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动态 / 正文
香港博士四年经历分享:跨专业读博的挑战与成长教训

Time:2025年04月10日 Read:4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经常去小木虫看看大家的经验。如今自己的四年博士生涯即将结束。在此感慨一下所经历的事情,也分享一下所得到的教训。

本科毕业后到香港读博士,专业进行了转换,换到了运筹学与经济的交叉领域。一直觉得自己运气挺好,原因是导师比较好沟通。导师已经五十多岁,是正教授了,却还在科研的第一线。

博一期间一直在上课,到了下学期开始着手查看论文。博二开学时,导师给了一个题目,接着便开始进行研究,一年之后,相关成果发表在了优化领域权威(二流)的期刊 COAP 上。

博三所做的一篇文章得到了导师的满意。先将其投往经济类的准一流期刊 JEDC,过了三个月后,意见返回,文章被拒。其中有一个意见是大修,这个意见非常有帮助,指出了文章存在一处致命的问题,要求我们进行解释;还有一个是拒信,称文章的推导有一步出现了错误,实际上这是一处笔误。通过这个大修的意见,我意识到问题比我想象的要困难得多,是我弄错了,一年多的努力几乎都白费了。导师说可以修改后投往一个三流的期刊算了。

论文投稿之后,我心里一直感觉有些异样。于是我鼓起勇气联系了领域内的大佬(OR 的 area )。没想到他非常热情地邀请我去访问,只是没有工资。好在学校有鼓励学生出去访问的经费,并且导师也批准了。我因此非常开心地去了。去了之后才发现,他竟然就是那个给我论文提出大修意见的人。我的论文是错的,这很可惜。我人生地不熟,每天都在思考,做梦也在想。我拿着一篇错误的论文来访问,实在是太丢人了。有一次中午在学校餐厅吃饭,对面的陌生小哥突然问了一句“what are you ?”。不知在哪一天突然开窍了,想到了一个巧妙的解决办法。那段时间有好几个很厉害的人(顶刊编委)先后去访问了。借着这个机会,我和他们逐个讨论了我的论文,并且获得了很多意见。这趟访问确实收获颇丰,人确实应该跳出舒适圈啊。

回到香港后开始新一轮论文投稿,投的是经济类的顶级期刊 JET,一个月后遭到编辑拒绝,理由是不合适,建议投运筹学的 MOR;接着又投经济类的顶级期刊 TE,三个月后被拒,其中有一个小修(是访问的老师提出的),还有一个大修以及一个拒稿(还是之前拒稿的那位,理由是 too 不合适本期刊)。此时我已经进入博士的最后半年,导师表示没有经费,我如果延期的话就没有钱,并且他说一直拒绝我们的那位应该是他的博士师弟。

当时在寻找国外博士后,前后投了五十次简历,换来三个面试;同时也在寻找内地教职,基本都是二线城市的二流 985 高校,但一个面试都没有。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时太天真了,因为那时只有一篇二流的论文,实在没有什么竞争力,要是被录用了那可真是瞎了眼。身边一起毕业的小伙伴很快找到了工作,而自己从年后找到五月份,之后渐渐麻木了。心想如果到暑假还找不到工作,就去业界。当时最害怕老同学用微信问自己毕业后去了哪里。好在五月底联系了香港另一所高校一位年轻有为的 ap,去现场面试了三次后获得了博后职位。这是我唯一的机会,去了之后还得换方向,但或许这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曾经认为博士越短越好,然而现在觉得若从事科研,博士长些并非坏事,香港的四年着实太短了,所以很多人选择延期;应当有忧患意识,不要将希望仅仅寄托在一篇论文上,不然可能会面临生存危机;顺便说一下,仅用一两个月肯定不行,我有一篇投给 AOR(管科的同学应该熟悉)的文章,用了八个月,后来实在忍不住撤稿了;有时候倒霉起来的情况令人触目惊心,就像我一年半都没有新论文发表;找工作要尽早,即便实在找不到也不要过于难过,似乎大家最后都不会真的失业;还有就是不要相信导师所描绘的美好前景,即便他性格很好,毕竟学生是他很熟悉的人,吹牛都不打草稿的。非常感谢导师四年来给予的帮助与指导,也祝愿各位在科研道路上一帆风顺,不要像我一样在毕业季过得心惊胆战。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