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周世祥
没想到,两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竟然经营起了一家大型农业企业!前些年我作为科技特派员下乡讲课的时候,还亲自手把手地教过他们病虫害防治呢。能够见证他们的成长,真的是太有成就感了!你瞧,他们所打造的蔬菜基地,正在努力地向塔里木茫茫沙海索取效益呢!一座座温室大棚在沙漠中整齐排列,造福了上万户农户……”
熊仁次所说的这两位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是乡村振兴号角下的一批批“新农人”的缩影。这些“新农人”带着理论知识,凭借实践智慧,一步步地成长,实现了自我价值。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要求。该要求是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以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那么,适应新农村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农人”需要懂得哪些内容?需要会哪些技能?与农林专业的科班大学生培养存在哪些不同?各级各类教育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力,从而助力更多“新农人”成长成才?记者进行了采访。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中国农科院东海农业综合试验站的工作人员正在查看组培苗木的生长情况。这是柴军委拍摄的光明图片所呈现的场景。
1.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有市场思维、风险意识、长远眼光
福建地区的烟草主要患烟草花叶病这一病毒病害。一旦烟草患上这种病,烟农就会遭受很大损失。那么,该如何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来防治烟草花叶病呢?这个问题曾让吴文兴困扰了很久。
20 世纪 80 年代初职高毕业之后,吴文兴先是担任农技站苎麻栽培辅导员。接着成为农科所、烟科所的技术负责人。到如今则是农业企业的总经理。他一路都在迎难而上,逐渐成长为“新农人”。为攻克花叶病难题,他翻找书本,向老师询问,向有经验的烟农学习。最终在示范园实现了株苗发病率下降百分之 50 到 60 的目标,并且亩均增收 100 元到 120 元。
学习为他插上了“翅膀”。在坚守田间地头的 40 多年里,他通过函授大学来学习种植技术,参加高校主办的农村经济知识培训,还在开放大学农村行政管理专科班进行深造。他告诉记者,每一次学习都意味着人生上一个台阶。得益于学习所得,他攻克了多项棘手的技术难题,并且作为“土专家”引领更多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新农人”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技能!这是像“吴文兴”这样的人通过实践而得出的结论。那么,对于适应新农村发展建设的本土人才来说,究竟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又需要懂得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现代农业产业犹如一个“大链条”。你瞧,果园的管理维护、产品的销售以及市场的开拓,每一样都与专业素质紧密相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师革明鸣联合团队在陕西合阳促使樱桃新品种成为当地的“致富果”,同时也培育出了一支本土人才的“先锋队”,他对此深有感触。
从学校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实践来看,要成为合格的“新农人”,除了具备技术之外,还离不开以下三种素养。革明鸣分析道:一是要有市场思维,就像樱桃种植那样,分为早、中、晚几季,如果能够赶在上市高峰期之前采收,或者在供不应求的时候及时上市,同样品质的樱桃就能卖出更好的价格;二是要有风险意识,例如从日本引进的“阳光玫瑰”葡萄,前些年在我国大量种植,导致价格连续下跌,如果清楚市场饱和规律,就可以及时避开风险;三是要有长远眼光,去年樱桃挂果期出现了往年少见的连绵阴雨天,樱桃容易开裂、生虫,有技术专家提出建造移动式大棚,但是需要投入不少资金,而这种天气可能 20 年才会遇到一次,那么这笔投入到底值不值呢?在一个个“问号”面前作出理性的抉择,这考验的是长远的眼光,同时也考验着胆识和魄力。
返乡大学生张宸在冀中平原探索智慧农业新模式,他当好“田保姆”,持续为庄稼增添“智慧”成分。新华社发
2.面对差异,因材施教和“地头指导”更重要
“新农人”需要具备哪些素养能力呢?记者得知,课程体系需具备系统性,教学内容要处于前沿位置,教学模式应是集体讲授与“一对一”个别指导相结合,并且要有经验丰富的导师参与,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大学讲台讲课和给技术骨干讲现场课有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占比上,在校大学生需要掌握技术,但更要懂得原理;给农民讲技术时,不会有太多纯理论讲授,更多是关于如何实操。同时,还体现在授课对象知识基础的差异上,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往往参差不齐,有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不同层次,所以“因材施教”就显得更为重要。革明鸣分析道。
云南文山州富宁县有位茶农叫罗永华,他出生于茶农世家,自幼就与茶园相伴。然而,由于种植和制作技术较为落后,导致茶叶的品质较为一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他家和一些从事种茶的乡亲们一样,收入都非常有限。到了 2024 年,当得知云南农业大学组织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后,他迅速报了名。通过学习茶叶种植技术课程,他有了收获;通过学习加工工艺课程,他有了收获;通过学习市场营销课程,他有了收获;并且在实务指导中,他也有了收获。他感受到自己的这些收获“比想象中还要多”。
二是思路得以打开了。与来自不同地区的“田秀才”“土专家”们进行交流探讨,接触到诸多新颖的农业发展途径,看清了从传统农业朝着生态循环农业、数字农业转变的趋势,我逐步破除了以往的陈旧模式,找到了一条跳出传统种植养殖模式并且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途径。同时,我的人脉资源也变得更加广泛了。结识了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志同道合的同行,这让我能够及时获取前沿学术研究成果与行业动态,也拓展了合作空间。罗永华进行了总结。
革明鸣认为,在“新农人”的培养过程里,现场指导在关键时期是极为重要的。比如,樱桃有育苗期、开花期、挂果期以及冬季熏烟驱虫的时候,每个关键时期都至少得组织一次集中的技术指导,要手把手地把技术要领传授给农户。像枝条修剪,得修成什么样的形状呢?这需要考虑通风以及老枝新枝等因素。
革明鸣进行分析,培养“新农人”和培养完整系统接受理论培养的科班学生不一样,其面临着诸多的考验。其二,存在“非亲历不重视”的这种现象。例如遇到极端天气或病虫害时,如果农户在种植期间一开始并未实际遭遇,那么他们往往不会重视技术人员所讲述的防范要点,也听不进去。对于农户接受知识的这些特性,在进行现场指导时,一方面要给予普遍性的统一指导,另一方面要针对特殊性进行单独的“问诊”。
“‘头雁’计划起始于 2022 年,到现在全省已经培训了‘新农人’2000 多人。”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介绍。培训的针对性有了显著增强。例如在 2024 年,云南农业大学对帮扶导师结构进行了进一步优化。采取了从本校、省农科院、省林科院中遴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从省级机关退居二线的行业领导及技术人员中遴选;从近几年优秀“头雁”学员中遴选;从基层优秀农技人员中遴选;从行业领军人才中遴选等方式。最终根据学员的意愿确定每位学员的帮扶导师。一共遴选了 86 名导师,为 260 名“头雁”提供精准帮扶。”
山西省襄汾县燕村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里,农机手正驾驶着播种机械在进行玉米播种。这是李现俊拍摄的光明图片所呈现的场景。
3.打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发挥社区课堂和各级开放大学作用
展望未来,教育怎样才能助力“新农人”纷纷涌现呢?这样又能进一步给新农村带来怎样的新活力呢?
“新农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土生土长的技术带头人;另一类是有头脑且懂经营的村干部;还有一类是带着技术来到乡村经营农业企业的“乡村 CEO”。河北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卫智认为,由于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特点,所以培训的形式应该更加丰富多样,“高校组织部门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多组织农村干部培训,帮助他们拓展视野,开阔思路。”学校能够借助教师工作站以及开展合作课题研究等方式,及时了解“新农人”的需求和诉求。同时,学校可以将自身的优势学科专业资源与之对接,进而丰富培训供给的形式。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吴遵民教授表明,《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已然清晰地提出,到 2035 年要建成能够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并且对面向乡村本土人才的终身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体系意味着,未来国家的终身教育将会从“进行提供”转变为“进行服务”,将会从面向青少年转变为面向所有的人。当下,终身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于打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阻隔,并且要实现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有机衔接,这种情况在新农村技术型、管理型本土人才的培养方面体现得极为显著。
吴遵民进行分析,目前在基层广泛分布的社区教育承担着提升全体国民精神素养的重要任务。同时,从上面到下面的开放教育体系应当发挥“桥头堡”以及“助推器”的作用,去打造一种能够连接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新型教育形态,这种新型教育形态是“无边界”且“全天候”的。
农村终身教育能够发挥作用,呈现“一体两翼”的态势:在教育强国战略以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体化”方针的引领下,一方面借助乡村振兴计划来发展乡村社区教育,从而提升新农人的知识水平和精神品质;与此同时,县级开放大学需要尽快改变办学理念,面向乡村更加精准地提供各种教育服务和技术资源,并且以具有高适应性的“新农人”培养为目标,达成乡村终身教育的全覆盖。”吴遵民说。
除了从外部发力去拓展资源以及完善体系之外,“新农人”自身成长所具备的内驱力也是很关键的。在发挥“头雁”的作用并且带起更多技术能手的同时,我自己更需要持续地进行学习。农业领域发展得非常快。我会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拥有敏锐的洞察力。我会关注行业中最新的前沿动态,也会关注技术的发展趋势。我会定期参加各类农业展会和学术研讨会。通过这些方式,我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会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说起今后的目标,罗永华充满了干劲。
新疆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工人正在对蔬菜进行日常的管护工作。(陶维明摄/光明图片)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25日 14版)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