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是从灶坑中扒出来的木炭,黄色是从田坎里挖起来的黄泥巴。74 岁的北碚区虎头村村民石明光,把自家的白墙当作画布。他用随手就能得到的颜料,凭借对生活的热爱,绘出了满墙的美丽家乡风光。虽然他从未学过画画,也不懂笔法,但乍一看,那饱满的热情透露出几分“印象派”的风采。
想画越来越美的家乡
石明光对画树情有独钟。墙上绘有参天大树,在远处能看到田间小路和人家。还有茁壮的小树,它们的枝干奋力向上伸展。屋外的院子里种着树,并且墙上也满是树的画作。客厅里的墙上,画着连绵的虎头山,那山上也长满了树,呈现出层峦叠嶂的景象。
他甚至把厨房也画满了。当烧着柴火的时候,他的眼里能看到青山,心里便感到快乐。
树干用木炭来勾画,树叶用黄泥去涂抹。画笔是由竹竿裹着布条做成的,有好几根,长短不一。为增添色彩以画出心中的美景,他购买了绿色颜料用于点缀。要是画错了,没关系,他就用白灰涂抹,然后重新开始。
赶场去镇上时,看到别人墙上的画,他会驻足揣摩;看到书册上的美景,他会将其带回家,细细观摩。石明光极为喜爱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每当电视里播放山川美景的纪录片,他总是看得兴致盎然。
房门两侧有他自拟的“对联”。这“对联”的内容是:“山中见平坝”,“虎越长月大”。横批为“看如画”。
石明光称,站在自家屋门口,能够看见虎头村处于山中平坝的位置。村里每个月都在经历着变化,家乡变得越来越美,愈发像一幅风景画了。
66 岁回到家乡后,石明光开始画画、唱歌、劳作,过着悠闲的日子。老伴叮嘱他,既然要画画就得画好,不然会被人笑话,于是他认真琢磨自己的每一幅图案。他喜欢唱歌,所以买了一个带有麦克风的音响,没事就搬到院子里放声歌唱。
虎头村这些年进行了建大棚的工作,修了路,开展了农家乐业务,还进行了生态修复。石明光留在家乡能够从事的“活路”有很多。在闲暇的时候,他会在自己的院子里种地,也会喂鸡,同时享受着画画带来的快乐和唱歌的乐趣。
墙绘吸引了川美学生
石明光认为他的大哥是画画的天才。他的大哥画什么就像什么,当时教他们美术的老师都称赞他是画画的天才。石明光回忆道,大哥用木炭在地上随意勾勒几下,就能够画出一座青山。仅用一块木炭,就能把鸟画得像鸟,把人画得像人。
他学着大哥的样子,把木炭兑上水,然后用竹竿和布条在地上作画。在那段日子里,他不顾脸面,挨家挨户地去讨要麸碳,将其兑成墨水,一直不知疲倦地练习着。
随着年龄的增加,石明光承担起了家庭责任,然后远赴新疆去务工。这一晃就过去了几十年。等他回到家乡之后,又重新拿起了一直喜爱的画画。当他再次握住画笔的时候,就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候,一画就是一整天,完全不知道疲倦。
2018 年,石明光的外孙女考上大学,随后他们一家人前往峨眉山旅游。石明光称,看到峨眉山的金顶时,自己的创作灵感一下子涌现出来。他之前一直凭借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然而见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后,便有了许多创作的思路。石明光一回到虎头村,就立刻在自家墙壁上,描绘出了他心中的峨眉山。
虎头村游客逐渐增多,石光明的墙绘被众多游客瞧见。许多人都想来拍照打卡。让石光明最为骄傲的是,墙绘吸引了一批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这些学生将他的绘画过程和故事拍成视频,然后带回了学校。
王德英是虎头村村委会副主任,她说自己第一次看到后觉得很稀奇,就拍了短视频发到了网上。当时她感到非常震撼,难以想象老人家凭借自己的想象能画出如此美丽的乡村风光。她还表示,村里现在都在鼓励老人们学习石明光,让老人们像他一样找点爱好,做到老有所乐,以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
上游新闻记者 宋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