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环绕四周,有小桥流水潺潺,还有一叶孤舟,它漂泊在幽蓝的水面上,仿佛悬空一般,一袭红衣点亮了这凝结的画面,显得宁静又灵动。这熟悉的场景,在来三峡之前,总是在朋友圈频繁出现。
大都的旅行者会在宜昌集结,集结后乘车大约一小时,便能抵达胡金滩观音渡码头,码头上有可供住宿的农家乐。要是时间尚早,从码头乘坐班船就能前往,其位于长江斜对岸,这一段长江称作灯影峡,乘船大约需半小时。如今,“三峡人家”已然是一个知名景点了。
沿途能够看到在江壁上修建的栈道,还能看到连廊,它们大概是由当年的古道改造而成的,当一艘艘古老木帆船在码头旁锚泊时,就意味着到了。三峡人家处在长江三峡中奇幻壮丽的西陵峡内,在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早年大坝蓄水前,峡谷水浅,大型轮船无法通航,更早以前,三峡航运靠木帆船运输,逆水上行时,需靠人力在岸边用绳索拉,三峡纤夫由此而来 。
一条溪流从这里汇入长江,溪流并不宽,或许这里以前只是船舶歇息的驿站,长江流域漫长,这里航道狭窄,水流湍急,大多数船家都会在此休整,近年来这里进行了扩建改造,成为了景区入口。
这条溪名为“龙津溪”,早年溪水或许没这么充沛,入江口处有个小水坝,溪水因此变得幽静,两岸是苍翠竹林,溪水绿得让人心动。古朴的龙溪桥下,有一叶白帆、一扁孤舟,还有红衣美娘,水岸的笙箫悠悠回荡,记忆里熟悉的场景出现了。
溪的两边设有栈道,可供人们绕行,中间时不时会有桥梁将其贯通,沿着溪谷慢慢深入,林木愈发苍翠,不时能看到小舟在绿水上漂泊,有的在撒网,有的在垂钓,仿若置身世外 。
鱼鹰通常在平缓的水域捕鱼,推测是龙津溪截流后养殖的,在张扬的渔网之下,它们显得无所事事,不过摄影所需的元素倒是一应俱全,意境也颇为悠远。
溪边有两位身着民族服装的衣娘,她们正在用棒槌浣洗鲜艳的床褥,之后歇下来摆起龙门阵,很明显“三峡人家”已无人居住,她们是景区特意安排的。有一部名为《三峡人家》的电影,它通过两个儿童不同的视角,在寻访故乡的神秘旅途中发生了许多故事,展现了古老三峡的巨变,表达了三峡移民后代怀念家乡、关心家乡发展的心情。这里的场景由三峡人布置,这是他们怀念家乡的一种情结,还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再现了三峡人家的风土人情。
再往深处是一座七叠桥,这座桥看上去像是一座古桥。对岸有一栋类似土家族风格的吊脚楼。茂密的竹林是土家人最为熟悉的环境。相传古时候巴人为躲避战乱,顺着江往上走,来到三峡长江边建寨,创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朵奇葩,即巴人文明,巴人是土家人的先人 。
土家人在峡江一带地势险峻之处,依山势建造吊脚楼,吊脚楼前低后高,侧面设有走廊,后面带有阳台,上层具备通风、干燥、防潮的特点,属于居室,下层用作猪牛栏圈或堆放杂物,还能防止毒蛇猛兽侵袭,房前屋后竹林芭蕉簇拥,这种建筑被现代建筑学家称作“杆栏式建筑”。当然,这里每天有定时的土家婚俗演绎,呈现出峡江人结婚的全过程 。
早年,许多三峡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船上,常年靠打鱼维持生计,他们在水上漂泊,与风浪搏斗,以渔船为家,凭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那份执着,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劳动习惯。如今,渔民的生活已然得到改善,然而,这种古老的习俗借助旅游传递的形式,被保存了下来,延续着古老的渔文化。
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建成后,坝区水位抬高了175米,以往雄奇秀美的长江三峡景色变成了高峡平湖,只有两坝之间的灯影峡,能够再现原汁原味的古老峡谷风光 。
三峡人复原了古老的生活场景,还做了提升,你能要求模特摆出各种你喜欢的姿势,这样你来到这里就不用请人摆拍了。在你看来这或许很假,可要是没有这个“假”,你怎能回到遥远的谜一样的年代,融入这片原始的生活状态呢?有了进步才会有怀念。
从空中俯瞰,龙津溪被群山环绕着,青山绿水相伴,有舟楫帆影,还有雾霭烟雨构成的诗画情景,能有很不错的收获 。
冬季时,三峡地区天黑得很早,我们跟着景区工作人员一同下班,听到浓浓的巴蜀土话,好似从远古时代穿越了回来,她们顺手把垃圾带走,给明天的使者留下一片清洁的三峡人家 。
特色小吃:
三峡人家风景区有一种名为山羊芋的土豆,当地许多农家会用干锅对其进行煸炒,还会放入辣椒面、葱花,如此烹制后很有味道。
山民养殖山羊,有一道名为羊肉格格的菜,这道菜很有特点,制作时必须一次蒸好,且只能吃第一顿,要是留到第二顿再吃,就会失去那种鲜美的味道。
3、长江禁捕,你能吃到的鱼,应该都是养殖的了。
门票:
三峡人家景区的门票价格是每人每次180元,这其中包含了景区内过江往返渡船的费用。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