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太行山,桃花刚冒尖,山风微凉。
这里是太行山东麓,河南安阳林州市。
3 月 19 日,此地为河南省林州市的红旗渠大道。这是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所拍摄的画面。
早上9点,红旗渠青年洞前的山谷喧闹起来。
石壁前刻着“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游客在这里轮番拍照留影。在渠水旁边,不少游客不禁感叹,只有到了现场才能感受到这项工程的伟大,也才能感受到精神的震撼。
3 月 18 日,游客在红旗渠风景区的青年洞附近进行游玩。这是一张由无人机拍摄的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嘉南进行了拍摄。
20 世纪 60 年代的林县(今林州市),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化设备。太行农民们饿着肚子,苦干十年。他们用一钎一锤,硬是用双手“抠”出了一道长 1500 公里的生命长渠,这道长渠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3 月 18 日,此处为红旗渠鸻鹉崖段(这是一张无人机拍摄的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嘉南进行了拍摄。
4月5日,这条“人工天河”迎来总干渠通水60周年纪念日。
穿越一甲子,渠水无言;回望历史,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
(一)
红旗渠是纪念碑。它记载了林县人的英雄气概。林县人不认命。林县人不服输。林县人敢于战天斗地。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寻找精神之源。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红旗渠纪念碑。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对于每一个奋斗者而言,红旗渠不单单是一条水渠。它更是历史所给出的答案,是时代所树立的航标。
60 年前,在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那里山多水少。千百年来,缺水一直是最深、最痛的记忆。在县志当中,“大旱、连旱、凶旱、亢旱”这些字眼经常出现。
缺水久矣,盼水心切。
当时 31 岁的县委书记杨贵挺身而出。经过多方考察之后,县委作出决定,要从山西平顺县把浊漳河水引入林县。
这是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前)。(资料照片)
我们若只是坐着等待老天爷的恩赐,就无法战胜灾害,而遭殃的将会是人民群众。杨贵的话语是那样的掷地有声。
宁愿苦干、绝不苦熬。
林州人凭借着“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胆魄与勇气,仅用一锤、一钎和一双手,就在太行山上削平了 1250 座山头,开凿出 211 个隧洞。他们用双手刨出的太行山石,能够修一条高 3 米、宽 2 米的“长城”,此“长城”可连接哈尔滨和广州。
这是红旗渠修建时的场景。(资料照片)
林州人都说,红旗渠里流淌的是精神。
这条精神之渠,来自饱含中华民族气质的太行山脉。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的红旗渠纪念馆里面,有不少游客停留在一张黑白照片前,他们说:“看呀,这就是‘飞虎神鹰’任羊成呢!”
照片中,有一个男人腰间捆着麻绳。他悬在百米的绝壁之上。他一只手握着钢钎。他另一只手抡着铁锤。
施工人员在红旗渠施工现场凌空除险(资料照片)。
纪念馆里,大屏幕正在滚动播放纪录片《红旗渠》。1965 年 4 月 5 日,红旗渠总干渠正式通水。人们纷纷聚集在渠道边上,伸长脖子望向来水的方向。当奔腾的漳河水汹涌而来时,雪白的浪花溅落在渠边那些历经沧桑的太行山人的脸上。他们争相用手舀起从渠道里打上来的水,尝上一口,笑容在脸上绽放。
3 月 18 日,游客在红旗渠纪念馆的巨幅照片前进行参观。这是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所拍摄的场景。
(二)
气温刚回暖,红旗渠一干渠旁的庙荒村逐渐热闹起来。
马上就要进入旅游旺季了,我们必须把村子整理好,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游客。这个位于太行山下的贫困村,过去存在出行困难、吃水困难以及用电困难的问题,300 多亩的耕地只能依靠天来收成。
十二年前,庙荒村的党支部书记郁林英率先在村内开展修路工作。十二年前,郁林英还带头在村内建造水渠。十二年前,她又引领村民建设光伏电站。十二年前,她积极推动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
3 月 26 日,此地是红旗渠一干渠旁的庙荒村。新华社记者郝源进行了拍摄。
林州人骨子里有着不甘落后的特质,红旗渠使得他们的脊梁能够挺得更加笔直。不少来到林州的人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在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光远新材的电子布车间内,9 微米的玻纤细如蛛丝,正以每秒百米的速度穿梭着。
春节后,两条低介电纱生产线先后点火并开始投产。这标志着光远新材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成为首家成功研制出 5G 用低介电电子玻纤及制品的企业。同时,也实现了相关产品的稳定量产,完成了国产替代,进而解决了国内行业的技术难题。
3 月 19 日,工人在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电子布生产车间里进行巡台检验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李志伟是“认准的事就要硬着头皮干到底”的人,他在太行山下构建起了一个世界级的“微米世界”。
隔壁的林州重机车间,在液压支架总装线上,工人正在调试“钢铁巨人”。这些装备是用来支撑煤矿千吨顶板的。
林州重机通过研发创新获得重生。它在这一过程中,达成了我国高端液压支架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
3 月 19 日,工人在林州重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液压支架总装车间里开展安装调试工作。新华社记者李嘉南进行了拍摄。
红旗渠建成之后,林州的发展每一步都以精神作为支撑而得以体现。每遇挫折与困难,都能使红旗渠精神的厚度得以增加。当遇到困难时,林州人总会将其与修渠的经历进行比较。
鸻鹉崖在修红旗渠的过程中属于最险的一段。当年,除险英雄任羊成在这里遭遇了被砸掉四颗牙的情况。
3月18日,这是红旗渠鸻鹉崖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一边是陡峭的断崖,一边是幽深的深谷。站在渠岸之上,不敢仰头去望那青天,也害怕低头去看自己的双脚。
54 岁的护渠工郭用林,他行走起来就像在平地上一样轻松。在整个过程中,渠岸没有杂草生长,渠旁也没有大树存在,郭用林把工作完成得十分仔细。
2 月 28 日,护渠工郭用林在进行红旗渠鸻鹉崖段的巡渠工作。新华社记者吴刚进行了拍摄。
在崖上待了 35 年,粮食要靠扛着运送。他常常独自一人坚守在那里。当被问到他如何打发寂寞时,他说人不能让自己闲着,必须找事情做。
人需要奋斗,若没有奋斗,人便失去了意义。年龄最小的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今年 76 岁,他一直闲不下来。他会出去巡讲红旗渠精神,上完课之后,看到年轻人在收拾设备,便主动跑过去帮忙抬。
3 月 26 日,张买江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向学员讲述当年修渠的情景。这一情景被新华社记者郝源摄下。
如今,林州百姓早已不再为饮水的事情而担忧。在那静水流深的红旗渠旁边,奋斗的景象一直都在,从未停歇。
红旗渠的故事,从来不只是关于水的故事。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红旗渠源。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这是3月25日拍摄的红旗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郝源 摄
3 月 18 日,有游客在红旗渠风景区进行游玩。(此为无人机拍摄的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嘉南进行了拍摄。
3 月 25 日,这里是红旗渠风景区的入口处(这是一张无人机拍摄的照片)。新华社记者郝源进行了拍摄。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红旗渠。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红旗渠。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新华网 新华社河南分社
联合出品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