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纵览天下 / 正文
孩子学习动机激发受多方因素影响 家长老师快来看

Time:2025年04月06日 Read:3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每次进行给家长的讲座或者给教师的培训时,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反映,当下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孩子觉得下辈子无需为吃喝发愁,那为何还得学得那么辛苦呢?有的家长询问用外部奖励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是否可行?还有家长问到女孩子是不是天生就不擅长学习数学物理呢?这里想从以往研究或者实验,给家长和老师们支招。

动机是学习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最难进行测量的因素。努力学习的意愿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学生的个性以及能力,也涵盖特定学习任务的特征、学习的诱因、情境以及教师的行为。所以孩子的学习动机与很多因素存在关联,现有研究显示,家长和老师能够从以下这些维度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一是将外部奖励转化为内部动机。外部奖励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这两种类型。然而,外部因素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使用才会有效。当老师说“我希望你们能够保证按时上交读书笔记,因为它们关系到科目成绩”时,教师的假定是,分数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有效的激励手段,但有些学生可能对分数并不在意,尤其是差生。妈妈说孩子说做得不错,还说知道如果孩子努力的话就一定能成功。这样的语言,对于起初认为任务很难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激励,对于认为任务容易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羞辱。

很多家长担忧外部奖励会致使孩子对学习的内在兴趣减弱。尤其莱玻所做的实验,更是让诸多家长萌生了放弃使用外部奖励的想法。然而,奖励真的会对内在动机造成破坏吗?先来看看莱玻的实验:

学前儿童被要求使用特制画笔画画,许多儿童在画画时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接着,研究者把儿童分成三组,第一组儿童被告知,如果能为参观者画一幅画,就会获得奖励(优秀画家奖)。第二组儿童没有事先得到告知,然而在他们画完后,却意外地获得了相同的奖励(与画的好坏无关)。第三组儿童没有得到任何奖励。接下来四天,要记录儿童的自由活动情况。结果显示,第一组儿童因受到奖励,用于绘画的时间大概是第二组儿童所用时间的一半,也是第三组儿童所用时间的一半。由此,莱珀等人指出,当许诺给原本就对活动有内在兴趣的儿童提供外部奖励时,可能会让儿童觉得从事原本不获得奖励的活动也能得到奖励,这样就降低了他们的内在动机。

如何激发孩子的动力听后感_怎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_三大绝招激发孩子动力

后来许多心理学家重复莱玻的实验,却未发现相同结果。相反,更多研究者发现,使用奖励能够提高内在动机,尤其当奖励取决于任务完成的质量,而非仅仅参与活动就能获得奖励时。后来研究人员在分析原因时发现,上述实验所使用的儿童是经过挑选的,这些儿童原本就对使用画笔具有内在兴趣,而那些没有兴趣的儿童未参加实验。很多儿童本身对画画有喜爱之情。然而,很少有学生会自主地去学习语法,也很少有学生会独立地去学习化学元素,或者去学习物理的公式定理。很多创造力很强且自律程度很高的科学家,在回忆他们的学生时代时,都会因为获得成绩表扬,或者获得某些奖项,而使自己的学习动机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教师可以采用外部激励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其中精神鼓励优于物质激励。外部激励能通过提升自我效能感转化为内部动机。学校可开设各种奖励,尽量覆盖多学生以提高学习兴趣。家长应经常用言语肯定孩子行为表现,激发学习积极性。

这里要过渡到第二个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那就是激发孩子的自主责任意识。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模型,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几个维度。在物质生活比较充裕的时候,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本上就能够得到满足了。之后需要获得的是爱与尊重,接着是理解、审美以及自我实现。从现实中观察可得,很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感受不到被关爱。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很无能,所以很难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水平的成长目标。倘若学生不确信自己的能力或价值,他们就会倾向于做出安全的选择,跟着大家走,对学习知识没有兴趣,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若能让学生感受到接纳与尊重,家长若能让孩子感受到理解与爱,便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几年的咨询实践发现,有太多所谓的“问题孩子”存在着缺乏理解与尊重的情况。理科学生喜欢看一些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书,却被认为是怪胎;孩子因为不喜欢吃妈妈做的饭,经常会和妈妈发生争吵;一次考试抄袭的行为,让老师对学生的信任丧失了,从此学生再也不想上学;因为爸爸反对孩子在学校谈恋爱,孩子和爸爸一个学期都不说话……只要给孩子理解与尊重,孩子的行为方式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怎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_三大绝招激发孩子动力_如何激发孩子的动力听后感

当然,如果孩子具备中等或者较强的学习动机,那么教师或者家长就需要提升到自我实现的层面。教师可以让学生承担一些班级的义务,或者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很多家长常常问我,我们的孩子学习很刻苦,也严格按照我为他安排的时间表去执行各项计划,可为什么成绩总是一般呢?家长把孩子从起床到睡觉以及周六日的所有课后班时间都安排得很满。孩子没有自主决策学习各科时间安排的权利,也没有六日的休息时间。这样一来,孩子不会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不会高效利用时间,成绩自然不会好。权利与义务是相互对等的。家长给予孩子自主安排学习的权利,这意味着家长对孩子的信任与尊重。同时,家长也需要对孩子每项任务预期要达到的标准或目的提出要求,这样孩子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首先是从外部归因转向内部归因。归因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找理由。若分析自己低分的原因是那些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像老师未讲解、教室考试时过于吵闹、受其他同学影响等,这就称为外部归因。总是进行外部归因的同学会觉得这次没考好是暂时的,是运气不佳,下次会有很大的改变。内部归因的人会觉得是自身的能力或者努力程度不足,从而导致了失败。大量研究显示,内控点高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会比较好。

提到外部归因,就不得不提及能力归因。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习惯给孩子贴标签,比如这个同学没有数学方面的脑子,我们家孩子遗传了我的语文天赋等等。当家长把成绩不高的原因归结于天生的能力不足时,孩子在某个学科上就很难有很大的改变。家长和老师平时与学生交流时,需要注重以过程为导向,注重学习型的成长。不要把天赋、基因这类本身无法改变的能力因素强调出来,因为在最近的脑科学研究中,这些因素被认为作用极小。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