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振兴的闻喜倡议
[]
议
暮春四月,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一同相约在文化底蕴深厚的闻喜县,参与“乡村教育振兴大会”。在大会上,我们畅谈乡村教育振兴的道路,并且提出了以下倡议:
随着少子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各地都在加快推进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或者教学点的调整。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指出,要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要对区域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好一些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这让我们意识到建设好小规模学校具有重要价值。它是保障教育公平的托底需要。“小班小校”适合城市和农村,也面向未来,是一种学校形态。
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有两个,一是如何建立一种教育生态,让每一所学校都能充分发展;二是如何铺就每一个农村孩子的成长之路。我们认为,乡村教育要敢于走自己的路,以小班小校、自然乡土的教育生态为基础,去探索更适合乡村孩子的育人模式。乡村教育应当有自己的样子,也能够有自己的样子。
01
以小为大,走乡村教育振兴之路
要对乡村教育的价值进行重新定位,也要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地位进行重新定位。农村教育得以发展,它是乡村复兴的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引擎。乡村教育不能仅仅是对城市教育的简单复制。小规模学校并非负担,也非边缘。它应与未来乡村建设的需求有机结合,以更大程度引入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乡土文化教育,从而走向特色化、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同时,需要进一步推进教育开放,引入社会组织、企业、新乡贤等各类社会资源,以复兴乡村的教育和文化。
02
突破“瓶颈”,走全面发展之路
经历了“撤点并校”,又面临着人口流动和生源减少的冲击,我们要回答农村学生所需要的教育是什么,乡村教育的质量是什么;还要思考小规模学校怎样从小而弱转变为小而优、小而强。教育并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教学,也并非只是分数和升学率。我们需要持续为提升学业成就而付出努力。同时,要秉持“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的理念,着力弥补农村学生在非认知能力方面的不足。这意味着要对知识教学与人的社会化这两种教育功能进行平衡,突破评价所带来的束缚,让乡村教师和学生摆脱沉重的应试教育负担,将学生的生命成长当作更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可以看到,“成长”这一教育价值和目标比升学更为重要,尤其在农村环境里。那些无法上高中、大学的农村学生,只要他们具备自信、自强的精神,具备责任感、学习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等社会情感技能,同样能够拥有自己的幸福人生。
03
以校为本,走内涵发展之路
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已基本改善,学校需“以校为本”,走上内涵发展之路。通过系统性变革,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提升自主发展积极性。在双减政策下,重新整合学校的时间、空间配置和资源结构,改变单纯靠增加时间、重复训练和单一教学方式,使学校功能得到最大释放。可以看到,学校的内生动力一旦被激活,每一所学校都有改变的可能,也都有发展的空间。
04
优化生态,走区域共同发展之路
区域教育生态的建立离不开教育公平,也离不开大局观、整体观、系统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旧有的乡村教育曾是城市教育体系的依附与从属,众多弱势学校被边缘化。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走向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互补发展以及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生态的基本原则包含尊重个体,要让个体多元发展;包含互惠互利,要实现共同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恢复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元气”,需要对城乡二元教育体制进行突破和改变。要用心保护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要呵护每一所学校的个性,要激发每一所学校的积极性,这是优化区域教育生态的必然之路。以乡镇教育为基础,构建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设立“乡村振兴教育实验区”,这是实现恢复农村小规模学校“元气”这一目标的大胆尝试,能够促进形成和谐发展的教育生态。
乡村承载着沉重的历史和浓浓的乡愁,同时也是鲜活的教育资源,是未来社会进步中难得的变革机缘。农村小规模学校身处边远之地,实力较为单薄,然而它们肩负着最为重要的教育责任,守护着最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孕育着未来社会的希望。村小的规模虽小,但意义重大。让我们共同努力,去探寻村小所蕴含的活力密码。要把小规模学校建设好,为乡村教育打造出良好的教育生态,创造出属于美丽乡村的教育,以此推动乡村的振兴。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