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默认分类 / 正文
网络大电影寒冬之下过度迷恋IP炒冷饭,未来堪忧

Time:2025年04月28日 Read:3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网络大电影正面临困境。然而网大行业过度热衷于IP。还总是“炒冷饭”。长此以往网大的前景愈发黯淡!

2017年,网络大电影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状况。上半年,分账达2000万的《斗战胜佛》缔造了网大界新传说。随后几个月,受多重因素作用,网大如坐过山车。上新量不断下滑,播放量忽高忽低,持续上涨的态势被遏制。

这些不良现象直接体现于每月的网大票房榜单。8月,位居榜首的是《星游记之风暴法米拉》,其分账达611万。动漫作品登上该榜单,对网大而言是件新鲜且具标志性的事。然而,这种新鲜反倒凸显出其他类型影片的乏力。

5月的《降龙大师》票房为1138万。6月的《超级大山炮之夺宝奇兵》票房是1021万。这两部影片的票房比起7月《佣兵的战争》的589万稍多。不过依然能看出,高速发展了三年的网络大电影突然来了个“急刹车”。

一些行业内人士变得焦灼。一些投资人把钱袋子捂得更紧。一种难以言表的紧张气氛弥漫开来。人们感觉2017年就这样过去了。只能寄希望于2018年。

可有些人坐不下来。因为他们想让网大发展得更快。这些人毫无例外都是网大界的“大咖”。他们为网大加油的方式各有不同。

行业头部的“小心思”

淘梦影业:港产片

淘梦是网大领域排名首位的公司 其一举一动对该行业意义深远 淘梦高层在诸多场合多次提及 院线电影与网络电影的差异性及互补性问题 敢于创新是网络电影的强项 网络电影试错成本低 题材更丰富 这是其突破自身的法宝 只有提升网络电影品质 才能向院线品质靠近 进而争取更大市场空间

淘梦对IP有自身见解。除经典IP、文学、游戏、动漫改编外,淘梦首次引入音乐IP。想用电影形式展现更多歌曲故事与情感。网大中原创IP不多,淘梦会延续《血站铜锣湾》《斗战胜佛》《大明锦衣卫》等。让IP充分发光。淘梦在从网文到影视的传统IP之路上,选择了一种独创的养IP模式。即先让自有作家的作品拍摄网络大电影,接着拍摄网络剧,然后推出小说

淘梦会更紧密地和香港影视界强化合作。其与英皇开启战略合作。这将挖掘港产片在网络电影领域的潜能。能让老片继续发挥作用。还会借助香港明星的影响力。促使票房增长

奇树有鱼:“IP+1”

拍网大赚钱吗_赚钱拍照_赚钱拍照相机

奇树有鱼一年投资影片超100部。在进行作品量化时,于网大精品化方面率先表态。有20余部网大IP片单,像《四大名捕》《盗墓笔记系列网大之吴山居事件账》《法医秦明》《轩辕剑6》等,作为精品网大代表。其思路是把网络电影当作知名电视剧、网络剧等的延伸,使其独立形成能持续开发的作品

奇树有鱼会进一步推进原创IP续集拍摄。巩固现有的粉丝群体。让某一类型影片向网络剧发展。还能向院线电影发展。进而形成连续效应。

奇树有鱼与爱奇艺联合发布“奇光计划”。这表明奇树有鱼把港片复兴当作另一个着力点。在保留港片精髓的情况下。奇树有鱼挑选七部经典香港电影进行改编。借助香港工业化电影标准。奇树有鱼与内地拍摄团队合作。共同重现昔日辉煌的香港片

新片场:做人的文章

新片场最大优势在于“人”。所有战略都基于以创作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开启了“人的制片人工作室计划”。还开启了“NEW导演工作室计划”。并且将建立自己的艺人经纪团队。朝着全产业链模式迈进。聚拢一批年轻人,给予他们充分创作空间。如此能更好贴近新片场多年积累的庞大粉丝。观众资源是新片场区别于其他公司的最大特点。只有不断洞悉年轻观众观影动向,才能获得他们的肯定,取得不错收视率。

在对外合作上,新片场不仅加强与香港影视界的联系,还将台岛的影视资源当作重要合作伙伴。《废柴英雄联盟》已上线,此片与吴宗宪合作。后续还推出《女追击者》,该片是吴宗宪女儿吴姗儒的银幕首秀

新片场在IP方面看好漫改。其与腾讯影业合作了10部动漫改编计划。致力于把拥有庞大粉丝基数的动漫进行影视化改编。借此打通影漫联动等各个环节。

IFG:院线和网大同步

去年年底IFG把《人鱼校花》推向院线。它通过院线和网络“无时差同步上映”的形式在爱奇艺独家播出。虽说成绩不太理想。不过对网大界而言意义颇为深远。今年IFG依旧不会停下网络电影进军院线的步伐。进军院线是为了推动互联网播出。而非追求高票房。因为二者间已不存在阻碍。这条路比之前走得更顺畅

将网络电影进行系列化 这是IFG的重点所在 《欲宠娇妃》《上位2》以及《不良女警2》延续网络大电影的形式 爆款影片《猎灵师》《青春期》《女人公敌》会被制作成网络剧 深入挖掘成功影片的价值 这也是IFG所期望的

“炒冷饭”,“抱IP”,网络电影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拍网大赚钱吗_赚钱拍照相机_赚钱拍照

以上这些网络电影公司有各自的战略。特别是奇树有鱼提出了所谓“IP+1”战略。总结起来。无非是做IP、用IP、借IP以及找“外援”这几条途径。

先说寻求外部助力。有几家公司都同时看中了香港。它们借助与香港影视圈人士合作或者和台岛影视圈人士合作,以此提升自身水平。这没什么可指责的。从过去两年开始,香港电影人、电视人频繁在内地现身。这种现象是否正常呢?

其实这并不正常。很多人尤其是演员只能用“过气”来形容。利用他们的目的恐怕是榨取其仅剩的那点知名度以吸引他人眼球。基本上网络大电影成了过气港台明星焕发“第二春”的新舞台。这些眼看就要没了生计的人。倒是在大陆找到了“返聘”机会。听说薪酬还不错。

用过气明星也就算了,毕竟脸熟成本低。但频繁翻拍港片实在让人很无语,还不止一家这样做。90年代的港片的确经典,给广大年轻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现在直接把那些赌片、枪战片重新翻拍,这是什么意图?这难道不也是“蹭IP”?还是二十年前的IP。难道只要政策允许,三级片也会被翻出来翻拍?

相比之下将网络剧、电视剧、网文改编成网络电影反倒成了“良心之举”。毕竟这些总归是大陆的作品,拍成网络大电影也是可行的。然而非要搞个网络大电影授权,难道网络大电影就不是电影了?版权作者肯定很乐意,毕竟同一个作品能按电影和网络电影卖两次版权,平白无故多了些授权费,这般“一物两卖”的买卖还真不好寻。

延续原创IP肯定是正确的好不容易打造出爆款充分挖掘所有价值才是合格的“资本家”网络大电影的IP数量极少必须让它们持续“存活”因为创作一个新IP对网络大电影而言既耗费心力又未必能盈利哪有一部部续拍来得稳妥

所以网大进入了吃老本的阶段。吃自己的老本,吃别人的老本,吃港台的老本。目的是赚快钱,是快速赚钱,能坑到一个算一个。

那么说好的创新在哪里呢?天天叫嚷着创新。可实际上却在做与创新相悖的事。

网络大电影是创新之地、试验田。其试错成本比院线低很多。网络大电影的发展是通过不断试错一步步走来的。然而现在却反而害怕试错了。

网大具有互联网基因。它原本能像当年“11 度青春”中的新人那样。敢于展现自我。敢于表达对电影的看法。然而如今却陷入了“IP 论”与“明星论”之中。

网络电影重点应是培养新人与新IP。借此向影视行业输送新鲜IP。培养有才能的新导演。培养有才能的新演员。形成“1+IP”模式。如今明显本末倒置

说到底 浮躁 盈利 偷懒成了许多网大人的真实写照 怎么能出名就怎么做 出了名就有钱 有了钱就能继续钱生钱 钱不再是阻碍网络电影发展的因素后 回归电影本身是否是要面对的新问题 从业者会交出怎样一份答卷 只能交给时间和观众去验证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