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纵览天下 / 正文
12月5日南京大学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研讨与交流

Time:2025年04月04日 Read:2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12 月 5 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伟大的探索与奉献——纪念恩格斯诞辰 200 周年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总编辑方军,以及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的主任张异宾,在会议的开幕式上发表了致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专家学者,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南开大学的专家学者,武汉大学的专家学者,中山大学的专家学者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聚焦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发展过程中的伟大探索与奉献。

回顾历史 启发现实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向解放。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旗帜。

方军提出,纪念恩格斯会与马克思相关。恩格斯曾谦逊地表示:“马克思是天才,我们顶多算是能手。”若依恩格斯的说法,他即便只是个“能手”,那也是极为伟大的能手;倘若如他所说马克思是“第一小提琴手”,他自己是“第二小提琴手”,那他也是极为出色的第二小提琴手。在人类思想史的历程中,曾出现过众多的合作者。然而,他们最终的结局要么是分道扬镳,要么是产生巨大分歧。而像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在思想方面高度契合,在情感上深厚且真挚,在性格上互补又亲密无间的情况,却是极为少见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思想史现象。在纪念恩格斯诞辰 200 周年的当下,深刻揭示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伟大智者之间的思想交融情况,展现他们至深的友谊,呈现他们亲密无间的关系,这具有积极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学问_一生所学_一生的学习

张异宾指出,恩格斯一生展现出强烈的奉献精神。马克思是一位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大师,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合作历程中,恩格斯的诸多工作是为马克思完成其事业提供协作支持。马克思离世之后,恩格斯全力投入到推进马克思未竟的事业当中,其主要精力集中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的整理工作上,这是一项极为艰辛的工作。恩格斯的奉献精神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值得我们永远学习。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恩格斯是共同的理论创造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有相当部分来自恩格斯的经验与积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中,恩格斯在诸多问题上启发了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以及马克思彻底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里,恩格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需要对恩格斯的探索以及他所做出的奉献从学理层面展开深入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共同的事业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以及自身使命有着自觉理解,他们因此而忘我并做出自我牺牲,是最卓越的典范。他们的共同贡献在于有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指导思想、共同的历史叙事以及为其提供依据的哲学,不过两人的作用并不相同。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授胡大平指出,我们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所达成的新的历史科学层面。同时,也必须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视野出发去对恩格斯的贡献进行评价。恩格斯如同马克思一样,是新的历史观以及科学的开创者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思想革命创建了新的科学。恩格斯是新的理论实践的典范。他自觉地以“第二小提琴手”的身份,去捍卫马克思主义,并促使其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相结合。如果没有这种工作,就不会有所谓正确的马克思主义。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李佃来教授指出,恩格斯和马克思一同创作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共产党宣言》等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光辉著作。同时,恩格斯还充当“第二小提琴手”的角色,肩负起对马克思本人的理论作品以及思想观点进行整理、阐释和发表的关键工作。恩格斯和马克思在兴趣点方面存在差异,然而将他们对立起来的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自然辩证法只有以“人是对象性活动”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并且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作为哲学家兼科学家的双重身份,才能够达到合理的解读。南开大学教授王南湜持有这样的观点:人们在自然辩证法这个问题上所产生的争论,其根源在于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存在误解,也在于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当中关于人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所蕴含的意义。具体来说,因为没有理解到恩格斯具有像马克思那样的哲学家兼科学家的双重身份,也没有理解到恩格斯在哲学与科学不同语境下话语意蕴的差异,所以就把自然辩证法要么解读为单纯的自在自然辩证法,要么否认自然辩证法而只承认历史辩证法,只是抓住了其中一个方面,却忽视了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是有关联的。揭示误读发生的缘由,能够为合理理解自然辩证法提供一个预防性的语境框架。

一生的学习_一生学问_一生所学

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马天俊教授提出,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然而关键在于改变世界”。这并非是为改进哲学给出了具体的方案或者指明了前行的方向,而是对哲学本身在实践面前所具有的有限性进行了批判性的论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当哲学无法满足改变世界的需求时,它就应该走向“终结”。“终结”并非意味着一切的终止。被取代的并非那种或许能够对世界进行改变的新哲学,而是通过扬弃哲学而达成的新的世界观。

重视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贡献

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可被视为《资本论》的经济学“底本”。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白刚教授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首次进行了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这一批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提供了主要的“经济学范畴”,这是批判方面的;提供了研究对象,明确了研究的主体;提供了关注的“轴心”,确定了关注的核心;还提供了根本任务,从这些方面真正从经济学理论角度激发了《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奠定最初的经济学基础、规划理论以及构建基本概念框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为马克思开启了一个与黑格尔哲学不同的经济学“新世界”,可以说是马克思通向《资本论》之路的首个经济学文本。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吴猛教授认为,在《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以及《谢林——基督哲学家,或世俗智慧变为上帝智慧》这三篇文章里,青年恩格斯对谢林进行反批评的着眼点在于谢林与被他人本学化了的黑格尔哲学之间存在差异。此时恩格斯所理解的黑格尔哲学,实际上是某种还未出现的黑格尔哲学。但青年恩格斯最终没有为黑格尔哲学中的观念、逻辑或理性找到一个作为自然的前提。同时,他也意识到无法自洽地进行论证。从青年恩格斯之后的思想历程来看,这一困难促使他最终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

强调恩格斯的工人运动观这一理论层面,不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其社会主义理论的认知,还能让我们更全面地领会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一致性。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唐正东指出,对英国工人贫困问题从本质、现状以及深层内涵等三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后,恩格斯对英国工人运动的这一前提条件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把握。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来解读贫困。他揭示出无产阶级的贫困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运动所引发的。只有对私有制进行批判、颠覆和超越,才能真正解决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以唯物史观去分析贫困背后的社会关系基础,这对于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脱贫攻坚和反贫困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