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默认分类 / 正文
梁好:步虚展览现场图亮相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4

Time:2025年04月28日 Read:3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摄影者是孙诗

余木匀

展览:梁好:步虚

展期:2024年5月18日-9月8日

地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雕塑是一种占有空间的艺术形态。它存在于三维立体环境中,这是无可辩驳的。雕塑的鉴赏方式和绘画不同。绘画一般展现一个“面”。挂在墙上的画作会吸引我们驻足观看。但雕塑现场感比绘画强。它要求观众观看时持续走动。在走动过程中。雕塑形态会随视角变化而变化我们和雕塑间存在距离感。这距离感成了我们丈量空间的标尺。怪不得上世纪60年代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提出这样的理论。即“二维空间构成绘画之为一种艺术的独立性的保证”。“三维性属于雕塑的地盘”。这种立体感不容置疑。它让一件雕塑作品除确立自身存在外。还确定了空间的形成。以及空间中其他物体的存在想象一下。当一尊巨大雕像横亘在你必经之路上。这时就不能说它不存在。

写实与抽象兼容并收

艺术图片简约_艺术的图片_艺术图片高级感

说到雕塑,或许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雕像以及纪念碑型雕塑。前者能是寺庙里的佛像、力士等偶像。后者也许是公园或者学校中的大型塑像。它们都是具备崇拜功能与纪念功能的雕塑作品。它们也是雕塑最传统的表现形态。二战结束以后 艺术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传统雕塑观念遭遇了重大变革 正如《西方现代雕塑》一书导言所讲 几个世纪以来 雕塑的一些功能 比如供奉 纪念 教化 装饰 正在慢慢失去 二战后的不少雕塑作品 已然摆脱了雕塑的传统功能 成为了对艺术语言的探索尝试

这种对形体、空间与材料的探索,奠定了现代雕塑一个前进方向。即对纯粹抽象雕塑之形的探索。这种探索不限于西方世界。在东方,有一位对雕塑语言有独到探求的艺术家。最近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正在进行的展览“梁好:步虚”,回顾了艺术家梁好的雕塑语言探索历程

梁好曾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那时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吸纳了源自欧洲美术学院的“写实”传统。并且在20世纪60年代,派出雕塑家前往苏联进修。改革开放后,雕塑系渐渐引入西方现代主义雕塑风格。在传统与现代产生冲突的时代,这刺激着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来理解雕塑的艺术语言梁好在中央美术学院完成阶段性学习。之后他前往美国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学习。克兰布鲁克是一所艺术学院。它注重现代性与设计精神。培养了众多设计师与建筑师。其中有雕塑家贝尔托亚。还有平面设计师爱德华·费拉等现代设计与雕塑大师。这种中西交流的跨文化学习经历给梁好带来很多思考。让她用自己的方式剖析雕塑的形式。并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风格。

如庖丁解牛般对待原木

对形进行概括与表现,这是二战后雕塑创作风格的一个重要转变。它也是现代主义雕塑观念性与抽象性的体现。在本次展览中,主要展出的是梁好创作的系列作品。其中一个系列是以原木为材料的“无题(切割拼接)”系列。另一个系列是以石膏为原材料的“无题(翻制拼接)”系列梁好尊重天然原木的自然纹理并对其进行研习。切割和处理原木时,方式如同庖丁解牛。依据原木天然的形态走向来切割,并非简单把原木当作雕塑原材料进行暴力肢解。

营造出无个性面貌、非个人、纯理性化风格

另一种处理方式 或许和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新生代雕塑以及极少主义有联系 极少主义和构成主义不一样 它带有强烈的挑衅感 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创作出来的雕塑作品 更注重观念性然而如同任何主义发展到极致都会陷入绝境,极少主义这种纯粹得无法继续推进的风格之后,像理查德·塞拉等雕塑家开始再度思索这种创作形式的特性与必要性。保留材料的个性,保留形态的不确定性,这种再思考把雕塑从极少主义的冰冷及无机质感中拽回,再次赋予它生机。

艺术的图片_艺术图片简约_艺术图片高级感

梁在创作里平等对待用于雕塑的原木。原木都取自天然树木。树木年轮与纹理走向记录雨雪风霜。一段树皮能诉说一段历史。在展厅置身切割后的圆木中。如同从许多断面看到不同性格。

梁好谈创作这些作品的状态时说,切割时会考虑材料源于原生自然。切割是展现多重视角的表现方式,创作者过多主观干预材料本身表达,会束缚自己。在中间美术馆举办的艺术家漫谈活动中,她提到创作体会:创作时,身体和观念处于很扭曲的状态因为我们每个人做东西时都极为个人。极为脆弱。或者极为执着。极为扭曲。也极为真实。

梁好的创作如同艺术家与材料的能动互动。能动意味着通过思维和实践相结合。主动且自觉、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外部世界。梁好并非使用材料。而是与材料交流。如同交换能量。

以石膏展现翻版的自然

展厅里还有一组作品。它是梁好近年创作的新作品。这组作品是石膏翻模的原木形态组合。创作时先把原木当作材料进行切割。接着将切割后的原木浸入石膏里翻模。最终得到了保留原木形态的翻模石膏薄片。

石膏是雕塑创作常用材料。它更多用于教学模型和雕塑小样而非成品。梁好掌握了石膏特性。石膏从流体变为固体时有半流动态特性。翻模时会保留原材料纹理。自然纹理展现使这些作品有原初稚拙感这种粗糙的原生态袒露,比精细打磨更接近人与其他生命原本的自然形态。仔细观察会发现,翻模时石膏保留了原木表面的木纹、结节和木屑。在一定距离外,这些薄片有种灵动的有机感。它们形态介于纸张与陶片之间,既可视作对空间中组合的连续形的探索,也可当成一组树皮。

作者的自我表达能和材料的天然特性并存,这是梁好所追求的。创作是个修炼过程,带有禅意思想的这种理念,是她作品温暖且充满生机感的关键。万物有灵,注入气息的原木,会在展厅里以另一种形态焕发生机。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