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纵览天下 / 正文
你是我的风景简谱,《风景》歌词,风景曲谱

Time:2025年04月21日 Read:11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前言

香港流行音乐曾对几代人的成长产生影响,“听流行歌”在当时是年轻人最大的娱乐方式。港乐的词曲细腻且表达直接,有些歌在私人语境中能非常贴合听者的生活。所以,许多港乐歌迷在听歌的同时,也顺便埋下了与歌相关的回忆。明星与港乐的关系亦是如此。在新京报对李玟、杨千嬅、梁汉文、林晓峰、炎明熹、曾比特、陈少琪、陈光荣几位创作者的专访中,他们称生命里至少有一首香港流行歌曲对自己影响极为深远。这些歌有的见证了他们自己与亲人的生活,有的对他们之后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在他们与港乐的记忆故事里,我们也能够再次体会到,港乐有着独特的生命力。

《风再起时》收录在1989年专辑《 》中。

选曲:《风再起时》

原唱:张国荣

作词:陈少琪

作曲:张国荣

“‘但愿用热烈掌声欢送我’每听一次,都痛心疾首”。

《风再起时》作词人陈少琪。 受访者供图

【回忆】那首港乐

——每次听《风再起时》我都痛心疾首

你是我的风景简谱_《风景》歌词_风景曲谱

如果一定要让陈少琪挑选一首他最为喜爱且对他影响最为深远的港乐,那么这个答案或许是无解的。他表示:“这个问题太难了,我只能说在每一个阶段都有这样的歌曲。”他写过三千多首歌,监制过无数金曲,从《夕阳之歌》《这个冬天不再冷》到《风再起时》《飞花》,在近三十年的音乐制作历程中,他见证了香港乐坛的兴衰起伏。陈少琪多年来佳作持续涌现。他曾担任音乐制作人,也担任过演唱会总监,还担任过微电影监制。他见证了众多歌手从默默无闻发展到红极一时的过程,并且在乐坛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抒发着自己对音乐的一片赤诚之情。

《风再起时》里有一句歌词,其内容为“风再起时,默默地这心不再计较与奔驰”。这首由张国荣演唱的金曲,表达了不再计较、淡然自得的人生态度。陈少琪将其比喻为自己的“遗憾”,他表示,很多时候听到这首歌,自己就会非常想念哥哥(张国荣昵称)。每到 4 月 1 日,这首歌都会被不断重播,每次播放,都夹杂着他内心对哥哥离世的遗憾。

1989 年,张国荣因对娱乐圈感到厌倦,在事业处于巅峰时想要隐退。一天晚上,陈少琪、张国荣以及张国荣的制作人黎小田一起吃饭。张国荣提出要为自己的隐退演唱会专门创作一首歌,陈少琪对张国荣说:“因为你的成名曲是《风继续吹》,所以我写一首歌叫《风再起时》,这样当风再次吹起的时候,你的歌迷就能想起你。”张国荣一口答应了这个提议并说“好”。陈少琪回忆,在短短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张国荣就哼出了这首歌的曲调,接着黎小田立刻拿来纸笔,把张国荣哼唱的简谱写了下来,写完后拿走一份去编曲,而陈少琪则带着简谱回家开始写词:通常在写词之前我都会有旋律小样,然而这首却什么都没有,我只能照着简谱写。哥哥一路走来,他的奋斗过程我都知晓。我们一起去巡演,一起去旅游,彼此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然而,在我创作这首歌时,从未预想到哥哥会离开我们,可后来这首歌却逐渐成为歌迷悼念他的一种方式。我记得他出殡的那天,当灵车驶出灵堂时,大家会用这首歌来送别他。每次我听到这首歌,都会想起歌迷们一边哭泣一边鼓掌的场景,每次都感到无比痛心。

陈少琪向来是重情重义之人。《风再起时》被他称作“双重遗憾”,一方面是对张国荣的惋惜,另一方面是对陈百强的纪念。后来陈百强翻唱了这首歌,他察觉到这两个人都已不在世,心中满是遗憾。《夕阳之歌》由陈少琪填词,它还是梅艳芳人生最后一场演唱会时所唱的最后一首歌。梅艳芳身着婚纱,仿佛“嫁给了”音乐,在歌声中歌唱着人生。这一幕被陈少琪看在眼中,也深深感动着他的心。后来,他选择北上继续自己的音乐道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身边的人相继离开了,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他也清楚地意识到“聚光灯”已经逐渐北移了。如果我继续在香港做下去,其一,自己会感到伤心;其二,很难在香港再等到第二个哥哥了。我想要换一个环境去继续从事音乐工作,怀揣着对朋友的思念,持续追逐音乐,从而在内地音乐市场留下印记。

2020年4月1日,陈少琪晒出曾经的照片怀念好友张国荣。

【在地】那时乐坛

——那个年代的歌手,愿意为事业拼尽一切

陈少琪回忆七八岁时大概是天赋的缘故就会写词,没经过任何培训,也不是刻意去完成任务,他始终不会把填词当作一份工作,没有赚钱的动机,他只是“自己喜欢”。可以不谦虚地概括他与作词结缘,大概就是“与生俱来”的,从一开始他就具备一种创作的能力。写词需要有乐感。例如,当我听到一个旋律时,就能确定要写的主题。在这个题材中,我清楚地知道要放入哪些字词,哪个拍子该重,需要用哪个字,以及哪个字适合用来押韵。

陈少琪创作过涉及爱情、亲情、友情的作品,讲述过关于真爱的故事以及失恋的经历,描绘过风景和日常的景象。几千首歌曲展现着大千世界的种种。当被问及灵感和素材源自何处时,他笑着回答说自己是个“经常出卖朋友的人”,还说很多人会跟他讲述故事,而他或许会在第一时间就“出卖”这些人的人生,并且露出笑容。每个人都拥有诸多人生经历和体悟。例如,你向我讲述你分手的故事,我觉得如果有感触的话,第二天就会将其写出来,也就是很擅长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歌词。写词需要具备很高的概括能力,要用 150 到 200 字来讲述故事,同时阐述人生道理和情感伤痛,并且不能有废话。

上世纪八十年代,陈少琪开始从事相关工作。当时的香港乐坛十分耀眼,众多明星汇聚其中,许冠杰、郑国江、林振强等前辈在词坛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陈少琪并未被这种强大的压力所吓倒,他毅然决定坚持自己的风格,努力“开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他注重词作的精准性,注重创作的画面感,由此写出了许多风格独具的金曲。在这一过程中,陈少琪与众多歌手结为一生的挚友。他了解这些歌手,帮助他们,为他们量身定制很多合适的歌曲,一同铸就了辉煌的音乐时代。

2021 年,陈少琪获邀参加电影《梅艳芳》的交流会。他发文称,在那一年,他为梅艳芳所演的《英雄本色 3》创作了主题歌《夕阳之歌》,那时他 24 岁。他未曾预料到,14 年后,当他坐在红馆的第一排,看着她身着为自己准备却最终未能用上的婚纱,唱出人生中的最后这首歌时,他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

《风景》歌词_你是我的风景简谱_风景曲谱

在陈少琪的观点里,这些歌手被大家推崇,无论是从人品方面还是作品方面来看,原因都在于他们的演艺态度。他们愿意吃苦,愿意为了事业拼尽一切。正是这些努力,让他们具备了永不过时的超高素质。比如张国荣、梅艳芳、谭咏麟、张学友等,他们都是历经诸多辛苦才获得成功的。那个年代他们不具备如今的条件。如今一个歌手出道时,会有公司为其进行营销,还有专用车、助理以及化妆师等一群人照顾。而那个年代的歌手什么都没有,白天或许得去上班,晚上在夜场中唱歌以赚取一些钱财,只能在极为激烈的竞争中等待一个机会,才能够脱颖而出。上世纪 80 年代我记得,那时张国荣已经很火了。然而,即便在巡演时他也不能带助理。有一位导演曾到美国演唱会场馆的后台探班,看到的是张国荣自己在熨衣服,服装造型都是他自己包办的。当歌手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时没有高科技来帮着调音、修音。全场有几千名观众在等着,要是遇到没有话筒的情况,你也必须自己唱,并且要让每个人都听得清楚。我认为现在的条件太好会把一个歌手给惯坏,这是不可以的。吃苦的精神需要传承,敬业的精神也需要传承。要像他们那样,任何问题都能够自己去扛,任何问题都能够自己去解决。

【共生】而今港乐

——没有式微,香港音乐人还在坚持创作

时至今日,陈少琪仍在持续创作。有多首作品被当下正红的节目《声生不息》进行了“翻新”改编。他自己也创作了庆祝香港回归 25 周年的主题曲《前》等传唱度极高的歌曲。这些作品给现今的乐坛带来了新的气象,同时也见证了这位词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一直保持着实力。

生活中,陈少琪是摄影师,也是画家,还是模型发烧友。他兴趣广泛且活力无限,在任何环境下都有能力成就一首好歌。他还积极提携新人,为乐坛做出贡献,他说:“创作就如同画画、做模型一样,是有逻辑的。这些年很多人问我这首歌是如何形成的,比如画画需要构图,写歌也是同样的道理。”我创作歌词时,通常会先确立主题,接着去寻找创作的动机,然后进行文案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会去在意字数的多少,也不会去考虑是否押韵,而是去探寻歌曲的灵魂,以自然的方式进行创作。如果在写词时,你总是写完一句就难以写出下一句,那么这样创作出来的歌既没有灵魂也没有吸引力,那又何必还要写歌词呢?(笑)

陈少琪日常画画练习。

陈少琪从事创作工作一生。他对港乐怀有深厚的情感,并且期望新一代创作者能够延续港乐的辉煌。他想要大方地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新生代创作者。陈少琪称自己是个幸运的人,能够拥有填词的天赋以及创作的机会。无数荣誉加身时,他仍清醒地认识到,创作应致力于做忠于音乐的好歌,而非为迎合市场和资本利润而做快餐文化。他说:“这么多年,我坚持做作品,不做商品。2005 年刚来北京时,彩铃特别火,那时所有人都跟我说,彩铃只需十秒就能抓人眼球,写这样的彩铃能赚很多钱。但在我看来,这些更像是快销品。”我从事作品的创作工作,而听众也有对作品的需求,正因如此,我会一直坚持去创作那些真正能够留存下来的曲子。

这些年,很多评论都用“萧条”来形容香港乐坛。特别指出“港乐难返当年的荣光”以及“港乐式微”。陈少琪不认同这种说法。他觉得港乐从未衰落。只是在千禧年后,聚光灯转移到了其他市场。然而,喜爱音乐且努力创作音乐的人依然在坚持。他认为,香港流行音乐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之所以那样辉煌,是因为起步较早,所以能够辐射到全国,甚至还有一代歌手在世界范围内走红。后来,各地乐坛都在不断发展,大家所关注的音乐类型各不相同了,或许会让人觉得“没人听港乐了”。然而,香港从未离开过舞台,香港的音乐人仍在持续坚持创作。对于市场,我们无法掌控,要打通观众群体也并非易事,但我们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有多少人听作品,与作品的质量并无关联。同样,存在很多很流行的歌曲,其质量却并不好。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吴兴发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