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是为乡村孩子而建的。从抽象的孩子转变到具体的孩子,只有从乡村孩子的真实生活开始,学习才能够真正发生。在过去的教育教学设计里,孩子常常被当作一个抽象的概念,更多地依据城市孩子来制定政策措施和办法,而乡村孩子的个性特质与真实需求却被忽视了。因此,我们要重新确定乡村教育的根本所在。要保证教育内容与乡村孩子的真实生活紧密结合。就像当下国内正在大力开展的城乡教共体同步课堂那样,能让城市孩子和乡村孩子通过一块屏幕一起上同一节课,共同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以音乐课为例,同步课堂给予了乡村孩子接触未曾见过的乐器和专业音乐教师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乡村音乐教师不足的难题。然而,倘若我们深入思考,这是否真的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呢?对于城市孩子而言,同步课堂的课程进度或许显得过于迟缓,目标也过于简单;而对于乡村孩子来说,或许会觉得进度过快、目标过高,难以跟得上。好的教学并非抽象的,而是需要具体考虑教育对象即孩子的实际状况。只有孩子切实听懂并且学会了,这样的学习才能够真正出现。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如果在音乐教育中我们仅仅将学习声乐和器乐演奏当作目的,那么更多的就只是理性的认知和间接的经验,这就需要同步的课堂。《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告知我们,艺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涵盖审美感知等方面,还包括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以及文化理解等方面。审美感知指的是能够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以及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还有这些特征的意义与作用的能力。它具体针对的是审美对象富有意味的表现特征,以及艺术活动与作品里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风格意蕴和情感表达等。这些核心素养在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都有所体现。通过设置综合性学习任务,将各门艺术学科学习的基本内容融入其中;通过聚焦核心素养,把相关内容进行整合;通过关联真实情境等方式,把各门艺术学科学习的基本内容融入具体学习任务里。这样做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对于乡村孩子的音乐课而言,城乡同步课堂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我们要从乡村孩子的感性认识以及直接经验开始。让孩子先去感受声音,去聆听自然所发出的声音。接着再引导他们运用音乐来表达情感。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