新的感悟,这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微信总是那么固执”的原因:不引导用户去理解产品的理念,而是不做任何干预,依靠团队的判断来做产品,让用户自己去认知,从而取得自然的增长,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过程。

有人称微信为一个异类,对此我既惊讶又骄傲,原因是异类意味着优秀。张小龙表示,微信的与众不同,恰恰是遵循了做产品的基本原则和底线。

他很不理解的是,目前市面上有很多 App 是以流量和变现为导向的。这些 App 最终背离了基本的产品原则。很多人说微信是克制的,但张小龙并不认可这种说法。他认为,微信只是遵循了基本的原则罢了。

张小龙在基本的产品原则之上,进一步谈及了微信发展的最初的“源动力”。

第一点是,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张小龙在演讲时提到了他对“工具”的喜爱。微信的属性实际上是一种通讯工具,它的特别之处在于需要面对 10 亿的用户。

张小龙认为,面对海量用户,微信若要成为好工具,需像老朋友般,在避免加入无用功能和信息的同时,持续发展出不同生活方式,“能够陪伴用户多年”。若一味加长用户停留时长,便违背了他对“工具”的理解与追求。

微信是一个通讯工具。很多好友在里面频繁交流,就会深入到用户的生活。当时微信进行了很多改变。每次改动都是一个影响生活方式的过程。每次改动都是一次潮流的形成。

第二点是,让创造体现价值。

微信在早期版本发布了公众平台。张小龙称,当时的思考重点在于微信将会取代短信,而在短信时代,众多服务都需通过短信去触达用户,微信取代短信后,也必须提供相应的能力来满足这一需求。

因为短信和邮件能够不受控制地进行群发,所以会产生副作用。基于此,微信设想提供一种基于订阅的模式,一方面可以避免用户遭受骚扰和欺诈,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服务有控制地向需要的人发送信息。

这实际上是一座连接 C 端与 B 端的桥梁,从将人与服务相连接开始,也逐步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的不良状况,为每一位用户创造了价值。在此基础上,公众号得以诞生,以及后续的小程序也随之出现,它们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让每一个个体拥有了对外进行有效沟通的途径,打破了信息隔断以及冗余信息所造成的阻碍。

张小龙认为,一个平台只有在能够造福人的时候,它才具有生命力。无论是公众号还是小程序,实际上都遵循了这个原则。

小程序、小游戏和公众号

张小龙在产品观的基础上,进一步谈及了他所认为的公众号。

微信团队从正式投入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三年做小程序的时间了。然而在张小龙眼中,小程序实则是一件颇为艰难的事情。起初,团队最先思考的是小程序的“死法”,以此来激发团队的决心。正因如此,团队才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打磨小程序,进而为用户提供价值。

在他看来,小程序本质的核心在于“价值”。重点在于如何为用户提供价值,而非仅仅为了获取流量。倘若腾讯将小程序几个头部的流量垄断,或许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利益,但整个生态将会消亡,这是张小龙所不愿见到的情形。

因此,其他同行陆续推出小程序平台时,张小龙实际上并不担忧。他既不担忧竞争这件事,也不担忧以流量为起始点的竞争。

他说,即便一家公司有腾讯的投资,它也必须遵守平台规则。在此之前,一些被腾讯投资的企业或许还能获得资源倾斜,但之后这种情况会逐渐减少。

他提到,微信在持续对小程序进行完善。微信在完善小程序与个人之间的连接。为此,微信已增强了搜索功能以及用户评价等功能,以更好地展现价值。

小程序基础上的小游戏,是张小龙所说的“关于创意的平台”。它并非只是一款游戏套上小程序的外壳,而是一个能承载创意的载体。他期望用户能借助小游戏,使自己的创意获得回报。

张小龙称,在微信内部,他不会去关注收入提升了多少。他更注重有多少游戏产品是与创意相关的,以及有多少创意能够借此获得回报。只有当我们的游戏饱含创意,且创意得到回报时,才算是取得了成功,平台也才具有价值,他所关注的并非仅仅是单纯的流量。

张小龙认为,好的内容才是根本,而非流量。他还表示,公众号不是为自媒体创业者准备的,尽管目前这部分人群是公众号的最主要应用者。

2018 年,公众号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版。在这次改版中,瀑布流的形式替代了传统的展示模式。他指出,改版的目的在于使用户阅读的效率得以提升,然而,本质性的问题却是内容的吸引力。

张小龙称,若没有好的内容,那必然是平台不够好,吸引力也不够大。公众号的下一步在于鼓励更多优质内容的生产,基于此,微信此前推出了打击洗稿的相关机制。往后,为了激励更多好内容,微信或许会考虑在公众号中加入视频化内容的生产。

沟通的本质与“视频动态”

接下来,张小龙讲了一个理念,这个理念之前他没有分享过。这个理念是:沟通的本质是什么?

他表示,自己曾在知乎上提出过该问题,然而并未得到标准答案;之后,他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了一个答案,即沟通是将人设强加给他人的过程。

引申至发朋友圈这一行为,就是将自己的人设经由朋友圈进行散发。实际上,这就是在推广你的人设。而这对于美化自身是有帮助的。他表示,很多时候人们在发朋友圈时,会先精心挑选照片,然后再进行发布,实际上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为了推广人设,图片更便于进行传播,然而文字的传播难度是很大的。即便使用图片,也无法真实地展现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呈现的只是“最好的状态”。

但人们在打造人设的同时,也会遭受到社交压力。

张小龙分享了微信朋友圈的一项数据。这几年,每天进入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上升。现在每天进入朋友圈的人数是 7.5 亿。每人每天进入朋友圈十几次。所以总共每天进入朋友圈的次数是 100 亿次。这与外界“逃离朋友圈”的说法是相反的。

因为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常规化社交场所,如同实际生活里的广场。每天人们在此来来往往并相互交流。然而,随着好友人数不断增多,交流更易被他人看到,这实际上就形成了社交压力。

当社交压力逐渐增大时,就需要更为放松的场景。于是,朋友圈“三天可见”这个功能便应运而生。据微信的数据表明,有 1 亿的用户开启了这一设置。

这构成了两个要素之间的矛盾:其一,用户需通过沟通来打造人设;其二,社交压力会使人对沟通望而却步。正因如此,亟需一个独立于朋友圈之外的新沟通方式,以实现这种平衡。

这是微信推出“时刻视频”(最近改名为“视频动态”)功能的原因。

张小龙补充道,这并非意味着微信要去“做视频”。实际上,视频属于实现社交的一种技术,其本质是朋友圈之外的一种社交模式。拍摄并非是需求,只有当存在分享这个需求时,用户才会进行拍摄。

在“视频动态”里,用户拍摄的是其身边最真实的状况。与朋友圈不同的是,其他人若想看到内容,就必须点进头像才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交内容因无意中被曝光而带来的社交压力,同时也鼓励了用户对外发送内容。

拍摄时参与社交,这是“视频动态”的设计理念。张小龙曾说,要让用户在压力最小的状况下记录自己的世界。

“看一看”的思考

微信 7.0 版本更新之后,除了有“视频动态”这个功能外,还增加了一个主要功能,那就是“看一看”。

严格意义而言,“看一看”并非新功能。在这次更新之后,加入了一个名为“好看”的操作:原本公众号文章底部的“点赞”按钮变成了“好看”。用户好友觉得“好看”的文章,就会在其“看一看”的呈现中出现。

张小龙对于阅读一直有着自己的追求。在开发 邮箱期间,他曾做过一个阅读产品,用以为用户推荐优质博客文章。到了微信阶段,朋友圈成为了分享和推荐文章的场合。

他看到,这几年,朋友圈的分享变少了,而自拍出现得更多了;同时,阅读文章需要固定时间,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开辟出一个独立的阅读空间。

这就是“看一看”出现,以及“好看”被加入的原因。

目前的“看一看”包含两个功能板块,一个是“好看”,另一个是“推荐”。“好看”代表着一个方向,“推荐”则代表着另一个方向,这两个方向分别是社交和机器推荐。张小龙觉得,机器推荐遭遇了瓶颈,所以只能去尝试社交推荐这条路。

这几年我读的书,大多是朋友推荐的,原因在于朋友做了背书。并且,由于我信任朋友,所以会去看他们推荐的电影。因此,我对于推荐的认知是,它越来越成为帮助我做出决策的因素。社交推荐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可以在内部不断循环的系统。张小龙说,与机器推荐会越来越偏向某一方面不同,社交推荐即使出现偏差,也能够被纠正回来。

在微信体系下,阅读是社交的一种延续。人们会因社交而进行阅读,也会关注社交体系内的内容。这是一个不断让更多用户卷入,从而形成社交推荐体系的过程,目前微信正在逐步推进此过程,后续还会不断进行迭代和优化。

当然存在障碍。例如,用户会为塑造人设而推荐一些相同的内容。不过,张小龙对此并非特别担忧。他觉得,人的社交关系较为复杂,用户能够看到来自不同圈层、不同位置的朋友圈内容。而这恰恰有助于打开社交窗口。

新趋势和新变化

不可免俗地,张小龙也提到了时下最热门的概念“AI”。

他表示,微信不会跟随潮流去做 AI,而是要将其落实到实际的场景之中。他还提及,优秀的技术是为产品提供服务的,技术应当默默地隐藏在背后。人们需要思考技术的价值,例如当 AI 被应用到产品内部时,就应当思考“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他举例说,通过学习后,AI 医生有可能会替代人类医生;然而,AI 医生也有可能会下达错误的指令,或者开具错误的处方。在这样的情形下,AI 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

他担心的是,AI 作为工具时,超越了自身的价值,进而开始驾驭人类。“对于能够驾驭人的工具,我们存在诸多担忧。”

他透露了这一情况,尽管如此。微信内部正在对 AI 相关功能进行研究,然而,她在这次的微信公开课演讲中并未给出更多细节。

微信之后还会出现很多小变化,这些变化当然都是围绕着最本质的一些原则,像工具功能,像体现价值等等。

春节期间,企业微信将上线一个与红包相关的功能。目前的微信红包已变为纯粹的金钱,张小龙考虑在其中添加更多情感化元素,例如可以添加表情等。

张小龙对卡包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微信里的卡包做得不好。原本他们想让卡包承载很多卡的功能,然而实际做出来的效果不够好。目前他们仍打算进行更多的尝试。

他考虑的是企业微信,要实现除沟通之外的功能,比如把人当作一种服务、一种资源推广出去,这听起来像是公众号和小程序出现的背后逻辑。

张小龙称,在接下来的阶段,微信会更多地进行有关联服务的尝试;因为微信所能承载的内容是有局限的。去年他曾表示,微信要对线下精彩生活进行探索。未来还会有更多这样类似的探索。

微信在做的事情以及微信下一步要做的事情,这两个提问之间,实际上反映了微信对自身发展的探索过程。张小龙表示,相较于关注竞争对手,他更注重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以满足用户变化的需求。

面对未来,我们通常不会觉得威胁源自竞争对手,而更可能源自我们自身。例如,我们是否能持续取得突破。张小龙表示,无论微信后续如何发展,他都将坚持对产品的原则:作为工具,微信是用户的最佳朋友;作为平台,微信将是创造价值的场所。

内部团队称我独裁,我对此也予以认可。因为唯有如此坚持,才能够确保产品坚守该坚守的理念。在最后,张小龙作出了这样的表述。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