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何方迪
今年 7 月,教育部发文把校外培训的范围明确划分为“学科类”和“非学科类”。道德与法治属于学科类并按此进行管理。语文属于学科类并按此进行管理。历史属于学科类并按此进行管理。地理属于学科类并按此进行管理。数学属于学科类并按此进行管理。外语中的英语、日语、俄语属于学科类并按此进行管理。物理属于学科类并按此进行管理。化学属于学科类并按此进行管理。生物属于学科类并按此进行管理。体育(或体育与健康)属于非学科类并按此进行管理。艺术(或音乐、美术)属于非学科类并按此进行管理。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属于非学科类并按此进行管理。
很多家长仍然存在困惑。面对市面上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的校外培训项目,尤其是那些看似是在“启蒙智慧”“发散思维”,但实际上是在提升科目成绩的培训项目,究竟怎样才能准确地识别出它们的真实面目呢?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校外培训项目是否属于学科类培训的鉴别依据是什么?
如果培训项目符合以下特征,即判定为学科类培训。
一是培训目的在于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作为导向,其主要作用是为提升学科学习成绩而服务。
二是培训内容方面,主要包含了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有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还有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以及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另外包括数学学科的学习内容;外语方面包含英语、日语、俄语等学科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涉及物理学科的学习内容;还有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以及生物学科的学习内容。
三是关于培训方式方面,重点在于开展学科知识的讲解工作,同时进行听说读写算等学科能力的训练。其主要过程包含预习、授课以及巩固练习等环节。主要形式是以教师(这里的教师包括虚拟者、人工智能等)进行讲授示范以及互动等活动。
一是结果评价方面,着重于甄别和选拔。二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三是以考试结果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总体考虑是从严进行把握,重点要看校外培训项目是否围绕上述学科展开,是否是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导向等方面。强调要依据培训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研判。
如果地方鉴别工作出现困难或者争议,该怎么办?
因为一线实际鉴别工作较为复杂,所以《指南》明确指出各地需建立分级指导机制,以此来加强动态指导与规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本地的分类鉴别工作进行总体安排,对于地方出现的问题和偏差,要及时进行跟进指导并予以纠正,防止同类培训项目在不同地区得出不同的鉴别结果。在实际工作时,若存在鉴别方面的困难或者争议比较大的情况,那么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就应当提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来进行研究并作出裁决。并且,各地要把重点放在典型案例的研究积累上,还要做到信息的互通共享,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
因为“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的主管部门不一样,所以在具体实际操作中,对于分类边界的把握可能会出现偏差。《指南》特意提出,教育行政部门能够协助其他主管部门给出分类鉴别意见,并且对“学科类”鉴别拥有最终的决定权,这样就能避免出现个别“钻空子”的情况。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