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聚焦 / 正文
14岁儿子驾飞行器带大雁消失,给我翅膀承载深厚父子情与博爱

Time:2025年04月30日 Read:2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儿子14岁时,独自驾驶着飞行器。他带着一群大雁消失在地平线。此时,老父亲的心也悬在了空中。他满心担忧,同时又有着一份自豪。因为孩子终于长大了,“翅膀”硬了,还体会到了作为一名“鸟爸爸”的责任与使命。

《给我翅膀》讲述飞翔的男孩与壮美的景致,它是现代版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承载着化不开的“父子情”,在两代人哺育濒危鸟类的过程中,升华为法国人引以为傲的“博爱”,在两代人保护濒危鸟类的过程中,升华为法国人引以为傲的“博爱”,在两代人训练濒危鸟类的过程中,升华为法国人引以为傲的“博爱”。

托马斯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原本只知道宅在家里打游戏,幸好他有一位投身自然科学事业的父亲,这位父亲引导儿子走上了拯救动物的伟大之旅,这实际上也是在回归《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作者、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笔下的主题,给予新一代尼尔斯自然主义的言传身教。

在影片前半段,让 - 保罗·鲁弗擅长喜剧表演,他演出了父亲克里斯蒂安可亲可敬的一面。克里斯蒂安不修边幅,在外人眼中“没啥出息”,但他有一颗对待生命的赤诚之心。他独自一人在沼泽地工作,不仅在研究生物繁衍的可能性,还把对家庭和子女的情感转移到了这些小小的生命上。

儿子托马斯前来度假,恰好使这两种身份相互重叠。望着恒温箱里鸟蛋破壳,说着“恭喜你成为鸟爸爸”,借此培养儿子对动物与大自然的感悟,让他知晓白额雁、白颊灰雁的差别,明白引擎声和植入晶片在鸟类迁徙研究中的作用……影片里的这些科技细节,远比对着课本死记硬背以及看《国家地理频道》的电视节目要生动、有趣得多。

大雁排成V字形在身边飞翔,生命的壮美近在咫尺,这种亲切又豪迈的感觉,使人不禁想起雅克·贝汉的纪录片《鸟的迁徙》。实际上,《鸟的迁徙》是启发导演尼古拉·瓦尼埃拍摄这部影片的两个灵感之一。也就是说,这部影片是《鸟的迁徙》的剧情版,它从幕后英雄的角度,告知人们鸟类学家日常的工作方式。他们需要拯救濒危候鸟,他们要和各级官僚斗智斗勇,《给我翅膀》说出了背后的艰辛与理想主义,那份舍生忘死的激情,最终让下一代承袭了下来。

当然,影片拍摄在技术层面有了很大进步,相较于20年前,现在带GPS定位的飞行器可保障高空摄影的稳定性,通过运动分析模拟来减弱图像的颤动,从而为观众呈现出最流畅的飞行画面,效果完美堪比CG,且多为技术团队的实拍,比如那个最“神奇”的飞行中触摸大雁并将其抱入怀中的镜头,如同童话般令人向往。

《给我翅膀》在配乐方面很像《鸟的迁徙》,有优美的弦乐、圣洁的女声吟唱,这都要归功于作曲家阿曼德·阿玛尔。他是法国配乐界的大师,2009年凭借《音乐会》拿下法国恺撒奖最佳配乐,当时同步完成的另一个作品是雅克·贝汉的《海洋》,难怪二者在“气息”上会如此相近。除了心旷神怡的航拍画面,其配乐也有这样的特点 。

《给我翅膀》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还有一个灵感来源,这个人是法国气象学家克里斯蒂安·穆雷克,他被誉为“ULM(动力轻型滑翔机)伴飞第一人”。从人名能轻易猜出,导演塑造父亲这一角色是以穆雷克为原型的。穆雷克已经年过60岁,如今他依旧在蓝天中驾驶飞行器和热气球,保护候鸟,还训练那些候鸟 。他早年做野外调研时发现,很多鸟类因人类大规模使用飞机、直升机等飞行器,生活领地受影响,常被撞伤,危及生命。于是,从1995年开始,他驾驶轻型飞行器,沿途保护这些鸟儿,让它们远离人类生活区,重新规划迁徙路线 。

正如影片中提到的,在过去30年里,欧洲三分之一的野生鸟类消失了,它们因人类活动失去了栖息领地,食物减少,存在光污染,还有机场禁区以及不受控制的狩猎等情况,总之,它们无法延续祖祖辈辈留下的迁徙路线,所以也就难以自然繁衍。这些年“与鸟同行”活动成功运作,穆雷克因此吸引了媒体和民众的关注,为白额雁等濒危鸟类保护募集了资金,还争取到了政策,就如同片中各国民众自发帮助托马斯,为他和鸟儿安全抵达欢呼一样,“为鸟请命”的孤胆英雄,如今有了接班人。

雅克·贝汉的纪录片很感人,因为他在其中融入了拟人的情感,《给我翅膀》则直接增添了人物故事线,儿子、爸爸、妈妈都因悬念和反转有了鲜明性格,这使影片有了足够的戏剧性和通俗性,和同样擅长动物题材的法国名导让 - 雅克·阿诺相比,尼古拉·瓦尼埃在人物动机和情感的渲染上更浪漫。

导演很擅长调教小演员,无论男孩女孩,无论年纪大小,在他的作品里都充满灵气,《给我翅膀》中饰演托马斯的路易斯·瓦兹盖是从几百名男孩里挑选出来的,他与五十几岁的老戏骨让 - 保罗·鲁弗演对手戏时也毫不怯场。更难得的是,动力飞行器驾控复杂,路易斯才十几岁,却学得有模有样,片中很多镜头他都亲自上阵,戏里戏外都体现了“成长”。

如果说父亲是儿子的引路人,那么托马斯亲手抚养长大的小灰雁“阿卡”,可算是他的“下一代”了。他的动机很单纯,没有艰深的生物学理论,也无需拔高到人文主义关怀的高度。他仅仅是把小灰雁视为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所以才会在关键时刻腾空而起,开启一场超越自己年龄的冒险之旅。这难道不也是“父爱”的体现吗?

导演为了增加戏剧性,将挪威的警察设计成了“反派”,还把巴黎的博物馆馆长也设计成了“反派”,在他们的阻挠下,克里斯蒂安的坚持更凸显出来,在他们的刁难下,托马斯的可贵也更显现出来。父子二人开车从地中海前往北极圈,之后又从北极圈飞回南方湿地,儿子如翱翔在灿烂天际的“现代尼尔斯”,飞跃高山,跨过北海,穿出云层。夕阳下,儿子在风雨中守护小雁,父亲在地面一路守望儿子,这便是打通物种多样性的“父子情” 。

董铭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