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纵览天下 / 正文
杭州是否一线城市重要吗?宜居开放与公平政策更受关注

Time:2025年04月22日 Read:3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对于杭州人而言,杭州是否为一线城市重要吗?倘若这座城市是友好且开放的,并且宜居,那么在此就业或创业的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政策的公平对待,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友善,又有谁会去在意它是不是一线城市呢?

[]

冰川思想库在内部讨论选题时,负责内容的张明扬提出一篇文章(《某种意义上,杭州已经是一线城市了》),并询问我是否要跟进这个话题,负责日常编辑工作的赵周贤随即说道:我觉得可以。

看来,他们把我当作研究杭州的专门人士了。

我之前在冰川发表的那篇文章,也是关于杭州 AI 产业的。实际上,即便我在杭州已经生活了将近 20 年,我也一直都不敢宣称自己了解杭州。只是因为在这儿工作生活的时间比较长,所以结识了一些朋友,也走过一些地方。然而,我连杭州话都不会说,又怎么敢吹嘘自己懂得杭州呢。

本文开头提及的这篇文章从多个方面展开论证,像从地价方面、从人口流入方面、从人才吸引方面、从民营经济方面、从新兴产业方面等入手,来论证杭州“正在无限靠近一线城市的身位”。其中所谈到的许多地方看上去很有道理,杭州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确实非常令人瞩目,然而要是仔细地加以分析和思考的话,依然存在不少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商榷的地方。

大家爱听“杭吹”的话,这能增强杭州人的自豪感。然而,实事求是地讲,吹过头是不好的。奋力争先属于好事,但是无论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还是从前瞻性的角度而言,杭州都还担不起一线城市的名号。

杭州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审时度势、保持优势,做出正确选择。

01

首先要明确一点,国内官方未曾明确发布过所谓“一线城市”的定义或标准,而是运用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以及直辖市、地级市等不同的概念。

在民间或机构的表述里,由于人口规模、经济体量以及城市定位等方面的不同角度,大家约定俗成地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列为一线城市。尤其在房地产市场行业,更多地是从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来进行区分。另外,还有使用新一线城市、准一线城市来称呼那些经济增速较快且具有一线城市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

前面提到的这篇文章,以杭州一地块楼面价突破新高,其价格达到 7.74 万元/平方米,且超越了广州地王的价格为依据,将此视为杭州已堪称一线城市的标志性事件。

地王具有风向标作用,这一点不可否认。因为楼市价格的高低,能够从侧面体现所在地区的经济能力和消费水准。也就是说,房价不会脱离当地的经济实力而长期保持。然而,也要认识到,地王只是一种极端现象,并非普遍情况。其中可能存在虚高泡沫的部分,即便不存在,反映的也是最具经济实力的一小部分人的购买能力。

实际上,从中指研究院的最新数据来看(时间截至 2025 年 3 月),杭州新建住宅的均价为某一数值,二手房均价为另一数值(需明确不是楼面价),这反映了较为真实的市场状况。即便考虑到不同区块以及不同楼盘之间存在价格差异,能够卖到 10 万元/平方米以上的楼盘数量并不多。

从个人感受来讲,杭州这几年的房价是在下跌的。

我有一套房子,原本打算置换新房。起初的挂价与最近中介告知我的小区同户型的成交价,价差超过了百万。有一些朋友还知晓我的一件趣事:3 年前卖掉了一套小房子,当时没有将车位一起卖掉,而 3 年前 30 万元购买的车位,现在的价格还不到 20 万元。

我知道有朋友在房子价格处于高位的时候买到了房子。现在如果要将这些房子出售的话,确实已经实实在在地亏损了。

杭州工作招聘包吃住_杭州工作招聘信息最新_杭州工作吧

这些并不重要。我要表达的并非杭州的房价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仍有差距,而是以房价作为判断是否为一线城市的标准,会让人觉得有些荒诞。

大城市机会多,吸引人才涌入,所以房价会更高一些。但不能认为只有房价上去了才是一线城市。一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宜居宜业且让人有奔头,这是不可或缺的标准。如果在这个城市无论怎样打拼,房子都让人望而却步,其吸引力必然会降低。

从房价方面来说,我认为,杭州最好不要以一线城市为标准去看齐。

[]

杭州除了房价方面,在经济体量方面与现有的一线城市有差距,在国际化水平方面与现有的一线城市有差距,在交通枢纽方面与现有的一线城市有差距,在医疗教育资源方面与现有的一线城市有差距。这是杭州不能过于自夸的地方。

经济体量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核心指标。从官方数据来看,在 2024 年 GDP 十强城市里,杭州的 GDP 为 2.19 万亿元,处于第八位。它与上海这个唯一的“5 万亿”城市相比,差距还很大。在“2 万亿”城市俱乐部中,杭州和排名第六的苏州之间也有近 5000 亿的差距。

更要看到,杭州之后的“追兵”武汉,其 GDP 总量与杭州的差距仅为几百亿。从经济体量方面来看,如果说杭州可以被视为一线城市,那么排在其前面的重庆、苏州、成都,难道不是更有资格称自己为一线城市吗?

杭州的经济结构存在隐忧。2024 年杭州的经济增速是 4.7%。这其中有 2023 年 GDP 核增使得基数变大的原因。该增速低于预期。同时也低于全国 5%的增速。在“三驾马车”中,杭州的投资表现不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 2.9%,比全国的 3.2%低 6.1 个百分点;杭州的消费也不算好,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 2.8%,比全国的 3.5%低 0.7 个百分点。作为“电商第一城”,杭州的消费显得有些疲软,这让人感到意外。

所以,前阵子全国各地曾刮起一阵“向杭州看齐”的旋风。地方主政者可能挺焦虑。杭州涌现出“六小龙”等企业,这确实很亮眼,说明杭州的科技经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也要看到,目前人工智能产业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尚不具备规模效应,对当地 GDP 的贡献也不大。这表明,杭州的经济结构存在不足之处,传统产业的转型仍需加大力度,因为杭州制造业不强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同时,数字经济虽然发展态势良好,其占比达到 28.8%,但也不能独自承担起全部的重任。

杭州靠近上海这个经济中心,由于这一原因,跨国公司总部显然不会落户杭州,所以杭州的国际化程度就不用多说了。

国际航班方面,杭州与一线城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例如,杭州人要飞往国外城市时,常常需要辛苦地前往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而不是萧山国际机场。原因很简单,因为浦东机场的国际航班数量更多。就拿飞往日本城市来说,到浦东机场所需的时间,甚至足以完成一趟飞往大阪的行程,但就是无法在萧山国际机场实现。

杭州人谈及高校资源时满是伤感。在整个浙江范围内,仅有浙大一所 985、211 高校,且在全国处于较落后的位置。那“杭州人自己的大学”情况又如何呢?能说得上名字的有几所?其中有杭州师大一所,而城市学院还带有浙大的名号。所以,当说起老杭大并入浙大这件事时,杭州人一直都心怀悔恨。有一次去参观杭大新村,那里曾住过姜亮夫、夏承焘等名家。当说起杭大鼎盛时期的情况时,同行的诸位依然不停地感叹、惋惜。

从这些核心指标考察,硬要说杭州是一线城市,不免过于牵强。

03

讲完这些之后,我想提及一个细节。一线城市应当具备一线城市的文化底蕴。在这方面,拥有千年悠久人文传统的杭州,在文化底蕴方面绝对不会逊色于任何其他城市。然而,我想要说的并非是历史,而是当下的情况。

前些天,我的朋友贾布在“冰川茶馆”(那是冰川朋友们的微信群)丢失了一个视频链接,这个视频是她制作的,内容是介绍上海 4 月必看的展览。

我进行了统计,不完全统计的情况下,上海 4 月份的展览活动(包含仍在展览的)有:上海博物馆的印象派大展,其中有莫奈、梵高的作品;龙美术馆的天地大观展览,包含甲骨文、青铜器等珍藏;刘海粟美术馆的建馆三十周年纪念展,有文征明、唐寅、仇英、八大山人、吴昌硕等人的作品;上海历史博物馆的觉醒珠宝展,其中有拿破仑加冕时王冠上的金叶子;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的古埃及大展(无需详细介绍);还有陈逸飞回顾展、黄永玉新作展、贝聿铭建筑手稿展等。

这些展览,从作品级别来看让人艳羡,从文物级别来看让人艳羡,从展览频次来看也让人艳羡。如今杭州有很多展览活动,像前些天我去过的下沙奥莱美术馆的《琳琅萃珍——唐宋元明清典籍特展》,很是震撼。然而与上海相比,杭州在这方面暂时还难以超越。

杭州工作招聘包吃住_杭州工作吧_杭州工作招聘信息最新

这既是区位方面的差别,也是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上海有着如此强大的影响力,杭州即便不想沦为“后花园”,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概也很难赶上。

说到这,想起了本文开头所提及的那篇公号文章。该文章提到,杭州的人口净流入量已经超过了北京和上海,并且正在将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人口反向吸引过来。杭州近几年人口呈现净流入,2024 年人口增量为 10.2 万,这是不错的。上海常住人口出现微降,2024 年常住人口减少 7.19 万,这也不假。然而,仅凭借百度地图等机构发布的数据,就说上海成了杭州最大的人才来源地,这种说法是有待商榷的。

不考虑统计口径的问题。上海拥有复旦、交大等 39 所“双一流”高校。然而,杭州凭借数字经济产业的优势,能够吸引部分毕业生跨城择业。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几年杭州出台了许多针对大学生的落户政策和补贴优惠政策。上海作为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受到政策限制,到 2035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 2500 万左右。一正一负,常住人口此消彼长的情况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我更想说的是,上海和杭州之间原本就有着频繁的往来。有些人为了工作从上海来到杭州,而另一些人则为了工作从杭州前往上海。人才的这种流动呈现出类似钟摆的效应,在统计层面上是难以明确区分的。

杭州拥有阿里、蚂蚁、网易等大型企业。我认识一些朋友,他们平时在杭州工作,而周末则回到上海生活。另外,还有一些朋友从大厂辞职后,就回到了他们原本该去的地方。因此,不必对此过于在意,不要惊呼杭州在吸引一线城市的人口,更不要将此视为杭州似乎已经超越一线城市的依据。

04

我所讲的这些内容,并非是要打击某些人的积极性。而是想要表明,杭州当下还无法承担得起一线城市的地位,同时也没有必要过于在意自身是否为一线城市。从王国平书记开始主管杭州到如今,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杭州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越来越优秀。

我在 2006 年前后来到杭州。那时,文三西路以及古墩路更远处,存在着大片的农民房。西溪湿地也正处于开发阶段。晚上睡觉之际,还能够听到成片的蛙声。有一回从市区穿过四桥(复兴大桥)去吃饭,途中到处都是工地,尘土漫天飞扬。

我曾在萧山湘湖边住过一段时间。起初去那里时,需穿过一片农村,路面状况不佳,坑坑洼洼的,稍不留意就会走错路,进而拐入不知名的乡村小道。后来,冠山隧道开通了,这样就能从中河高架直接前往新居。要知道,那时候的湘湖面积远没有现在这么大,当年的那一大片农田和花圃,如今都已变成了湖面。

我来到杭州的时候,那时这里还没有一条地铁。记得曾经有一年,本地的媒体在讨论是否要建设地铁,并且还有专家提出建议,不要过于超前地进行建设等等。在当时,我也认为,杭州的城区也就那么大,建设地铁能有什么用处呢。我进行了查询。在 2006 年我来到杭州的时候,当时的常住人口为 773.1 万人,其中传统主城区人口还不到 200 万人。而到了 2024 年末,杭州市的常住人口达到了 1262.4 万人。在这 18 年的时间里,杭州的常住人口增加了将近 500 万人,说这相当于再造了一座城市,一点也不夸张。

从 25 年的时间跨度来看杭州的城市发展,能得出一个显著结论:杭州这些年的变化,比过去一千多年的变化总和还要大。有一则传言时常被提及,即尼克松 1972 年到访杭州后说了这样一句话:“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并且有亲身经历者证实这是谣言。然而,与其将这句话归咎于尼克松,不如认为这是当时市民对杭州城市建设的一种评价。

杭州城区曾经确实状况不佳,马路都难以修缮好。我之前从文三西路前往体育场路的报社上班,驾车需途经文三西路、环城北路、体育场路等主要道路,经常会遇到路面维护的情况,整个马路就如同被打了补丁一般,即便维护完毕,依然是坑坑洼洼、颠簸不已。

现在呢,我在杭州住了那么多年,连我都数不清到底有多少高架桥、立交桥和隧道了。亚运会开幕之前,整个城区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对杭州人来讲,杭州是不是一线城市,又有多重要呢?只要这座城市是友好的、开放的、宜居的,来这里就业或创业的人,真实感受到政策的公平对待,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友善,又有谁会在意是不是一线城市。

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杭州最大的财富是民营经济,其占 GDP 比重超过 60%,还创造了 85%以上的就业;从创新创业角度来讲,杭州最大的财富是拥有一支公务员队伍,这支队伍头脑清醒且务实肯干;从城市生活方面而言,杭州最大的财富是市区内那世间少有的山山水水。

城市的本质是人,人最为关键的是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城市的核心部分是人,城市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助力人达成自我。因此,一座城市是否为一线城市并不那么关键,而这座城市是否具备人文温度才是最为重要的。

杭州需怀有能够追赶一线城市的雄心,然而绝不能存有把自己当作一线城市的那种虚妄骄矜。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