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课程内容持续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探究性学习模式逐步在小学教学中得以运用。然而,现阶段探究性学习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探究小学数学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支持策略,为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提供参考。关键词:探究性课堂学习、小学数学、支持策略。小学数学是小学课程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它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培养逻辑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的课程标准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教育部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新的教学模式出现了,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生活。学生能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学习意识和能力。从最初的接受性学习发展到以创新为主的研究性学习,这有利于在知识的传承中进行创新。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可行的。小学数学里概念的形成有其完整过程,公式的推导也有其完整过程。对于概念和公式由来的演绎,这是学生需要接受的知识,同时也是学生可以尝试研究的内容。这些因素为在小学数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着重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探索的这个过程当中,学生通过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身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可以划分成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这两个部分,并且二者之间既相互有联系,又相互有区分。对于学生来说,自身需要同时具备这两种学习能力。接受新的知识与发现新的学说一直是相互交织着发展的。研究性学习蕴含着学生的研究心向,学生的研究心向越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提升就越快。在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过渡的过程中,必须借助接受性学习,以适当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研究心向。这种学习处于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之间,主要是以接受已有结论为主,同时还辅助以研究性质的学习,这种学习被称为研究性课堂学习。这种学习模式给学生带来了研究的精神喜悦,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促进作用。在研究性课堂学习中,学生以新的形式完成对已有知识的接受,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效益。小学数学开展研究性课堂学习需考虑两方面:其一,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意愿,若学生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探究性学习便难以开展;其二,课堂中能否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型学习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缺乏必要支持时,学生可能会在探究活动中途放弃。
1. 教师需树立起为探究学习提供服务的理念。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后,学生从接受教师传授知识转变为自行开展学习活动,而教师则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帮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在学习活动里,学生听从老师的指挥。学生在学习中的定位是依从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定位的。所以,有怎样的教师定位,就会有与之相应定位的学生。教师是学习模式改变过程中的重要变量。探究性学习是主体通过探究活动让知识逐渐显现出来,然后被主体所掌握,这原本是教师的活动,教师对这种学习形式是非常清楚的。对于学生而言,全新的学习模式会给他们带来未知的恐惧与困难。所以在探究性课堂学习里,学生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教师的角色由作战的先锋部队转变为为作战的先锋部队提供保障的后勤。教师的全程服务能够保障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顺利进行。教师提供的服务应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探究活动中,他们容易被有趣的表象和衍生现象所影响,进而忘记最初要探究的方向。例如,在学习小正方体搭建物体在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时,小学生往往专注于搭建与别人不同的物体,而忽视了观察。出现这样的问题,要求教师的服务工作需围绕探究活动的目标,也就是当下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服务,来保证探究活动的进行方向。
教师需提前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寻觅合适的场地以及适当的材料。例如在学习圆与球之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这两种教学器材,从而让学生能够亲自进行观察。这向教师表明服务应围绕主体探究活动的需求展开。由于不同学生的能力存在差异,所以他们所开展的探究活动质量也各不相同,这种不同既体现在不同的主体方面,也体现在不同主体的不同活动之中。教师的服务需围绕提升学生探究活动质量的需求。主体的认识和情感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基础,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探索兴趣则是其重要方面。探究性学习进入小学数学课堂。它提升了小学生的学习层次。与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生的认识和情感提出了更高要求。接受性学习中,学生是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知识的,不需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若没有主体性和能动性,探究活动就无法开展,学生也就不能在探究活动中增加知识。开展探究性课堂学习时,需要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情况,也要关注小学生的情感倾向。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就在于此。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