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讯焦点 / 正文
旅英华裔科学家顾玉诚:农业科技研究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推动者

Time:2025年04月24日 Read:8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文 | 吴秋怡 采访 | 李晓枫

在我们到达's Hill 国际研发中心之前,顾玉诚这个名字,一方面意味着他是引领了英国农业化合物研究的华裔科学家,另一方面又或许意味着他是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弟子。当我们与他聊起天才发现时,尽管他著作等身,在众多头衔的背后,他的笑容中依然透露出科学家式的纯真。

一身西装整洁利索,白大衣干净整洁,他在不同的玻璃温室中来回穿梭,对每一盆植物的长势进行监测,同时记录相关数据,这便是旅英华裔科学家顾玉诚日常的科研活动。

顾玉诚日复一日地进行着农业科学研究,年复一年也从未停歇。他表示,农业科技极为重要,我们的社会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包含生产的持续、环境的持续以及社会的持续,而农业在这三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简单来说,人都需要吃饭。而怎样让食物变得更安全健康,这就是他们的职责。

顾玉诚教授于 1984 年从河北医科大学毕业。1986 年,他考上了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硕士。在硕士学习期间,他师从屠呦呦研究员,致力于研究蒿属植物等的化学成分。

1994 年,他与妻子一同来到英国。他们来此的目的是攻读博士学位。到了 2002 年,他正式加入先正达集团英国国际研究中心。如今,他担任国际合作项目总监以及首席科学家。

当时我在国内读完研究生后做了一阵外事工作,结识了一些朋友。其中有一位是英国卫生部的官员,她询问我以后的职业规划。我说有机会想出国去读个博士学位。那时我才 26 岁。顾教授回忆道,当时我的工资仅有一百多块钱,要到国外上学就必须申请到奖学金,否则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这位朋友给顾教授介绍了“海外研究奖学金”。该奖学金是英国教育与科学大臣于 1980 年设立的,目的是吸引国际学生到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它是为国际学生提供的最具选择性和最负盛名的奖项,是根据学术成就和研究潜力来颁发的,并且专门提供给海外学生。那时候,我的一些文章已经在中国较为优秀的杂志上发表了。负责人在网上找到了我,或许是觉得我具备从事科研的潜力吧。我和我的爱人都获得了奖学金,于是我们一起读书,也成为了同学,我们是很幸运的。

顾教授谈及自己的家人时,表情变得温柔。他的孩子当时已经四岁半,正因考虑到孩子的成长,他们一起前往爱丁堡攻读博士。

刚开始那段时间是比较辛苦的。一个家庭中,一人去读博士,另一人需在家照看孩子,这是比较现实的情况。然而,我们俩都不愿意放弃,两人既要读书又要自己带孩子,这是很艰难的。博士毕业后,我们都找到了工作,日子也就更加忙碌了。

更为难得的是,顾教授的家庭情况。顾教授的爱人是学数学的,之后在北大从事生物医学统计工作,跨越了许多专业,现在在英国葛兰素史克 GSK(全球第三大制药、生物以及卫生保健公司)做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工作。儿子博士毕业了。他的大学是在伦敦大学学院(UCL)就读的。之后他去了帝国理工学院( )读硕士。接着又在格拉斯哥大学()读博士。现在他在 NHS 工作。

我们在参观顾教授平时工作的地方时闲聊着。他耐心地介绍每一株植物,介绍得很详细。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那微笑中满是骄傲和满足。他说:“我加入先正达到现在已经有 16 年了。这里一直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大家也都做得很开心。”这或许就是科学家的使命感吧。

顾教授回忆起刚加入先正达时的情况:他来面试,考官是总监级别。闲聊时考官问他喜欢什么运动,他说长跑和足球。考官又问他喜欢哪个队,那时他住在曼彻斯特,便说喜欢曼彻斯特联队。随后考官的表情严肃起来,对他说:“不能喜欢曼彻斯特。”如果你加入了我们,你必须喜欢谢菲尔德。’ ”

顾教授当时露出了笑容,他为英国那深入到骨髓里的足球文化而发出感叹。之后他才得知,原来这一内容也是面试的一部分。

撒切尔夫人曾经来这里参加过面试,那是在她尚未担任首相的时候。倘若她被录取成为化学家,那么英国就会少一位优秀的首相。在英国从事化学研究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曾到这里参加过面试。先正达是英国最大的研究中心之一。他面带笑容地说道。

我刚来的时候开始从事天然产物的研究,并且负责一些项目以及技术整合。之后逐渐在英国和中国分别建立了一些研究中心。从 2004 年起,我与中国的机构开始建立合作关系。中国的一些科学技术具有独特的特色,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这对先正达的产品研究和开发很有帮助。

顾教授现在既要负责英国这边的研究工作,又要兼顾中国的两个农药创新中心以及中国的项目,还要培养博士生等。我们现在的博士生总数是 102 个,这里面包括已经毕业的和正在校的。这些学生中有很多都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顶尖的学校。

顾教授迄今一共发表了 357 篇针对农业发展不同方向的学术文章,平均每个月能发表一篇。“这样的产出实际上是极为惊人的,几乎是不分昼夜地在进行研究和创作。”

当今社会,人口在持续增加,而土地却在不断减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公顷地养活两人即可,如今要养活五人,到 2050 年可能需养活九人。同时,土地质量在退化,气候也在持续变化。此外,像淡水资源短缺、病虫害耐药与抗药性等情况,都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挑战。

顾教授提及,当下中国农业正遭遇机械化方面的问题,像怎样提升产量、质量以及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等。他们所进行的研究课题恰好能够助力解决诸多问题,其中涵盖了最为基础的农药化合物的研究,以及当下最为引人瞩目的智能农业。

2015 年国家提出到 2020 年要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2017 年我们就达成了这个目标。达成目标的核心在于高效、低毒且环保。

无人机在中国发展迅猛。我们能够利用航天的画面与图像,还有无人机自身采集的图像进行分析。将这些分析结果累积成数据库。之后可以依据数据的情况,判断出是哪种病或者哪种杂草。

我们可以定点查看具体是什么问题,接着把问题报告上传,这样农民就能实时看到,从而预防病虫害的扩散。

中国山区未形成大规模种植,其面积虽少但数量众多,其中包含个人耕作。我们依据这些小型农场开发了一些工具,像手机应用程序等。例如,农民能通过拍摄照片并上传至网上,我们的技术人员会帮忙分析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教导他们如何进行防治等。他表示。

顾教授在采访最后说:我们的农业生产要能够持续发展。因为人类需要持续发展。

- The End -

若想观看更多内容,可长按下方二维码,然后下载今日华闻手机客户端,这样就能在线阅读或者下载最新一期的《华闻周刊》精品杂志,即《后南斯拉夫国家的变与不变》。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