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生产的领域中,化肥、农药、激素等化学物品的不当使用,以及秸秆、粪尿等废弃物的错误处理,都可能导致水体、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整体污染。我们通常将这种污染现象称为农业面源污染。相较于点源污染,面源污染的污染区域更为广泛,污染物质种类更为丰富,且治理起来难度也更大。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1. 化学投入品过量使用在追求高产量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农民们常常过分依赖化肥与农药的施用,而这些化学成分一旦遭受雨水的冲刷,便会随着水流进入水域,进而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状况。
2. 废弃物处理不当露天焚烧秸秆、随意堆放养殖粪便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做法直接导致了周边环境的污染问题。
3. 农膜残留禁止降解的农业塑料一旦被随意丢弃,便会在土壤中长时间留存,从而对土壤结构及农作物的生长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污染控制的关键措施
科学施肥技术
1. 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土壤检测,根据作物需求精准施用配方肥,减少化肥浪费。
2. 有机肥替代:鼓励使用农家肥、商品有机肥等替代部分化肥,改善土壤环境。
3. 新型肥料应用:推广缓释肥、水溶肥等高效肥料,提高养分利用率。
农药减量技术
1. 综合防治实施农业防治手段、执行生物防治计划、应用物理防治技术,这三项措施相互配合,显著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频率。
2. 科学用药挑选那些毒性较低且残留量较少的农药产品,务必严格依照推荐的用量进行使用,并且绝对不能擅自混合或超量施用。
3. 安全施药:做好防护措施,选择适宜天气施药,避免污染水源。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 秸秆还田对秸秆进行机械粉碎以及堆肥等资源化利用处理,同时,户外露天焚烧行为被明令禁止。
2. 农膜回收:建立回收体系,将废弃农膜统一回收处理,防止土壤污染。
养殖污染治理
1. 粪污处理设施建造化粪池、沼气池等处理设施,旨在确保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并且促进其资源的有效利用。
2. 病死畜禽处理遗体处理任务由专门的机构承担,运用诸如化尸池处理、深埋等科学方法,对遗体进行标准化处理,其目的是为了有效遏制疫病的扩散。
3. 医疗废弃物管理:设置专用回收容器,建立处置台账,确保安全处理。
长效管理机制
1. 政策引导:完善相关法规标准,建立奖惩机制,推动绿色生产方式。
2. 技术推广:加强农民培训,普及环保知识和先进技术。
3. 监督执法: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采取这些举措,能够显著降低农业活动带来的污染现象,促进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为此,政府、企业和农民需携手合作,构建并优化可持续的机制,方能在整体上攻克这一生态挑战。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