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常令家长们心生忧虑。实际上,孩子对学习产生反感,往往源于家长的不恰当言行。接下来,我们将逐一分析,都有哪些情形会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不少家长在日常交流中会说“成绩不好,人生就毫无希望”这类话。他们想以此激励孩子重视学业,但这种过高的期望和对家庭的过分依赖,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比如,上海有一位家长,他经常对孩子说这些话,但孩子并没有因此更加勤奋,反而对学习产生了反感,甚至开始逃课,觉得压力巨大,难以承受。
部分家长会采用夸张的假设来激励孩子,例如宣称“不学习将来就只能做捡垃圾的工作”。由于孩子年纪尚幼,他们难以理解这种说法背后的深层含义,他们仅感受到威胁。因此,原本就紧张的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沉重,原本的学习乐趣也一扫而空,孩子们开始对学习产生排斥感。
一些家长把奖励当作推动孩子学习的工具,会对孩子说:“只要你认真学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起初,孩子们因奖励而充满活力,比如山东的一位小学生就是如此,在父母的激励下开始努力读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学习的动力慢慢变成了对外部奖励的依赖,自己内在的积极性也随之减弱。
没有奖励,孩子的学习动力也随之减弱。奖励成了孩子学习的必需品,这样的现象不仅让孩子们忽略了学习本身的内涵,还使得他们对知识的探求热情降低,成绩可能因此受到影响,进而可能陷入被动的学习境地。
许多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通常是因为他们缺少自信。在学习中,他们没有得到家长或老师的认可,有时甚至被同学看不起,这让他们产生了逃避学习的想法。比如,北京某小学的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被同学嘲笑,老师也没有给予他关注,这让他渐渐对学习失去了热情。
家长在辅导作业时若情绪失控,会对孩子进行辱骂甚至体罚,这样的行为使得作业在孩子心中变成了痛苦的回忆。以深圳的一位家长为例,他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变得极其暴躁,孩子常常哭泣着表达对学习的反感,而且这种情绪也导致了亲子关系的紧张,孩子对学习的抵触情绪也日益加深。
父母说:“你只需专心学业,其他事情不用你费心。”这话听上去像是在关心孩子的学习,但实际上过分看重了成绩。孩子听了这样的话,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只是学习的工具。武汉有一个孩子曾这样说过,他的父母只看重成绩,对他的感受毫不关心,他对这句话感到非常不满。
这种观念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使他们除了学习之外的其他技能难以提高。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变得单调无味,对学习的态度也逐渐变得消极,因为学习占据了他们几乎所有的时间,却未能给他们带来应有的成就感和快乐。
林清玄曾提到,孩子们在学习之外,还需要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说,要学会自己洗衣做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这样就能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另外,人际交往的技巧也非常重要,要学会和同学、朋友友好相处。
家长若是看重孩子的综合能力,就能看到他们身上的不少优点。有些孩子可能在学业上表现一般,但在绘画方面却显示出非凡的天赋;如果家长能够重视培养他们的兴趣,孩子就能更加自信。家长不能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应该支持孩子全面发展,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要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热情,最关键的途径是触动他们内心的求知欲。家长可以协助孩子探索那些吸引他们的知识领域,例如,若孩子对天文抱有浓厚兴趣,便可引导他们阅读天文相关的书籍,观看科普性质的影片。
有时候我们把奖励看作是对学习成果的认可和意外的喜悦,会对孩子说:“你的努力,我们看得很清楚。”这样一来,孩子能体会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肯定,认识到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奖励,更是为了获得知识和个人发展。同时,这也为家庭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以身作则,孩子自然会热爱学习。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您是否有过运用奖励来激发他们动力的经历?希望各位能对这篇文章给予支持,点赞并转发,让我们一起探讨和分享育儿的心得。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