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心理健康”正成为大学生活的关键词汇。在 5 月至 6 月期间,“共青团爱‘心’百校行”活动持续开展。120 家由共青团直接联系和培养的高校心理健康社团的师生分享了他们自己的故事。大学生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包括如何在学业压力下保持“松弛感”,“恋爱脑”的利弊,怎样帮助抑郁的同学摆脱困境,以及与父母理念差异过大产生冲突时该怎么办。
如今,“共青团”在全国设立了 113 条服务热线。每年,这些热线能够提供 65 余万人次的心理和法律咨询服务。“青听益站”的全国网络平台,其注册用户已经超过 22 万,平台的访问量超过了 430 万。这条已经畅通了 18 年的电话热线,一直在持续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保障。
缓解学业压力:在不确定中找寻确定
实习结束后,要上两小时的英语课。吃完晚饭后,开始准备比赛的路演材料。接着完成临时工作任务。临睡前,反复回忆一天的计划表。等到入睡时,已经将近凌晨两点了。这就是 3 个月以来,社会学专业大三学生朱进的日常。
保研夏令营即将到来,朱进平日里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他每天都给自己设定好节奏,确保所有事情都能正常进行。他屡次拒绝朋友的邀约,也放弃了节假日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就是希望能为保研增添一份优势。周围的朋友都夸赞他自律,然而只有朱进自己明白,那些让他情绪崩溃的时刻都隐藏在不为人知的社交账号里。如果我没有完成计划,就会有很大的愧疚感。有时候即便已经完成了,也会无缘无故地心慌、焦虑,会担心自己没有研究生可读。我是一个完全没有“松弛感”的人。
学业压力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过度的压力会致使学习动力下降,还会让学习兴趣降低。同时,它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交往产生影响。
日前,在南京审计大学举办的“爱‘心’百校行”首站活动里,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社团有指导教师叫任露。她主持了“青少年心理健康议题研讨”这个环节中关于《如何在学业压力中保持松弛感》的圆桌讨论。
学生在未来就业升学方面压力普遍较大。
面对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大学生该怎样保持“松弛感”呢?在未来的规划方面,又该如何进行人生选择呢?
“‘松弛感’既不是内卷,也不是躺平。它是一种拥有自己内心尺度的状态,有着自己的人生方向,能够朝着目标缓缓前行,呈现出笃定与淡然的姿态。同时,它也是情绪稳定并且能够悦纳自己的体现。”任露建议,在缓解学业压力时,要去寻找并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任露结识了一位申请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硕博连读的学生。该学生在申请过程中毫无焦虑之感。这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目标极为明确,她一心想要学习认知神经科学,要在这条道路上展现自己的价值。一年达不到目标就用两年,两年不行就用三年,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既然已经踏上了这条路,就没什么值得焦虑的了。任露称,若一个人拥有了自身的价值观与方向,那么就不会过度在意一时的得失情况,也不会在盲目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迷失掉自我。
任露曾开导过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正纠结是否转专业。他学习心理学专业,因为喜爱所以想转到新闻专业,然而又担心新闻专业课程难以及竞争压力大。因为和班里的人相处得很好,并且学院环境温暖,所以他不想离开这样的环境。由于一直在纠结,这个学生变得非常焦虑。任露询问她的人生规划,学生表示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当被问及“转新闻还是留在心理学更能实现你的人生理想”时,学生一下子明白了。
很多压力源自众多选项的不确定性。是选择考研还是出国?是选择专升本还是直接工作?学生在这些选项之间徘徊不定,总是担心得失。任露表示,实际上决策通常难以做到两全其美,决策意味着要做出舍弃,你得找出自己最渴望的东西,舍弃其他的,也就是“跨越目标看选项”。
心理学认为,在压力源和压力反应之间存在着中介调节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认知、生理调节以及社会支持。任露建议大家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压力源上,当面对压力时,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将焦虑分解为每天努力的一小步。当你能够感受到自己在一步步接近目标时,就会变得更加坦然。
很多压力源自不合理的认知,例如“这次考试失败我就完了”“不考上研究生我这辈子就没有意义了”之类。任露表示,找到这些不合理认知并且对其进行纠正,也有助于缓解压力。
大家在压力大的时候,可以尝试进行生理放松。比如采用呼吸调节法,或者进行肌肉放松,也可以进行冥想,还可以参加体育运动等。生理基础的提高会让我们的抗压能力增加,同时能减轻压力反应。任露还鼓励学生去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像向老师寻求帮助,和朋友交流,进行心理咨询,拨打心理热线等。倾诉能够帮助排解压抑的情绪,而社会支持的增强也有利于减轻压力焦虑反应。受访者要求将朱进化名,实习生是李欣然,中青报记者是郭韶明。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