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理论武装“学思想”
在深化理论认识方面下功夫。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及中国特色的内在联系,要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要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此确保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铿锵前行。
二是要在内化思想方面付出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坚持抓住关键要点,持续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坚定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信心与决心,增强为党培育人才、为国培育人才的使命感以及责任感。要坚持全面系统,将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与新时代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持续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前瞻性思考,开展全局性谋划,实现整体性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三是在转化行动方面付出努力。教育现代化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方向一致,共同前行,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独特优势,高校集教育、科技、人才于一体。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还要深刻把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意义。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答卷。
提高政治站位“强党性”
强党性,就要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忠诚拥护“两个确立”的坚定力量。
高校要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突出抓好党的政治建设,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国家领导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此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筑牢政治忠诚。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党委在把方向方面的作用,切实发挥党委在管大局方面的作用,切实发挥党委在做决策方面的作用,切实发挥党委在抓班子方面的作用,切实发挥党委在带队伍方面的作用,切实发挥党委在促落实方面的作用,推动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落实党的领导横向到边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落实党的领导全覆盖的工作格局,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推动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为推动实现教育强省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强化政治能力。
三是在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件事上扛起政治责任,我国拥有独特的历史,有着独特的文化,具备独特的国情,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道路,高校要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信心、守正创新,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要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增强服务国家的主动性,增强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增强服务人民的主动性,真正回答好中国之问,真正回答好世界之问,真正回答好人民之问,真正回答好时代之问。
推动改革发展“重实践”
深化学科和人才供给侧改革,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高校若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就得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前沿。要不断优化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专业布局。还需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建设。突出战略导向,强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建设若干跨学科专业示范点。打造各具特色优势的学科群 。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的迫切需求,构建专业融通、内外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探寻自主设置急需人才培养专项的方法,摸索高水平的科教协同与产教融合路径,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特区”。
二是要深化科技和理论供给侧改革,以此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必须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创新科研组织模式,聚焦战略领域前沿,强化特色并优先发展,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推进重大成果集中攻关,助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三是深化文化和文明供给侧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要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部署,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挖掘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红色文化、革命传统中的中华文明基因,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力作。立足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进一步强化对外交流交往职能,加强区域国别学研究,优化海外孔子学院建设,设立海外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助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发挥特色优势“建新功”
建新功,需将党的创新理论应用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努力创造经得住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要充分认知广东身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重要地位,全力推进广东高质量发展,在助力广东走在前列进程中再次建立新的功绩。
当好“主力军”,在服务创新创造方面践行新担当。坚持“四个面向”,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创新评价体系,以有组织的科研强化集中攻关,不断推进知识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推进方法创新,打造创新人才的“蓄水池”,打造科研攻关的“新高地”,打造成果转化的“集聚区”。
国家领导人视察广东时强调,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高校要发挥人才和知识聚集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制机制完善,推动政策措施落地,在推进大湾区建设方面贡献新力量 。要凝练研究方向,瞄准大湾区建设的重大问题,打造在国内一流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团队与学术研究方向,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强化重大项目以及课题的攻关能力。要整合资源力量,统筹大湾区建设涉及的学科专业、项目平台和研究力量,建成跨学科、跨专业、跨区域的综合性研究基地与开放性平台,为大湾区建设蓄势赋能。
要积极响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部署,发挥高校在教育对外开放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推动形成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在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肩负新使命,当好“人才库” 。大力推进紧缺人才的培养工作,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此服务广东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进而为广东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人才支撑,同时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是石佑启,他是第四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同时担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以及校长。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