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分析师:东莞证券 卢立亭 许正堃)
1. 屠宰龙头大力布局预制菜行业
1.1 对日出口企业出身,蓝润发展为控股股东
龙大美食创立于1996年,它的前身是“龙大美食肉类加工厂”,该厂开发高低温类肉制品,还专业从事对日本的出口业务。到2005年,历经10年的发展与合并,公司在山东省已形成深厚的品牌影响力。2014年,公司于深交所上市。
2018年6月,蓝润集团花费7.6亿元获取公司10%的股份,此后经过两次股权转让,到2019年6月,蓝润发展的持股比例升至29.92%,成为公司控股股东,2021年,公司更名为“龙大美食”,还提出“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把业务重心转向食品。
蓝润成为公司控股股东,戴学斌、董翔夫妇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蓝润集团在大消费领域深入耕耘,是一家以食品作为主业的大型综合性产业集团 。截至 ,蓝润集团的持股比例是 27.17% 。原控股股东龙大集团将食品业当作核心产业 ,对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后销售到日本 ,年出口量有 7 万余吨 。从 2018 年开始 ,龙大集团分三次转让公司股权 ,目前已不在前十大股东行列之中 。2009年,伊藤忠(中国)用相当于1.6亿人民币的美元现汇,获得了龙大美食20%的股份,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在粮油食品、纤维、机械领域开展国内外贸易投资,2016年起,伊藤忠(中国)逐步减持公司股份,截至22Q1,持股比例降至3.84%,如今是公司第五大股东。
高级管理层年富力强、经验丰富。
目前公司管理人员平均年龄是39.12岁,平均司龄达11.6年,他们正处在事业黄金期,有着活力和创造力,忠诚度和专业度也很强 。2022年4月公司举办了高级管理层换届,新上任的管理层中有多人,他们在食品加工领域拥有多年从业经历,具备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拥有丰富的品质管控经验,还具备产品研发等经验,他们对行业政策有高度把握,对消费趋势有高度理解。
股权激励绑定团队利益。
公司在2019年时,针对公司高中层业务骨干推行了股权激励计划。当下,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已满足两个解锁期的解锁条件。股权激励计划紧密关联核心团队利益,提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与企业一同分享成长红利。
1.2 确立“一体两翼”战略,业务重心转向食品
公司将发展重心由屠宰转向食品业务。
为顺应新时代发展形势,为满足中国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要求,公司于2021年实施战略升级,提出“一体两翼”总体发展战略,该战略以预制菜为核心的食品为主体,以屠宰和养殖为两翼支撑。
公司未来会加大食品业务的布局力度,稳步推进屠宰业务的发展,审慎对待生猪养殖。到2025年,公司打算在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这5个优势大区,建设20多个源头保障基地以及食品加工基地,还要建设10多个现代化科技食品加工厂。
食品业务快速增长,但屠宰业务依然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2021年,屠宰业务营收为137.61亿元,同比变化-15.96%,占总营收比重为70.53%,食品业务营收为15.42亿元,同比变化34.32%,占总营收比重为7.90%。2021年,公司食品业务收入为15.42亿元,该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达到7.90%,且这一占比同比增长了21.73%,其中预制菜收入为11.82亿元,同比增长4.75% 。
2021年公司屠宰业务收入为137.61亿元,与上一年相比下降了15.96%,屠宰量达到641.1万头,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57.7%,养殖业务出栏量为39.89万头,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25.24%。
1.3 存货减值造成亏损,一季度已实现扭亏为盈
2021年,公司收入和利润因猪周期而有所下滑,上半年,下游需求受到疫情影响。同年,公司大幅增加冻品库存,然而猪肉价格下跌,公司全年计提存货减值准备5.19亿元。猪价出现下行情况,公司还计提了存货减值,在此影响下,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95.10亿元,与去年相比下降了19.05%,归母净亏损达到6.59亿元,由盈利状态转变为亏损状态。生猪价格整体仍处在较低位置,二季度受疫情影响,消费情况不佳,公司营业收入为68.1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5.71%,归母净利润是3618.07万元,同比下降幅度为88.25% 。
图表 7:受猪价影响公司营业收入下降(亿元;%)
图表 8:一季度公司实现扭亏为盈(亿元;%)
食品业务成为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食品业务的占比有所上升,这提高了综合毛利率。
2021年公司毛利总计3.66亿元,其中鲜冻肉(屠宰行业)毛利为2.02亿元,其占比达55%,食品业务(预制菜 + 熟食)毛利是2亿元,占比为54%,且占比有所上升 。
从毛利率方面来看,2021年鲜冻肉业务的毛利率是1.47%,相较于上一年度下降了3,食品业务的毛利率为12.94%,与去年相比下降了7。
屠宰业务毛利率下降,主要原因是高冻品成本,以及低猪价压缩了利润空间;食品业务毛利率下降,主要是因为公司把部分精加工产品,从鲜冻肉业务划分到了食品业务,并且公司大力发展预制菜业务,而预制菜毛利率低于熟食业务。
2022年,猪周期进入上行通道,公司食品业务占比上升,在此情况下,公司综合毛利率有望回升。
2021 年以来,公司期间费用率显著上升。
2021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1.22%,管理费用率为1.46%,财务费用率为0.36%,研发费用率为0.04%,同比变化均为0。公司销售费用显著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加大了销售渠道投入,进而扩大了经销规模。
2021年公司经销商数量达8850家,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31.34%。公司销售费用率为1.31%,管理费用率为1.87%,财务费用率为0.38%,研发费用率为0.06%,与上一年相比变化分别为0、0、0、0 。
公司销售毛利率、净利率稳步回升。
2021年,公司因大额存货减值而深度亏损,高价存货已基本出清,猪价进入上行通道,公司毛利率有所回升,净利率实现回正,当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1.87%,销售净利率为-4.35%,公司销售毛利率为4.41%,销售净利率为1.32% 。
2. 预制菜方兴未艾,公司入海抢占先机
2.1 预制菜兼具便捷性、稳定性、性价比
预制菜是以农、畜、禽、水产品作为原料,经过预加工,再添加辅料,从而形成的成品或者半成品。
从 B 端来看,餐饮连锁化率有所提升,外卖平台发展迅速,这使得对食材的稳定性、性价比以及便捷性的要求也提高了;从 C 端来看,“懒人经济”开始兴起,疫情也完成了对消费者的天然教育。在 B、C 两端的共同推动下,预制菜行业进入了放量期。
预制菜能够满足餐饮连锁化的要求,这种要求体现在原料供应需具备稳定性,还要有便捷性,同时要能降低成本。
根据美团数据,2020年国内餐饮连锁化率只有15.0% 。因为数字化管理工具得到应用,且大量小本创业者通过加盟连锁餐饮的方式进入该行业,所以国内餐饮连锁化率不断提升 。连锁餐饮提高了对食材供应的标准,预制菜具有成本低、标准化程度高的优势,还能缩短出菜时间 。
根据《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真功夫、吉野家、西贝等属于头部连锁餐饮企业,这些企业使用预制菜的占比达到80%以上 。
外卖降低成本与快速出菜的需求拉动预制菜增长。
根据《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Z世代厨艺水平处于“略知一二”的状态,并且年龄越低,厨艺越差 。
到2021年年底时,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到5.44亿,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29.9%,平台费用高和配送时长内卷促使外卖商家采购预制菜,《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预估全国70%的外卖商家会使用料理包。
预制菜能够切实减少B端餐饮店的食材成本,预制菜能够切实减少B端餐饮店的人工成本,预制菜能够切实减少B端餐饮店的后厨面积,这有利于降本增效。
懒人经济和疫情催化下,C 端预制菜消费火热。
2022年京东618期间,预制菜的成交额同比增长了203%,销量同比增长了185%。2021年春节,天猫年货预制菜销售同比增长了16倍。京东数据显示,1-2人小包装预制菜的成交额同比增长了3.5倍。2019年至2021年,预制菜品牌数增长达1.5倍,商品数增长达2.5倍。
图表18显示,懒人经济促使预制菜需求产生。图表19表明,京东618期间预制菜消费呈现出火热的态势。
2.2 预制菜市场空间广阔,未来集中度或提升
预制菜市场的空间超过3000亿,从细分市场的角度来看,调理肉制品市场的规模是最大的。
预制菜解决了 B、C 端客户痛点,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餐宝典有数据表明,2021年中国预制菜规模大概在3100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24.1%,预计到2025年,这一规模将会突破8300亿元。
目前,预制菜细分品类里,处于品类黄金发展周期的主要有调理肉制品、酒店菜、料理包等,C 端预制菜正处于导入期。在这四大类产品当中,调理肉制品的行业规模最大,其次是 C 端预制菜肴和料理包,酒店菜规模相对较小。
预制菜行业企业众多,具有小规模、区域性特征。
从菜系方面来看,我国各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在众多菜系当中,川菜口味的市场接受度最为广泛,不过其也仅仅占据市场规模的12.4% 。
从公司角度来看,2020年我国预制菜行业CR10仅为14.23%,其中市占率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是厦门绿进,其市占率为2.4%,安井食品,市占率为1.9%,味知香,市占率为1.8%,龙大美食市占率为1.1%。截至2022年7月,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数量达到6.6万家。超过五成的相关企业,其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内,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比为12.5%。
图表 22:2020 年我国预制菜公司市场集中度
预制菜行业五类参与者,肉制品企业拥有成本优势与供应链优势。
目前,预制菜行业内有五类参与者,分别是专业预制菜企业、餐饮企业、速冻企业、肉制品企业和平台类企业。预制菜成本中,直接材料占比约90%,其利润水平容易受到原料价格波动的影响。肉制品企业常常布局养殖业务,或者与养殖企业签订长期合同,从而积累了优质且高性价比的原料来源。肉制品企业常常自己建造工厂,还会打造冷链,公司在向下游进行拓展的时候,供应链协同性很高。
选品能筑造壁垒,研发能筑造壁垒,供应链管控能筑造壁垒,渠道管理也能筑造壁垒,未来行业集中度提升是趋势。
预制菜细分品类众多,很少有企业能做到大而全,细分品类更容易诞生黑马。预制菜和其他消费品企业一样,需要持续进行产品创新,还要打造爆品,这涉及选品和研发。
供应链需要进行管控。根据零售商业评论的调研,在消费者方面,安全、口感以及便捷性是对预制菜的前三大担忧点。在商家方面,如何保证菜品还原度和品质感是第一关注点。预制菜为保持菜品新鲜度和口感,对冷链有较高要求,并且冷链建设需要高投入。
当前预制菜行业区域特征明显,为打破区域壁垒,实现全国化布局,渠道管理是重要途径,选品和研发能力是预制菜企业核心壁垒之一,供应链管控能力是预制菜企业核心壁垒之一,渠道管理能力是预制菜企业核心壁垒之一,拥有这三项核心能力的公司有望脱颖而出。
2.3 食品业务产能释放或削弱周期影响
公司着重于扩张食品板块的产能,目前已基本达成全国化布局。在2021年底时,公司拥有食品产能15.5万吨/年,预制菜产能在其中占比76%以上。这里面,原有莱阳食品工厂的产能为5万吨,莱阳新工厂产能是5万吨,与屠宰工厂配套的食品加工产能为5.5万吨。
此外,江苏灌云的工厂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落地,海南自贸区的食品工厂项目也在加快推进落地,巴中食品工厂项目同样在加快推进落地,所有在建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共增加食品产能17.5万吨/年。
公司食品业务毛利更高,随着食品产能提升,周期波动影响减弱。
2021年,食品业务的毛利率是12.94%,预制菜业务的毛利率为9.05%,屠宰业务的毛利率水平是1.47%,前两者远高于后者。
从细分业务来看,预制食材的毛利率大约在8%至10%之间,预制半成品的毛利率为10%至15%,预制成品的毛利率能够达到25%,预制食材到预制成品的毛利率呈现出不断递增的态势。
按照屠宰后每头八十千克的重量进行估算,在二零二二年到二零二四年期间,食品产量占比有希望从百分之三十八上升到百分之五十五。当前,公司的预制菜业务处在前期开拓的阶段,公司食品或者预制菜业务产能得到释放,收入占比有所提升,这将会增强公司的营利能力,减弱猪周期波动给公司带来的影响。
假设:
在建工程建设完工后,公司开工率是75%,这意味着公司屠宰及肉制品产量大约为90万吨。
2)食品业务毛利率为 20%,屠宰业务毛利率为 5%。
3)肉制品价格变化率是猪肉价格变化率的 90%。
在下列情况下分别测算猪价变动时公司毛利变化率,由此可知,随着食品业务占比上升,公司受周期因素影响减弱。
未来,公司会把重点放在食品业务上,着重开拓预制菜业务,食品以及预制菜的占比有希望得到提升。
在产品方面,公司会主要关注猪肉类预制菜产品,针对性地开发契合区域特色的食品。在产能方面,到2025年公司打算在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这5个优势大区,建设20多个源头保障基地以及食品加工基地,还要建设10多个现代化科技食品加工厂。
在客户资源方面,要深入挖掘存量大客户资源,积极开拓增量大客户资源,以头部餐饮为参照,开发腰部餐饮资源、区域性连锁餐饮龙头资源,迅速扩大中小客户规模。
在渠道方面,公司现有的经销商中有25%至30%能够承接预制菜业务,未来会加快开拓预制菜专业销售渠道,打造样板市场。自公司确立一体两翼战略以来,食品和预制菜的总体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预制菜增速保持在20%至30%,未来高毛利率的食品和预制菜业务占比有提升的希望。
3. 产品力、供应链、渠道构筑三重壁垒
3.1 产品力:研发助力产品升级,品控突出食品安全
公司注重产品研发,2021 年新设两处研发中心。
公司的山东研发中心承担酱卤产品以及高低温产品的研发工作,2021年在上海与四川新设两个研发中心,上海研发中心负责B端餐饮产品和创新性产品的研发,四川研发中心主要从事川渝口味产品和休闲食品的研发。
公司已和西华大学合作建立川菜研究院,未来公司会进一步加深与研发机构以及科研院的合作。2021年公司的研发费用是834万元,同比增长了100.70%,全年上市新品的总产能超过2万吨,储备产品超过100款。
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子公司食品安全检测能力行业领先。
公司在成立初期,借助日本股东的资本与技术,构建起系统的品质管理体系。随着和大型知名客户合作的深入,公司进一步提高生产加工及品质管控水平,保证产品符合国际高标准的卫生要求,达成从养殖场到终端的全程管控可追溯。
此外,杰科检测作为全资子公司,是专业从事食品安全检测的国家级检测机构,它负责公司原料的检测,负责公司半成品的检测,负责公司成品的检测,还负责公司辅料等全方位检测。
杰科检测累计投资4000万元,配备了大中型设备100余台(套),能够为内贸企业提供专业化检测服务,也能为外贸企业提供专业化检测服务。
3.2 供应链:全产业链布局,稳定原材料品质和价格
保障原材料供应充足、稳定,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当前,公司屠宰用的生猪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公司自己养殖的,二是合资伙伴养殖场提供的,三是向第三方生猪供应商采购的。从原材料变成冷鲜肉及冷冻肉,要经过宰杀、劈脊、分割和包装等工序。公司采用国际一流的进口设备,实现全自动生猪屠宰和分割,生产过程实行全封闭、无菌式管理。
公司形成了全产业布局,其中涵盖上游原材料、生产能力、产品研发、电商零售等方面。在2021年,公司养殖出栏量为39.89万头,屠宰量达到641.1万头。公司的养殖、屠宰业务能够为食品业务提供原料供给保障,且这种保障具有可控、可追溯的特点。
基本实现全国化布局,保障响应速度、节降运输成本。
公司已实现东北、华东、华北、西南、华中等区域的全覆盖。
公司有10个已投产的屠宰工厂,还有2个在建中的屠宰工厂,产能总计为1500万头/年;食品产能达15.5万吨/年,在建及待建工厂投产后产能将达33万吨/年 。
公司在全国每个生产基地周边配备5个以上的配送站,在每个食品加工厂周边也配备5个以上的配送站,以此缩短运输距离,保障运输效率,保障产品新鲜度,节约终端供货的物流成本。
3.3 渠道端:B 端为主、C 端为辅,经销商数量显著增长
公司销售渠道以 B 端作为主要部分,C 端作为次要部分。在 2021 年,公司预制菜业务中,大 B 端客户所占比例超过 50%,中小 B 客户所占比例在 30%至 40%之间,C 端所占比例为 10%。公司已经和超过 1000 家知名企业客户达成了合作,已经为超过 200 家大型企业客户提供了定制化产品服务。
公司为大客户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在售前阶段,为每一个大客户配置至少3名服务人员,在售中阶段,同样为每一个大客户配置至少3名服务人员,在售后阶段,还是为每一个大客户配置至少3名服务人员,以此满足客户对于新品研发和产品品质的需求。
公司为中小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标准化产品,这些产品主要包括预制食品系列,肉制品系列,精加工系列等,能够适应中小客户控制成本和快速供给的需要。
C端:把B端畅销产品做成标准化独立包装后推向C端。我们觉得,公司未来会深度挖掘大B客户,着重拓展中小B客户,谨慎拓展C端客户。
公司销售模式以经销渠道为主,经销商数量呈现大幅扩张。
经销渠道占比为75.64%,其客户以中小B客户为主 ,直营渠道占比24.36%,直营渠道主要涵盖大型餐饮、连锁商超、自营专卖店等 ,2021年,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1.83%,该年公司经销商数量达8850家,同比增长31.34% 。
山东省外经销商数量大幅增长,西南地区增长了118家,与之前相比增长幅度为99.16%,华南地区增长了149家,与之前相比增长幅度为201.35%。
布局线上渠道,成交额快速增长。
公司在美团快驴平台的订单数今年已实现连续5个月持续增长,在该平台的供货量今年也已实现连续5个月持续增长,且公司在叮咚买菜平台的单月供货量突破2000万元。今年第一季度,龙大美食京东自营旗舰店在京东生鲜单一品类中连续三个月成为销量榜单冠军,成交金额近1500万元。“6·18”期间,公司于京东平台取得生鲜产品单一类目销量第一名。2022年上半年,公司在京东平台的销售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超过150%。
4. 稳定基本盘,屠宰业务加速全国布局
4.1 猪周期上行,屠宰行业利润率或下降
当前猪周期进入了上行的通道。自2021年开始,生猪行业已经累计亏损了50周。其中,自繁自养的情况下,每周平均亏损达到318元每头。而外购仔猪时,每周平均亏损则达到669元每头。此次亏损的幅度以及时间跨度,已经超过了以往的周期。
依据2021年6月份能繁母猪存栏的高点来计算,按照能繁母猪存栏变化到生猪出栏变化周期为10个月,得出2022年4月是生猪出栏的高点。当下生猪价格已步入上行通道,预计2022 - 2023年是猪周期景气上行的区间。
屠宰利润率和猪肉价格呈负相关关系,猪价进入上升通道后,屠宰利润率可能会下降。
鲜品部分的利润来源于猪肉价格和生猪价格的差值,猪肉价格的变化率比生猪低。屠宰业务具备低毛利、高周转的属性,公斤盈利远远低于猪价。所以,在猪价上升时期,屠宰业务的毛利率常常会下降,在猪价下降时期,屠宰业务的毛利率往往会上升。
4.2 落后产能淘汰,行业集中度或提升
我国生猪屠宰行业呈现出高度分散的状态,其中 CR5 仅为 6.6% 。美国在 2019 年时,其屠宰业 CR5 已达到 83% 。依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数据,中国在 2021 年的屠宰量为 6 亿头 。国内屠宰行业前五大公司分别是双汇发展、雨润、金锣、众品食品和龙大美食 。在 2021 年,国内屠宰行业 CR5 仅为 6.6% 。
政策严格管控生猪屠宰,不合规企业退出市场。
非洲猪瘟出现后,农业农村部颁布多项文件,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径,这一政策致使屠宰场的环保、检疫等成本大幅提高,不合规的中小屠宰企业或许会渐渐退出市场,与此同时,政策扶持企业建造大型屠宰场,鼓励屠宰企业开展养殖、屠宰、加工、配送一体化经营,伴随国内屠宰行业逐步走向规范,龙头企业有希望依靠规模优势提高市场份额。
4.3 屠宰毛利率稳定,产能扩张凸显规模效应
屠宰收入快速增长,产能全国化布局加速。
2021年公司屠宰业务收入是137.61亿元,因猪价大幅下跌,同比下降了15.96%,2014年到2021年屠宰业务CAGR为23.57%,屠宰业务发展得很快,2021年公司设计屠宰产能达到1100万头/年,实际屠宰量是641.1万头,同比增长57.7% 。2022年,黑龙江安达工厂建成并投入生产,新增了每年150万头的屠宰产能,江苏灌云、四川巴中等地的屠宰工厂,有望在2023年底之前建成并投入生产。
在建工厂投产后,待建工厂投产后,预计总产能将达到1500万头/年。
公司屠宰业务的毛利率相对稳定,在2021年的时候,疫情以及猪价下跌对毛利率产生了影响。
公司的屠宰业务包含鲜品业务和冻品业务,其主要产品是冷鲜肉,公司还会储备冻品来平滑猪价波动,鲜品部分的利润源于猪肉价格与生猪价格的差值,冻品部分的利润与猪价同步。
如果猪价往上涨,那么鲜品的利润率就会下降,而冻品的利润率会上升;相反的情况是,如果猪价往下跌,鲜品利润率会上升,冻品利润率则下降。鲜品利润和冻品利润相互抵消,公司屠宰业务的毛利率比较稳定,在正常年份里毛利率大多在4%到6%这个区间波动。2021年公司食品和屠宰业务的产能有所扩张,然而猪价大幅下跌,导致公司毛利率从正数变成了负数。
误判 2021 下半年猪价行情,公司冻品存货计提减值较多。
公司预计在2021年下半年猪价将会出现反弹,所以大幅增加了冻品库存。公司存货从之前的25.41亿元增长至Q2的32.16亿元,环比增长幅度为26.56%。然而猪肉价格却从3月底的41.14元/kg下降至年底的25.18元/kg。公司在全年计提了5.13亿元的存货减值损失,公司的营业利润出现了明显下滑,未来公司会加强对冻品的管理,通过控制冻品规模来降低减值风险。
图表 52:2021 年公司储备较多存货(亿元;元/千克)
5. 估值、盈利预测
核心假设:
江苏灌云的食品工厂项目正加快推进落地,海南的食品工厂项目也在加快推进落地,巴中食品工厂项目同样正加快推进落地,预计海南、巴中食品工厂项目将于2023年建成投产,并且公司未来会增加预制半成品和成品的占比,食品业务的单价有望提升,毛利率也有望提升。
假设在2022年,公司食品产能为15.5万吨,食品业务平均单价为26元/公斤,毛利率为17%,在2023年,公司食品产能为23万吨,食品业务平均单价为27元/公斤,毛利率为22%,在2024年,公司食品产能为33万吨,食品业务平均单价为28元/公斤,毛利率为24%。
公司在江苏灌云、四川巴中等地新建了屠宰工厂,在建及待建工厂投产后,预计总产能将达到每年1500万头,当前已进入猪周期上行阶段,公司屠宰业务中鲜品与冻品盈利相抵,毛利率较为稳定。
假设在2022年,屠宰产能为1400万头,猪肉单价为23元/公斤,毛利率为3.5%,在2023年,屠宰产能为1500万头,猪肉单价为25元/公斤,毛利率为4%,在2024年,屠宰产能为1500万头,猪肉单价为24元/公斤,毛利率为4.5%。
预计公司在2022年的营业收入为181.77亿元,同比增长-6.83%;在2023年的营业收入为235.71亿元,同比增长29.68%;在2024年的营业收入为287.08亿元,同比增长21.79%。预计公司在2022年的归母净利润为1.06亿元,同比增长116.15%;在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为4.88亿元,同比增长358.46%;在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为7.32亿元,同比增长49.99%。预计公司在2022年的EPS为0.10元/股,对应PE为93x;在2023年的EPS为0.45元/股,对应PE为20x;在2024年的EPS为0.68元/股,对应PE为14x。
猪价处于上行阶段时,屠宰利润或许会得到改善,公司还会加大食品业务的布局,猪周期所带来的影响有希望被削弱,估值水平也有希望得到提升。依据可比公司的估值水平,给予公司23年30倍的市盈率,目标价格为13.5元。
6. 风险提示
6.1 市场开拓风险
公司在“一体两翼”战略指导下,会加速推进食品业务发展,还会形成全国化布局,要是公司市场开拓没取得预期效果,就会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6.2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肉制品业务里,原材料猪肉的占比接近九成,材料成本还涵盖包装纸箱、包装袋等,未来各类原料采购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要是公司无法及时调整产品价格,就会存在主营业务毛利率波动的风险,进而影响经营业绩的稳定性。
6.3 食品安全风险
近年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受到监管部门和社会舆论的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风险依旧是最为关键的。要是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会对公司的品牌形象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影响相关产品的销售。
——————————————————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