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我国学校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读书笔记,大家欢迎阅读本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读书笔记【一】
教育部在 XX 年指定并推出了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一直以来都在进行实践与研究,但研究的深度还不够。再次仔细阅读之后,感触颇深。他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当依据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的条件来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园应该与家庭紧密合作。社区紧密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将各种教育资源综合利用起来,一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幼儿园要给幼儿提供健康且丰富的生活与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里获得对身心发展有益的经验。幼儿园能够促进每个幼儿的个别发展。
关于幼儿园教育目标价值取向的事宜,我持有这样的看法:在幼儿阶段,动作技能教育主要在于对大小肌肉进行锻炼,促使其良好发展。而对于幼儿而言,掌握较为复杂的动作技能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动作技能的学习方面,教师应当尽量做到简单明了,以利于幼儿进行学习。情感教育应当加入恰当的挫折教育,以此来锻炼幼儿的承受能力,并且有助于幼儿心理素质的提升。对于行为教育而言,我认为行为仅仅是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正因如此,我更倾向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也就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理念应当与社会实际情况相融合,要把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运用到现代幼儿教育中,并且要将其具体化、简单化,让家长能够更透彻地理解,从而更好地体现家长的价值取向。
家长的职业是决定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本身为教师的幼儿家长,因为长期与孩子以及教育打交道,所以他们的价值取向应当有所不同。而作为农民的幼儿家长,由于所处的周围环境和社会地位与教师不同,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应有所差异。居住地能够对周围环境进行重要的诠释,文化程度本身就能够体现出人的社会阅历。家长的收入对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有一定影响。收入越多,在孩子身上花的钱往往也会相应增多。越年轻的家长越追求进步,也更懂得什么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笔者了解到,我国学者仅对西北农村进行了此项研究,但幼儿教育不只是存在农村与城市的差别。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周边环境会影响幼儿教育以及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家长自身的价值取向是决定幼儿教育发展与否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家长认为学前教育是孩子成才的重要阶段。对幼儿园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未来。教育目标的确定基本上确定了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和发展方向。家长对幼儿园的选择也可以体现家长的价值取向。
事实上,纲要与其他有关幼教的行政法规共同构成一个幼教法规体系。这个体系受共同原则指导,具有内在协调一致的特点,且层次不同。它共同推动我国幼教的法制化、科学化和人性化进程,促使幼教朝着更加健康正确的方向前进。纲要鲜明地体现着国家的意志。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旨在促进幼儿素质全面且和谐发展的目标。“全面”意味着体、智、德、美发展的整体性,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和谐”则表示体、智、德、美具有有机性,不可进行分割。这表明在开展幼儿教育目标的教育过程中,体、智、德、美这“四育”是相互关联、相互约束、相互推动并且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比如强调对知、情、意、行以及个性、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只有将素质培养融入到体、智、德、美等全面教育过程中,才能够让幼儿实现卓有成效的和谐发展。总而言之,“全面和谐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核心要求,它既是开始的地方,也是最终的归属。教育目标对于幼儿园而言,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工作目标;对于幼儿来说,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发展目标。“面向全体幼儿”,这是实施教育目标的基础所在,同时也是我国幼儿教育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有部分教师将其与强调“因材施教”视为相互对立的,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面向全体”强调的是共性要求,目的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因材施教”强调的是关注个性特点,要让每个个体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得以发展。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身心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先天基质不同,有的原有基础不同,有的发展速度不同,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呈现出个体发展的特点。集体中的每个幼儿都在持续发展,共性与个性始终处于对立统一的状态。因此,要求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既要“面向全体幼儿”,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注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面向全体,这样就能保证每个幼儿的发展;因材施教,如此便能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只有这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够培养出多样性人才,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读书笔记【二】
园领导组织带动我们全体教师,我们认真学习了《纲要》,深刻领会了《纲要》的最新精神。《纲要》要求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来有效促进幼儿发展。下面就《纲要》蕴涵的幼儿环境教育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纲要》特别注重环境教育,注重环境在推动幼儿发展进程里的重要性。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表明:儿童属于社会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他们喜爱主动去探索周围的环境,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者。周边社会生态环境能给儿童提供潜在发展机会,还会对儿童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同时,幼儿的反应行为与习惯也会影响到直接相关的家庭、幼儿园和社区。
当前,我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家庭过度呵护,电视电脑普及,城市居住环境不利于亲近自然和社会交往等情况,导致幼儿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狭窄,越来越虚拟化。幼儿通过环境相互作用获得经验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使得幼儿变得依赖且被动。因此,《纲要》大力提倡幼儿环境教育,这具有现实针对性和长远发展意义。我们的幼儿教育要关注有目的性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更要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为其提供优质环境,协助儿童管理环境活动,推动幼儿素质教育。
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各种环境资源。同时,要创设和利用好这重要的资源。例如,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活动材料,这些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也要适合幼儿的个体发展水平。由于层次不同,难易程度也有所差异,这样就能让每个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同时,要充分把空间挖掘够,并且创设并利用好每一个环境,以此来扩大幼儿活动的范围,让幼儿与周围能够产生积极的交互作用。
《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以及幼儿园教师集体属于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的态度与管理方式有助于构建安全且温馨的心理环境,老师的言行举止可成为幼儿学习的优良榜样。因此,我们竭力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安全且自由的环境,让幼儿在这一环境中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游戏、学习以及发展。《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需争取家长的理解,获得家长的支持,促使家长主动参与。同时,教师要积极支持家长,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的确,家长的作用不可小觑。我们应认真做好家长工作,赢得他们的信任,获得他们的帮助与支持。如此,方能更好地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我学习了《纲要》后有一些体会。在之后的工作实践里,我会持续深入地学习,逐步将《纲要》精神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当中。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