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纵览天下 / 正文
自然调查揭示科学界心理健康危机:歧视、骚扰与高压工作环境的影响

Time:2025年04月24日 Read:2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自然》在 2021 年对 3200 多名在职科学家进行了调查,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在当前工作中看到过同事遭受歧视或骚扰。到了次年,《自然》对 3200 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进行的另一项调查显示,有 35%属于少数种族或族裔群体的科学家在研究生阶段曾遭遇过骚扰或歧视。

研究人员表示,科学界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奇怪。一项研究发现,科学界中疲劳、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与健康护理等“高风险”职业中的比例相当,甚至有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果[7]。

研究表明,70%的受访者在日常工作中压力较大,34%的人曾因心理健康问题寻求过专业帮助。除骚扰外,许多参与者将责任归咎于资助机构和研究机构,他们重视出版物和获得基金的数量而非质量,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工作与生活失衡[6]。

研究[6]提出的另一个解释为,许多科学家把他们的工作当作一种使命,而非仅仅当作一份工作。天文学家 Eric 去年离开了这个领域并成为了一名独立的数据科学家,他认为尽管这意味着研究人员富有激情,但也带来了独特的挑战。他们使这份工作融入了你的身份认同之中,所以你深受其苦。这份工作并非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也不是一个寻常的职业,而是一种人生的抉择。他表示,你多年来一直深信不疑,直到你真正弄清楚它的本质。将这些外在的因素剥离掉,让它变得更加平常,接着就会发觉它其实是一种虐待关系。

疫情压力

这是在 2020 年之前的一种状况。接着新冠疫情开始出现并影响,随之而来的是更为严峻的困境以及猛烈的风暴。

在 2020 年针对美国 9 所机构的 5247 名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研究生展开的调查里,有 38%的人称自己有与焦虑症相符的症状,35%的人患有抑郁症[8]。对比同一团队在 2019 年的调查结果,这些比例出现了很大的增长。患抑郁症的学生数量变为原来的两倍,焦虑症的比例上升了 50%[8]。

领导这项研究的 Igor 说,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他的研究发现表明这确实是一场灾难。

去年 12 月,在对加州大学的罢工行动中,博士后研究人员要求更高的薪水。同时,其他学者也要求更好的福利。

团队发现,心理健康难题常与经济压力相关,这对早期研究人员来说是个严峻的情况。例如,美国生物科学博士生的薪水低于生活成本。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平均年薪是美元,仅比大学毕业生平均年薪的一半略高。并且,博士后们需面对长期不稳定的生活,因为他们通常每隔几年就得更换新岗位。一些研究人员会在十年的时间里,在各个短期合同中跳来跳去。一些研究人员甚至会在比十年更长的时间里,在各个短期合同中跳来跳去。

科学家们虽历经数年科研培训,然而许多人仍难以在大学获得一份长期工作,此情况或许会将青年研究人员完全赶出科学领域。2020 年的调查[6]表明,近半数离开科研领域的受访者称,找工作困难是其离开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两个较为常见的原因,一是觉得科研会影响心理健康,二是期望获得更好的工作生活平衡。

科学家获得永久职位后,竞争仍不会停止。2020 年,印度孟买的科学传播和技术公司进行了一项调查。该调查分析了 160 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的意见。他们的发现如下:65%的受访者承受着巨大的发论文、获得基金和完成项目的压力,以此来维持他们在科研界的声誉[9]。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Goel 表示:这些回复大多来自更资深的研究者。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需要被视为一如既往地才华横溢。

科研工作者精神的特质_科研人员的精神_科研工作者的精神

该研究除了面临出成绩的压力外,还确定了致使研究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其他一些因素,其中有长工作时长以及工作风气将压力和焦虑视为常态。许多科学家提及的另一个因素是工作环境中的欺凌和歧视现象,这种情况在女性、同性恋者和混血种族的研究人员中尤其常见。混血人群中约有 60% 的人表示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遭遇到了歧视、骚扰或者欺凌。

这项研究是在 2020 年进行的。其中大部分问题在新冠疫情之前就已经存在。

一项研究针对英国、美国、意大利以及印度的 3000 多位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展开了调查,还对 200 多位科学家进行了深入的访谈。研究表明,大流行仅仅是让已经存在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了[10]。

在我们的访谈里,科学家们表示疫情仅仅是一个临界点。华盛顿天主教大学的社会学家作为研究共同作者说道。像倦怠以及情绪耗竭这类问题,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而疫情只是把它们给显露了出来,并且放大了这些影响。

改变的机会

随着这些问题的证据持续增多,科学家们着手去寻求解决办法。然而,究竟需要对什么进行改变,这一点还远未清晰。Goel 表示:“当我们看到研究结果时,内心其实充满了沮丧,还有些许愤怒,甚至还有一种无助感。”“我们仅仅觉得改变将会变得极为艰难。”

尽管如此,许多科学家都认为,第一步是要让心理健康成为一个主流话题。这种变化或许已经在酝酿之中。自她和她的同事在 2018 年发表研究之后,他们以及其他科学家已经被邀请到许多机构和学术会议上去讨论这个问题。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十年开展一次调研来明确基金资助重点。2021 年,在针对美国天文和天体物理领域的最近一次十年调研里,讨论了应对科研社区中骚扰和歧视问题的必要性。

在 1 月份西雅图市美国天文学会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这一观点,这是很大的进步。她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位于马里兰州格林贝尔市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的天文学家。其他项目也在着力解决代表性和平等性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常常与骚扰、虐待和精神疾病问题相呼应。NASA 近期对其哈勃研究员项目进行了审查,该项目能提供优秀的博士后职位。审查的目的是让其覆盖更具多样性。重要的基金项目,像美国能源部的项目,如今会要求申请团队给出一个方案,方案中要概述他们将怎样克服障碍,以及怎样创造和维持一个包容的工作环境。这些例子表明我们天文学领域正在采取行动,以回应价值观的转变。如今,我们将包容性和社区福祉视为科学成功的核心,这是我们优先考虑的事情。在会议上有人这样说道。

将心理健康一直视为成功研究人员所必备的技能之一。从 2020 年开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机构内培训和教育办公室开设了一门课程,名为“获得回复力的科学家”,其主题涉及从冒名顶替综合征到与导师建立更好的关系。这门课程有一些学生,其中有 NIH 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和医学生,还有各种校外机构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和医学生。他们报告说,焦虑减少了,抑郁减少了,在工作中的出勤主义也减少了,即因各种压力无法在工作场所正常工作但仍出勤的情况减少了。在过去的两年间,团队开设了一个并行课程,名为“培养科学家回复力”。此课程的目的是帮助教职工和行政人员提升辅导技能,同时改善他们的个人心理健康。

研究生和博士后们发起的基层倡议推动了各种活动和工作坊,其中还包括瑜伽聚会。在美国校园中,组建博士生和博士后联合会的运动正在进行,该运动在寻求改善工作条件的保障。他们说:“这是一场运动的开端,有望在未来几代学者中带来长期的改变。”还说:“我觉得我们已经具备实现目标的所有条件,只是需要时间。”

有人认为科学界需要进行更大且系统性的变革,像要做到对虐待零容忍。同时,尽管机构和学术会议一直在不断强化价值声明、行为准则以及执行力度,但依然还有很多工作等待去做。这是在美国天文学会的会议上所说的。研究人员需要能够引起重视,并且不必担心会遭到报复或者遭遇偏见。在 Goel 的调查中[9],有 49%的受访者称他们不会去寻求支持,原因是他们害怕遭到报复。

许多人觉得有必要对基金资助结构进行彻底的变革。伦敦皇家天文学会的教育、外展和多样性官员表示:“这些模式已经非常过时了。”该学会在 2020 年对 650 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存在整体性的欺凌问题。并且他们认为整个体系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她和其他人认为,基金资助不应只以发表的论文著作为依据,而应基于健康的工作环境。应考虑研究人员的心理健康以及他们工作的艰辛,同时接纳那些可能永远不会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想法。作为其中一环,他们持有这样的观点。

如果没有进行巨大的改革,年轻的研究人员或许会一直逃离这个领域。他说:“要是留不住年轻的人才,那真的会成为一个可能对科学未来产生影响的问题。”并且还表示:“我们应该为未来的科学家营造更合适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把精力集中在科学研究上。”

参考文献:

科研工作者的精神_科研人员的精神_科研工作者精神的特质

T. M.、Bira、L.、J. B.、L. T. 以及 N. L. 在 2018 年发表了相关研究,该研究位于 36 卷,页码为 282 - 284 。

N. R. 等人在 2012 年发表的 J. 文献中,其内容为 121,具体范围是 282 至 288 。

K. B. H.、R. G.、J. N.以及 K. 共同在 2014 年发表了 PLoS ONE9 相关内容。

K. B. H.、Lee、K. M. N.、E. M.以及 C.J.等人的研究成果发表在 2017 年,其内容为 1610 至 1623 。

P. A.、S. E. 与 F. F. 担任编辑。该著作名为《在……、……和……中的……、……和……》(……,2018 年)。

J. 在 2011 年的《教育研究》第 53 卷中,其内容从 33 页到 50 页。

C. J.、P. J.以及 B. 在 2022 年进行了相关研究,该研究编号为 13。

2023 年 5 月 23 日《自然》的新闻特写版块发表了以 A - is — is to 为标题的文章

©

doi:10.1038/-023--4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