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中包含“图形王国”这部分内容,同时也包含“升和毫升”相关的内容。
教学目标:
复习本册图形内容中关于线的知识、角的知识、面的知识以及组合体的相关知识,并且渗入升与毫升知识的回顾,在复习过程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整合。
在线的旋转过程中感受一维的各种变和不变;在线的角的变化中感受一维的各种变和不变;在线的面的不同中感受二维的各种变和不变;在线的组合体不一样的搭配中感受三维的各种变和不变。通过这些感受,使学生能用解构和结构的方式,分、总融合地来整合理解同类体系的图形知识。
在各种不同图形组成的问题组里,将学生的图形知识串联起来;在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深度挖掘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深度思维。
教学重点:
在复习中提高四年级学生上学期图形知识的整合与联通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用多种知识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激发。
教学过程
前言:
这是一节微课设计。在 20 分钟内,笔者把“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角的知识”“观察物体”以及“升和毫升”相关知识进行有效串接和深度融合。让微课虽“微”却不“小”,虽“微”却不“浅”,从而使学生在这项微整合学习中激发出更多思维火花。
一
连点成线
1.学前准备
介绍所需的学习用具,提醒在观看过程中要学会暂停下来以便进行同步思考。
2.由点入线
师:瞧,这里有一个点,他向右边不断延伸,变成了什么?
生:变成了一条射线。
师:是的。从这个点又向相反方向延伸,这时变又成了什么?
生:成了一条直线。
老师在直线上点了两个点。现在思考一下,这里有多少条线段呢?又有多少条射线呢?先暂停一下,然后数一数。
生:有3条线段,6条射线。
思考
这里的教学重点在于回顾和发现射线、直线以及线段。从特征感悟方面,进行练习;从计数统计方面,进行回忆性简要复习。图形知识的生成过程自然且有序。
二
旋线定位
1.动态感受线组位置变化
师:刚才我们研究得出了一条直线。看呀,又有一条直线落下来了。这两条直线处于同一平面内。你能发现每组直线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是互相平行。
师:现在老师让一条直线开始旋转。如果你点屏幕暂停,你就能看到这两条直线的关系。同学们先观察线的旋转情况,然后再点屏幕暂停。
师问:你暂停好了吗?老师的暂停已经好了。你的两条直线的关系是不是和我的不一样呢?
生:是的。
老师截取了 10 位同学暂停时的“部分屏幕”,如下所示。同学们可以看看,说说哪些组的两条直线是相交的,哪些组的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然后点屏幕暂停播放,进行思考。
生:我认为7号和9号是平行,也就是不相交,其余都是相交。
师:4号6号为什么是相交呢?
生:只要延长线就可以了。
老师来把这两组中的线延长一下。咦,它们真的相交啦!看来,不能被它们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2.静态梳理线组特征分类
师结合同学们的图形,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进行整理。这个大圈被分成了两部分,那么这两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呢?(如下图)
生:分别表示平行(也就是不相交)和相交关系。
师: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小圈,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师:请大家现在暂停屏幕。然后把右边的 10 组直线的关系分别填入圈中。哪些组的线是互相平行的呢?
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回答。
师:对的,第7组和9组线,两条线都是互相平行。
师:互相垂直是哪几组?
老师说她说是 1 组、3 组和 6 组,填得很正确。剩下的都应该是相交的情况,看填在这个中间位置(指向中间位置)。
老师,我认为垂直属于相交的一种情况。所以相交的线有第 2、4、5、8、10 组,还有第 1、3、6 组。
你很擅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更为值得称赞的是,你还学会了进行总结。
思考
认识线之后,笔者先让一组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进行平移,以此初步感受动态平移,从而浅层次地感受平行和平移的关系;接着,在同一平面内,让一组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旋转,感受两条直线间位置变化的动态关系;然后,截取部分暂停的屏幕,随机形成各种两线位置关系,这也为后续角、面教学资源的需求做好了储备;最后,自然地过渡到对同一平面内两线位置关系进行梳理,并且在梳理过程中穿插了对位置关系特例的分析。从整体上看这部分的教学设计,笔者通过充分运用动和静相配合的方式来揭示知识,并且采用图形随机截取的形式予以呈现。这样一来,观察角度变得新颖,数据样本也更为真实,使得学生更愿意参与其中并融入到学习当中。
三
辨角妙施
1.角的分类
师说同学们很爱思考。两条直线相交后会形成很多角,他从同学们的作品里选取了三个角,分别是第 2 组线的角、第 3 组线的角和第 8 组线的角,回想一下,这些角分别是什么角呢?
生:从左边起,第一个是锐角、第二个是直角、第三个是钝角。
师:我们学习过的角就这几种吗?
生:不是的,还有平角、周角。
师:这些角分别有什么特征?
锐角的度数范围是大于 0°且小于 90°。直角的度数为 90°。钝角的度数范围是大于 90°且小于 180°。平角的度数是 180°。周角的度数是 360°。(如下图所示)平常使用的三角尺上存在一个直角以及两个锐角。
2.角的计算
(1)发现“对面”角的小秘密
师:实际上,两条直线相交之后会存在许多角。你看,你能够分别算出∠2 的度数、∠3 的度数以及∠4 的度数吗?请点击屏幕暂停一下,然后自己动手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生:我们只要用平角减一个角就可以求出相邻的另一个角。
师:是的,你做对了吗?
师:这两根直线像这样相交,你又发现什么秘密?
我发现从相对的角度来看,度数是相等的。其中,∠1 和∠3 的度数相等,∠2 和∠4 的度数也相等。
(2)巧用发现优化问题解决
师说真棒!接着看,这里有好几条直线相交了。条件是这样的,那你觉得∠4该怎么求呢?可以点屏幕暂停一下,好好想一想,然后动笔算一算。
我用平角去减∠2以及左边的直角,这样就能求出∠4等于 180°减去 32°再减去 90°,结果为 58°。
生 2 表示∠1 与∠2 的和为直角,还能通过∠1 = 90° - 32°得出∠1 为 58°。因为∠1 和∠4 是两条直线交叉后“对面”(相对)的角,所以∠1 等于∠4,且∠1 和∠4 都为 58°。他觉得这种方法更简洁,这里不需要∠3 的度数。(如下图)
老师说两位同学回答得很棒,尤其在有自己独特观点并能大胆表达的时候,这是值得夸赞的。
思考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里,前面截屏了 10 幅两线关系图。从这些图中选取 3 个角,将其自然地组合起来,从而完成了对角的分类及特征的整理和复习。在角的计算方面,笔者首先抓住“对面的角”(也就是相对的角、对顶角)的计算和关系,让学生体会到线和角所蕴含的奇妙之处。接着在后续的角的计算中,学生进行了对比和争论,他们发现用这样的规律有时能够简化角的实际问题的理解。角的计算环节被设置了,这使得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去观察角,并且运用更创新的思维来计算角。学生学会了进行对比,学会了进行整合,还学会了敏锐地察觉到角的新知识,能够灵活地运用角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四
围面成体
1.群组线条位置关系
师:照着样子去画几条相互平行的横线吧,要注意相邻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 1 厘米哦。那你看看多条平行线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我发现他们都互相平行。
师:在横的平行线组上画几条垂直的平行线,然后对其进行调整,使得相邻两根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为 1 厘米。接着,你在横线和竖线之间又能发现什么呢?
我发现竖线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平行的,并且竖线与横线的关系是互相垂直的。
生2:我还发现交叉形成了方格图。
出示涂色的方格图。
师:请点屏幕暂停,照样子给方格涂上颜色。
学生涂色操作。
2.画剪平面、折围立体
师说这是一个很神奇的图形,接着他现在把这个图形剪下来,然后瞧一瞧,把它折叠一下就能够变成什么呢?
教师用动画演示把图形折围变成一个正方体。
生:哇!!!成了一个正方体了,我也想试一下……
师:嗯,课后你们可以再多尝试一下,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奥秘。
思考
在进行横向和纵向等距平行线的整体垂直绘制时,逐步将方格纸画出。接着,顺势进行了涂色的组合图形的涂、剪和折的操作。从线开始,逐渐过渡到面,此时又过渡到了立方体。这个过渡非常自然,没有明显的痕迹,体现了图形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一步得到了整合与深化。
五
观体辨面
1.“一体多面”观察
师说平面能够折出立体,同时立体也能够看到很多平面。这里存在由几个小立方体组成的形体,需要把观察到的形状和方向连接起来。首先点击屏幕暂停。
学生操作连线。
师:好了,是不是这样?(如下图)
2.“多体同面”对比
师说:你们真的很厉害呀!那些由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了下面的三组组合体呢。要是从同一个方向去观察这些组合体,看到的情况会不会是相同的呢?(就像下面所展示的图那样)大家点屏幕暂停一下,好好想一想,然后再画一画。
上面看,有横着的三个正方形,它们都相同。前面第一个是 L 型,第二个是倒“T”字型,右边是左右相反的 L 型。从右边看,有竖着的两个正方形,它们是相同的。
3.“多体多面”发现
师:有哪些组合体,其前面和后面所看到的平面图形是相同的呢?(如上图所示)
第二个组合体的前面和后面看到的平面是倒“T”字形,另外两个组合体看到的平面是前、后相反的。
师:有没有哪些组不同面看到的是相同的?
生:第一个组合体的前面和第三个组合体后面看到是一样的……
思考
前面的教学是逐步从点深入到线,再从线深入到面,最后从面深入到体的。这里的教学是体与面相互交融,通过体的搭配对比以及视角的转换来寻找面,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在三维与二维之间进行变换。这里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力。所以,笔者着重进行了三重对比训练。其一,“一体多面”,也就是对一个组合体从多个面进行观察,以此唤醒学生的观察方法;其二,“多体同面”,即通过三组组合体在相同方向上进行观察,从而发现相同和不同的平面(正方体数量相同、观察角度相同,但观察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其三,“多体多面”,即多组组合体自身不同面之间进行对比,以发现组合体自身相对面观察到平面图的异同,同时还可以对不同组合体的不同面进行形态对比。
六
组面成体
1.多元分析
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其形状是“田”字形,从前面看其形状是“L”形。那么搭这样的立体图形,至少需要几个小立方体呢?可以点屏幕暂停,然后想一想,也可以用准备好的小方块拼一拼。(如下图)
2.数形结合
师:你思考好了吗?
从上面观察可知,最下面至少有一层,总共四个。从前面观察能得知,另外一个可放置在左后方,再结合从正上方俯看的情况,发现左后方有 2 个小方块,其余的都是 1 个小方块;同样,也有可能在第二层的左前方还有 1 个,结合从正上方俯看,能看到左前方标 2 个,其余标 1 个。因为要求最少,所以左前和左后只要出现 1 个即可。
老师说:你从立体和平面的角度进行综合思考,这很厉害呢!大家可以先暂停播放,接着动手摆一摆,然后再看一看上面的形状以及前面的形状。
思考
平面组构立体,第五部分从立体想平面,二者形成了良好的前后呼应关系。这里还渗透了这样的教学,即通过多角度观察以及合理安排观察顺序来解决问题。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通过摆、想以及有策略地分析,来实现个性化地自我提升图形分析能力。
七
剖体敏思
1.由问及思
师:这看起来像一个建筑吗?实际上这是一堆容器呢。每个正方体容器能装 500 毫升水。这些容器一共装了多少升水呢?要想把这个问题解决掉,需要先把什么问题给解决了呢?
生:需要知道一共多少个正方体容器。
师:请同学们点屏幕暂停,思考解决,当然可以摆一摆。
学生独立思考。
2.由表及里
生 1(师):瞧,从上面开始看,上面的第一层很明显是 1 个。第二层的数量是 3 个。第三层比第二层多 3 个,所以第三层一共有 6 个。最后第四层比第三层多 4 个,因此第四层一共是 10 个。
一共有 20 个小立方体,因为两个 500 毫升等于 1 升,所以这 20 个小立方体是 20 个容器的一半,即 10 升。
你们的思路很清晰。我估计还有同学会通过竖着数小立方体的方式来计算总个数。只要是有序的,这种方法都是可以的,大家在课余时间可以继续对这一思考方法进行研究。
思考
此处教学聚焦“序”字:其一,在对问题进行分析时,注重采用“从问题出发”的“倒序”策略,通过分析问题去探寻必要条件;其二,在对小方块组合体数量进行分析时,注重剖析小方块数量的“序”,既可以逐层有序地计数,也可以逐列有序地想象。借助有序分析和有序观察,学生的图形想象以及思维力在有条不紊的状态下持续进步。
八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