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短视频赚钱,也没那么容易
“网红”的号召力并非是没有局限的,他们有时也会进行亏本的生意,而且受众的“喜好”是很难去准确把握的。
本报记者 陈伟斌 黄小星
蜜蜂王国既庞大又隐秘。在季海友的院子进行采访,当一谈起蜜蜂时,老人的兴奋之情便显露无遗。他把蜂箱掀开,给我们指看上面一只体型健壮的蜜蜂,并说道:“这就是蜂王……”
季海友刚说完话,就察觉到声音不对,连忙让站在一旁的杨兵离蜂箱远些。可没等杨兵走出几步,一只蜜蜂就蛰到了他的嘴唇,另一只蜜蜂又袭击了他的后脖颈,疼得他直掉眼泪。
一旁的兰滔则赶紧跑开,躲避一只对他穷追不舍的小蜜蜂。
杨兵是余超念书时结识的好友,来自贵州。兰滔也是余超念书时结识的好友,来自湖南。去年,他们俩一同来到浙江龙游,找到余超学习养蜂,期望复制销售模式,之后回乡发展,以带动家乡人脱贫致富。
以前卖不动,现在供不应求
我的家乡生态环境优良。我对蜂蜜市场很看好。我认定这种模式在家乡能够有所发展。2018 年 6 月,杨兵下了决心,从贵州黔东南州来到了龙游。
他以前在老家凯里从事淘宝服装生意。他的生意状况不稳定,有时好有时坏。不过每月结算下来,能有五六千的收入。在当地,这收入算是不错的。然而,当他了解到余超的经历后,他内心更加动摇,也更有了想法。
兰滔相信,家乡平江的生态环境与龙游相似。他相信家乡平江的农村面貌和龙游的农村面貌相似。只要肯吃苦,他觉得自己能像余超那样,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余超很乐意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在他的观念里,这不是竞争,而是一种传播行为。
我的优势在于自己养蜂。与网上许多借蜂场来卖蜂蜜的情况相比,消费者更信任我。余超自己走通了这条路子之后,开始思考如何拓展内容,同时也在考虑怎样带动身边的蜂农们,一起走上在线销售的道路。
季海友自家所产的蜂蜜、蜂蜡、蜂皇浆等产品,现今已销售至全国各地,其中远的卖到了内蒙古以及东三省。这是季海友以往无论如何都未曾想到的情况,“以前经常出现卖不出去的状况,而现在不仅需求远远超过供给,价格也提升了许多。”
余超开始将周边几家主要的养蜂家庭纳入自己的平台。原本困扰蜂农的销售渠道问题,正在逐渐得到解决。
“网红”的号召力并非万能
许莉霞成了“网红”,却并不轻松。
我们自身的生活过得还挺好,总是会想着去帮助身边的人。在许莉霞家的旁边,有一家榨面厂。这家榨面厂的老板娘,肚子已经很大了,却还要驮着好几大包榨面,骑着电动车前往城里送货。她到了预产期还在继续干活,最后超过预产期好几天了,她自己一个人骑着电动车去县城把孩子生了。他们所经历的艰辛,都被许莉霞看在了眼里。她打算在自己的网店上上架榨面,以此来帮助这位邻居。
但“网红”的号召力并非是无所不能的。去年,父亲所在的那个村子里的桃子出现滞销情况。许莉霞借助视频来售卖桃子,没过多久,几千斤桃子就迅速售出了。没想到,接下来遇到了难题,那就是打包发货。因为没有帮手,也没有经验,许莉霞和丈夫只能一个个地把桃子包好,这导致成本大增。外面给果农的收购价是 2 块钱一斤,而他们算下来成本达到了 3 块多。最后,夫妇俩亏损严重,她甚至连自己舅妈家的桃子都没能收购,这让她一直过意不去。
靠短视频赚钱并非易事,需要把握受众的喜好:有时候花费好几天精心拍摄的视频,却无人观看;而和女儿随意啃几节甘蔗这样的场景,点击量却可能很高。
余超等人都有过被平台“降级”的经历。他们要为自己发布的信息负责,并且要保证信用。杨兵的第一条视频获得了百万点击,然而之后他拍摄的一条蘸着蜂蜜吃辣椒的视频,最终不但没通过审核,还被平台降级了。“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能为了追求点击量就什么都发。”
流量高的一年平台给上百万分成
在短视频平台上奔跑的,有很多人,并非只有余超和许莉霞。这些新兴的平台,给三农从业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我们拥有幸福乡村带头人模式以及快手家乡好货计划。这些计划能够发掘出有能力的乡村创业者和中国乡村的特色物产。通过为他们提供线上线下的商业和管理教育资源,还有流量以及品牌资源等,从而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以此来助力乡村振兴。
统计显示,仅在快手平台这一范围内,全国贫困县的卖家人数大概有 115 万。同时,年度销售总额达到了 193 亿。
2018 年,快手家乡好货项目对 28 个县提供了帮助,这些县中有 17 个是国家级贫困县。该项目帮助这些县销售了至少 50 种当地特色物产,销售额超过了千万。通过这一举措,推动了当地的产业扶贫工作,促进了当地的自我造血能力。受益的贫困户达到了 1108 户,受益的用户超过了上万人。
去年 9 月 23 日,在首个属于中国农民的丰收节上,今日头条把平台三农创作者的多维度画像进行了公布。
画像表明,2018 年,在三农创作者的标题中,农村这一词汇较为常见;农民这一词汇也较为常见;脱贫这一词汇同样较为常见;振兴这一词汇也较为常见。它们是 2018 年最常出现在三农创作者标题里的 4 个关键词。
画像的依据是平台的 3.2 万名三农创作者,在这些创作者中,每 100 位今日头条的三农创作者里,有 13 位是来自贫困县的。
这些三农信息累计创造了 500 亿次播放量。
三农信息在今日头条平台很受欢迎,这使得三农创作者们获得了较好的流量分成收益。2018 年 8 月就有 120 人月入过万。其中最高的一年通过平台分成就超过了 100 万。
“知识付费”成为大家接受的观念
打开快手等当下流行的网络平台,助力三农的教学内容在不断兴起,种类繁多且不断更新迭代,以适应更多人的需求;打开抖音等当下流行的网络平台,助力三农的实践内容也在不断兴起,种类繁多且不断更新迭代,以适应更多人的需求。
特别是在短视频平台上,技能类和知识类内容的占比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一方面,有许多来自细分领域的“专家”,他们拥有大量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其中还有一些是通过自己摸索而创业成功的“草根”;另一方面,有渴望进行系统化、低成本学习技能的学习者,他们以此来实现自我“精准扶贫”。
兰滔向钱报记者透露,若前往一些机构报名学习养蜂技术,存在门槛,且花费较多,此费用会对他的生活产生影响。然而通过网络平台,他能够找到提供类似培训内容的发布者,接受线上乃至线下培训,门槛很低,费用也不高,甚至有可能免费,“这对很多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据统计,仅在快手平台上,在涵盖农业、技工、电商、教育等各行业的渠道里,每天都有数千个学员在进行学习。目前已经有两千多位老师,还有 25 万多个学生。累计帮助老师获得的收入超过了千万,平均每门课给老师带来的收入是一千多元。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在这些平台当中,“知识付费”已然成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观念。
这种自我学习借助网络平台,正在快速地浸润到城镇当中,也浸润到农村当中,从而助力三农人群。
可以说,这是另一种“知识改变命运”。
像许莉霞、余超、杨兵、兰滔这些致力于在农村广阔天地奋斗的追梦者们,期待着这样的美好未来。 他们希望在农村这片天地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美好的生活。 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将为农村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希望。 他们期待着农村能够变得更加繁荣昌盛,人们的生活能够更加幸福美满。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农村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们相信,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们的故事,是农村发展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