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成像与集成成像原理
全息成像 引言
广义上的全息投影技术,不单指通过某种特定方法使物体成像的显像技术,其中包括一些伪全息投影技术。它是一类能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三维影像的技术的总称。本篇论文选取了全息投影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当前的全息投影技术主要发展出了三种类型,分别是透射全息投影技术、360 度全息投影以及空气投影与交互技术。不过,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并且这些问题也是未来技术前进的一个方向。
成像原理
首先,来简单描述一下全息照相的原理。以单色光作为例子,它的波动方程是:
不同单色光相叠加之后,其波动方程为:
其中r为距离。
由公式能得知,每一列单色光都具备相位以及振幅(该振幅对应着光强)这两个方面的信息。然而,普通照相仅仅记录了光强这方面的信息,相位信息却丢失了。正因如此,普通照相无法体现出三维效果。
全息照相有所不同,它能够将相位和光强信息同时记录下来。如图所示,在照相过程中,为了确保物光与参考光的相干性,会利用分光镜把同一激光发生器发出的光分成两束。其中一束光直接投射到底片上,充当参照光;另一束光则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出物光,底片所记录的是物光与参考光的合成。
物光的公式为:
对应参考光的公式为:
由上式能得知,相位信息被保存在了底片上面。底片经过冲洗这个过程之后,就可以被使用了,进而成为了全息照片。
显像过程
显像过程是利用参考光来完全重现物光。全息再现是以光的衍射理论为基础的。要再现原物体的光波,需要用与参考光波相同的光束去照射全息图,这样就能还原出原物体的形状,并且不需要任何屏幕。
用 k 来表示透射率,底片的透射率与照相过程中所受照射的光强存在着如下的关系:
底片完成之后,用照相时所用的相干光源 R 去照射全息照片,就会有如下情况:
第一级光将物光完全还原了,其中包含了相位以及振幅等所有的信息。倘若在第一级光的出射方向进行观察,那么就能够看到一个呈现出三维立体形态的像。
集成成像 显示原理
集成成像显示系统通常依据不同的硬件结构、参数以及软件算法来达成不同的三维成像效果。这种技术是真三维立体显示技术,它利用微透镜阵列来对三维图像进行记录和再现,此技术包含记录和再现这两个过程。早期提出的集成摄像术中,记录过程是利用针孔阵列对实际场景中的三维物体进行拍摄,再现过程是利用感光胶片对实际场景中的三维物体进行重构,如图 1 所示。
摄像原理
每一个针孔对应的胶片区域可以记录从对应视点传播过来的光束,在胶片上会形成一组二维微单元图像阵列,这些微单元图像大小相同且等间隔排列,从而记录了物体在不同角度的光源信息。微单元图像的个数以及排列方式和针孔整列是相同的。再现过程是记录过程的逆过程,其针孔阵列的参数设置与记录过程的针孔阵列保持一致。设置一个自然光源以增加重构物体图像的效果。光源发射的光穿过微单元透镜阵列,此光携带了对应视角的物体视差信息,并且沿着对应视角的方向为该视点的视角图片提供信息,进而能够重构三维物体。
但是集成摄像术有以下几点不足:其一,因为针孔阵列上的小孔透光率较低,所以在记录过程和再现过程中,物体光源的信息利用率不高,且丢失情况较为严重,进而致使重构图像的亮度比较暗。第二点,在传统拍摄记录过程里,感光胶卷的使用和保存存在不便之处,显影过程较为缓慢,并且还需要暗室等复杂条件,这些因素使得集成成像技术重构显示的效率降低了。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