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 |
“我觉得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你这孩子你说什么呢?我怎么不爱你了?我还要怎么爱你啊?”
前不久热播的家庭剧《小舍得》中有这样一幕,五年级的颜子悠是小学霸,他站在讲台上,借着班会活动把自己的心声说了出来。
在场的家长们都愣住了。子悠妈妈尤其无法接受,她内心交织着愤怒和委屈,没听完子悠后面的话,就哭着跑出了教室门。
你每次都说你是为了我好,然而实际上都是为了你的面子。你从来都不会去考虑我开不开心,也不会去考虑我愿不愿意。
我认为你从未想过让我开心。每次你看到我没有在读书写作业,你就会感到难受。每回你看到我空闲一小会儿,你就希望我多背几个单词、多写一张卷子。
如果我将来有了小孩,我绝不会逼迫他去参加辅导班。他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即便不上学也是可以的。他喜爱踢足球,每天从早到晚都可以尽情去踢。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怎么就那么难呢?
父母的初衷是为孩子好,然而孩子却有了这样的理解,结果就形成了一种僵局:父母越是表达爱,孩子越是心生埋怨。
更不敢去细细思量的是,这会成为一场持久战。它涉及从现在的学习成绩情况,到现在的就业方向选择;从未来的结婚伴侣的相关事宜,到未来的教育观念的形成等方面。
父母一番苦心却无处安放,只能掰开了揉碎了当作黄连吃下去。
今天,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再次审视这盘僵局。孩子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可能正在发生哪些变化呢?又是什么阻碍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互理解呢?
而下面这些来自孩子们内心的声音,也许就是母亲节最好的礼物。
“爸妈,我为什么会厌学?”
子悠的这段话,看起来对学习有些排斥,而更倾向于追求玩乐。或许在类似的情况下,爸爸妈妈们会耐心地劝说孩子。如果实在说不通,可能就会强制要求孩子执行。
这些处理方式存在一个隐含的假设,即孩子实际上并不喜欢学习,必须要由爸爸妈妈们采取强硬或温和的手段去安排。
孩子接受这种安排时,会慢慢强化“我其实不喜欢学习”的观念,并且被安排得糊糊涂涂。
说糊涂的原因在于,孩子们并非没有求知欲,也并非不享受获取知识,这首先是一个与动机相关的问题。
孩子们的小脑瓜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他们会思考萤火虫能够发光的原因;他们也会思考自己为何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
那还有些时候,他们也在想:为什么需要上课、需要做作业呢?
从他们的角度回顾过往经历,许多答案纷至沓来:如果不去上课就会被骂;只有写完作业才可以睡觉;只有考好了才会有玩具作为奖励;要是考不好,爸爸妈妈就会不开心。
正如多年前的一则电视广告所反映的:
小美在全家人的注视下弹钢琴。一曲弹完,大家都纷纷鼓起掌来。爸爸既开心又骄傲,希望小美再弹一遍。然而,小美却一脸委屈地回答道:“我并没有弹错呀,为什么要再弹一遍呢?”
这些事情所反映出的动机源于外部原因。孩子们一方面在让自己满足父母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在符合父母的期待。同时,孩子们还在追求奖励,并且在避免惩罚。
这些原本是父母培养和引导子女必须经历的道路。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何处呢?
这一切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外在动机过于强大,会让人们感受到“我必须得这样做,只有这样才能……”。
而孩子的想法就会是:学习是我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
张进与徐凯文曾在聊天里提及,马克思称若无法从劳动中体会到快乐,那便是劳动的异化;倘若一个孩子不能从学习里感受到快乐,这就是学习的异化。
学习如果不是自愿的,而是更多地被迫进行强制学习,那么学习的成果就不再属于孩子,而更多地属于父母。
孩子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股与他们自身作对的力量。他们做完一张卷子后,紧接着就会有下一张卷子;弹完一遍曲子后,紧接着就会有下一遍曲子。
“爸妈,我其实可以真的爱上学习”
孩子想从这种僵局中走出,父母也想从这种僵局中走出,那我们就来试着假设另外一种可能吧。
孩子们内心其实是喜欢学习中的某些部分的,并且也享受这些部分。只是因为有必须要做的事情,这种喜欢被掩盖了,所以他们自己也无法感受到。
孩子们或许如同一只只萤火虫,而爸爸妈妈们就像是一盏盏路灯。要想看清萤火虫的光芒,路灯反而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不必一直保持明亮。
与路灯般的外在动机相对的,是萤火虫发出的光,这光代表着内在动机,意味着觉得“我这样做是因为喜欢它”。
孩子在未受强迫时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此时会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为感兴趣。例如,妈妈不支持,但子悠喜欢养小蚂蚁和小蜗牛进行观察,甚至以后想成为生物学家。
能够感受到自身对学习所具备的内在动机,这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而将外部动机进行适当的降低,便是最为简单的办法。
子悠妈妈放松下来后,孩子不但没有玩物丧志,还发现自己与妈妈的目标是一致的,原来自己就想去试试那所更难进的翰林中学。无为却能达到更有成效的结果!
除了能让外部动机减弱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能够增强内部动机本身。例如成就感,有时候孩子明明存在偏科的情况,但还是想要先去做那些自己擅长的学科作业,这是因为他们内心觉得“我在这方面很擅长”。
从这一点来讲,父母奖励孩子的方式很重要。
你考好了就可以玩,这些鼓励让孩子事先有了对报酬的期待。看起来孩子这段时间更有劲头了,然而实际上孩子会渐渐觉得考试和学习是一种能通向玩耍的工具。
这种在短时间内被增强的外部动机,长久地对孩子感知自己内在动机起到了阻碍作用。
没有事先预期的鼓励,尤其是针对能力的鼓励,能够增强内在动机。例如可以这样说:“这次做得非常好啊,你展现出了很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奖励你……”等等。
“爸妈,我只是不想让你们失望”
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同时弱化外在动机。这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本身,而且是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
子悠有过一段时间出现幻觉,他仿佛看到朋友在召唤自己去球场尽情玩耍,同时仿佛看到妈妈在考场外不断叮嘱自己要努力争气。
内在的愿景与外在的需求长时间无法相互契合,在这般强烈的矛盾冲突的作用下,子悠忽然将卷子撕掉,接着把桌子掀翻,随后离开了考场。
子悠的同学欢欢,她的妈妈常常把她和班里的天才学生进行比较,想用这种方式来刺激她学习。然而,没想到欢欢由于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开始在学校组织小团体去欺负那位同学。
那些未满足父母期待而获得的消极评价,让欢欢开始怀疑父母的爱。同时,这些评价也改变了她对自我的认知,使她陷入了自我怀疑的境地。
我并不聪慧,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孩。之前你们所有人都喜欢我,然而那都是虚假的。我是一个总是让别人感到失望的人。
长期依赖外部动机,孩子对自我的认识就会更容易被他人的评价所影响。
孩子们或许会更多地选择拖延。他们会找许多无关紧要的东西,以此来占据自己的时间。他们不去做那件最为重要的事情。之后,在潜意识里,他们会告诉自己,如果不是因为耽搁了,那么自己还是能够做好的。
他们可能越来越担心做不好事情,越来越担心遭遇失败。甚至会通过设置一些障碍,来阻止自己迈向成功的道路。
这种自我妨碍的行为,倒不是在破坏自己,反而是在自我保护。
所有这些,目的仅有一个,即把可能即将到来的失败和消极评价驱赶开,不让它们对本就处于岌岌可危状态的自信产生影响。
“爸妈,请别忽视我的求救信号”
为了避开上述这些可能的心灵歧途,需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就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沟通来解决问题呢?这里能够举出两个小例子。
子悠在学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然而,有时候在重要比赛中,他却会在临场发挥上出现问题,甚至还会出现身体方面的症状。
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理负担是很重的。他们可能会过于担心失败所带来的后果,像受到惩罚或者让别人失望等。这些担忧会使他们处于应激状态。
这种紧张的状态以及出于担忧的想象,自身就已经占据了不少的大脑认知资源。就好像孩子只能拿出 60%的精力去做当下的事情。
另一个普遍的情况,孩子们可能会更想沉迷于虚拟世界。
虚拟世界的活动可由自己选择,不存在考不好就受惩罚的情况,也不会看到爸爸妈妈因自己成绩不好而吵架。能让人忘记现实生活中不愉悦的情绪体验,就如同动物逃离天敌、人类躲避灾害一样,这是我们进化所形成的自我保护能力。
这些外显的行为其实是孩子们无意识的求救信号。父母们可能会更敏锐地先察觉到这些信号,之后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沟通并采取行动。
我们相信,这个僵局总会被打破的,因为:
孩子误解父母,觉得父母只爱考满分、有前途的自己,这一定是因为他们爱着父母,且这种爱是无条件的。
作者是郝壮,他是心理学专业的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神经科学。在了解和学习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他将人生目标比作一片湖。该内容来源于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