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 80 年后出生的。在小时候,沁水对我而言就像是传说中的地方。沁水的城里有车,有楼,电视还是遥控的……沁水正是我梦想着、渴望着要去的地方。
我出生于农村,并且自幼在农村成长。在我小时候,让我感到眼花缭乱的地方,也就只有乡里的赶会了。
初到沁水,我的第一感觉是县城很大。大街上有录像厅、游戏厅、歌舞厅等,让人眼花缭乱。那时的城市面貌较为混乱。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县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街道在不断拓宽和新开,楼房在不断新建,县城的框架也在逐渐拉大。
到现在已经在沁水生活了二十年。这些年中,社会在发展,历史在演进,时代在变迁,它们都在县城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令人感慨,引人深思。我认为,作为见证者,应当对自己所处地域的人文社情等方面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这样是为了更好地继往开来,为了实现我们伟大的梦想。
写这篇文章,既不是批判,也不是颂扬。只是从我的角度出发,凭借个人的眼光去做了一些浅薄的分析,实在是让人见笑了。
大城有其吃喝拉撒之事,小城有其喜怒哀乐之情,乡村有其酸甜苦辣之味。熙熙攘攘,纷纷扰扰,终究都难以逃脱名利二字。县城处于中间位置,往前看,能看到城市的繁华热闹以及贫困潦倒之象;往后退,能看到农村的恬静幽美以及困苦挣扎之态。生活在县城,少了城市的那份冰冷,多了乡土的那份热情。众多的人,各种的态造就了县城的社会氛围。
县城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精英掌控着它。县城有二十多万人口,然而真正有权有势的或许仅仅是几百个人。这几百人当中有两三百个科级及以上干部,还有几十个在各行各业较有影响力的老板,另外还有几个有头有脸的江湖人士。这几百人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熟人社会网络,即便彼此不熟悉,也能通过其他渠道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各自的底细。身处网络中的一个人,若碰到事情需找网络中的任何人,只要想一想办法,就能搭上线。可以说,县城的各种举动、其重要程度以及风云变化,都被这群人掌控着、摆弄着。
县城是在陌生环境中的熟人社会。走进县城,有许多人你不认识,然而也有许多人你是认识的。倘若你在县城生活,走在街道上,会有熟悉程度不同的朋友或认识的人向你打招呼,他们面带微笑且乐此不疲;两个陌生人见面后闲聊东聊西,还能引出一系列亲戚的连带关系。你打交道的圈子和人重合的几率非常大,因此名声和口碑极为重要,它们几乎能代表你所有的信息。并且在每个人的身后,早就已经被贴上了各种由别人定义的标签。在县城里,稍微有些名望的人,就会被大众所认知。
县城是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关系比规则更重要。在县城,“有关系就便于办事”的观念深深扎根。路上一旦发生车追尾的情况,事故双方下车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打电话找人,把亲戚朋友叫来一大堆,那情形仿佛要打架一样。接着,他们各自凭借关系去寻找交警。
我到现在都不明白,只通过正常渠道,究竟能够办成什么事,能够维护到什么权益。县城的人注重关系,依靠裙带和朋友。在县城人眼中,关系比规则更为重要。关系达到一定程度,事情就不会被耽搁。人脉能够决定成败,而规则、能力、才华、水平等方面都要往后排。
你的能力体现并非在于收入相差几百元,而是在于你结识的人数,在于你拥有的各行各业的渠道数量,在于你能为多少事开启方便之门,在于你在灰色地带能够怎样游刃有余。大城市的关系问题或许会使你望而生畏、止步不前,让你心服口服地接受失败。而小地方的关系问题会让你又哭又笑、咬牙切齿却又毫无办法。
县城是一个存在着圈子和场子的社会。在县城中,存在着级别之分,也就有了区别。级别通过地位、财富以及权力得以显现。级别不一样的人很难融入同一个圈子里,然而却可以聚集在一个场子上一起喝酒作乐。不同级别的人构成了不同的圈子,朋友也相对固定。
圈子存在高低的差别,然而不像大城市那般界限分明。在县城中,圈子是很关键的。倘若你属于这个圈子,那么一旦有事情发生,圈里的人自然会关照到你。有的人难以融入某个圈子,有的人希望从一个圈子进入到另一个圈子,不过其难度系数如同干部晋升一样,是很大的。
县城的场子很重要,尤其酒场。请谁来吃饭、谁来陪吃、陪谁吃,这都是一门学问。酒场上要喝什么酒,怎样喝酒,都得根据参与场子的人员来决定。通常坐在场子上的人都是给面子的,也大多是圈里的人。县城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场子上得以办妥的。隔三岔五就会有人招呼大家聚一聚。县城不大,开车或坐车,路况通常是正常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不会超过一首歌的时间。所以无论什么情况,都能做到一呼百应。聚会的时间通常会选在天黑以后,尤其是在周末的时候最多。不到 6 点,东家抵达了饭店。这些饭店都不算大,但菜品必定有特色。不是吉祥饭店的回锅肉,就是香辣砂锅居的干炒河洛,还有杨河的砂锅饸饹。朋友聚会时,无需讲究排场,关键在于吃得舒服。至于实惠与否,小饭店的菜并不比大饭店的差。
主人落座后,拿起手机拨打一通电话,不断重复着一句话:“咋杰怎么还不来呀,就差你一个人啦,赶紧的,快点儿。”对方会回应说:“到啦,快到啦,马上就到饭店门口啦。”或者说:“5 分钟就到……”。最终会有来得比较晚的人,明明在家闲着没事,却假装来迟找借口,还美其名曰:刚散会啦、才下班啦,或者说路上碰到领导聊了几句。《都是扯个蛋》
菜上齐了,酒也斟满了。东家通常会说上一两句话,大概意思就是“没什么特别的事,好久没见,有点想你们了(实际上是想喝酒了),大家一起聚聚”之类的。要是东家什么都不说,客人就会催促他说上几句,接着酒宴就正式开始了。每人喝了一杯酒之后,东家开始逐个介绍客人。在这个时候,大家都不会客气。对于不认识的人,还会相互点点头,以此表示知道了、认识了,显得非常自然。大家对东家的介绍明显很满意。偶尔有极个别会表现得比较谦虚,会含糊地说:“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混日子罢了……”那声音小到几乎连自己都难以听清。随即就有人说道:“快了,快了,下一届肯定就是你啦……”听到这些话,谦虚的人信心陡然增加,显得非常开心。
通常在一个酒桌上,首先会先开一瓶酒。大家遵循老规矩,一起用大杯喝三口,这被美其名曰“三杯通大道”。接着就开始打圈,每个人都不会落下。然后每人再额外喝两杯,以“加深”酒意。在一些大城市,喝酒的方式相对文明一些,一般在两轮酒之后,东家就会比较随意,不再强制要求每人喝一定的量。可是在沁水就不行了。这时候,酒量大的人开始展现本事了,他们单独举杯喝,点对点地喝,玩滑拳过圈的游戏,要是不服就接着喝。如果遇到同学、老乡、战友等,就先把白酒喝好再换成黄酒,黄酒喝完再喝红酒,各种酒都喝到。老朋友、好兄弟,还有新朋友,互相推杯换盏,找个话题互相调侃,聊项目、谈人生、吹嘘大哥、谈论女人……一直喝到天昏地暗,忍不住像流星般畅快,天上地下,什么都能聊!
我学识浅薄,不敢随意议论。今日就来讲讲沁水人喝酒时游戏所蕴含的“博大精深”之处。
在沁水开饭馆,无论饭馆大小,不论地段好坏,不管是什么菜系,味道怎样,要是没备好扑克和骰子(猴),就不好意思开业。在沁水,时常有三两好友相约相聚,小酌几杯,此时总会出现戏剧性的一幕,这一幕与历史颇为相似,就像武二说的那样:店家,别着急上菜,先打两角酒,尝尝味道!沁水人用一个素拼,两瓶白酒,一壶开水就能度过一段时光。
通常会先喝一杯酒,懂行的老板或者服务员会立刻拿来扑克和骰子。玩法有很多种,变化多样,神秘且难以捉摸,不懂行的人只能“交学费”。有十只骰子和两个碗,不管多少人都能参与,有一个猴就比大小,有三个猴就叫“有猴比猴”,没有猴就比点数,一不小心还可能出现豹子通杀的情况。五个猴能比大小,然而最经典的玩法或许当属“脱裤”了。庄家打猴时,你能够分三次去猜六个数,倘若全部猜对点数,那就算是“脱光”了。十个猴可以玩小五张,还可以吹牛,牛的吹法得依据玩家的知识面而定,能吹单双、红蓝、边中、大小,也能吹长宽、改道改满,既能吹面上篮的,也能让红的一点顶十点。有很多人一开口就叫蓝,蓝的到处都是。所谓的“三红七篮”一直吹到底,再送一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扑克的玩法十分神奇,令人惊叹!人数没有限制,一副牌三个人可以玩斗地主,四个人能抓红尖。多人进行游戏时,一张牌可以吹点,超过十五点后就可以随意打,人多的话还能组成战队。两张牌能实现心想事成,能分辨真弹和假弹,庄家可以击杀偏家。四张牌的玩法是一比二吹三爬山。五张牌可以是二毛战地、小五张、干瞪眼,也可以各种颜色的牌吹各种颜色的牌,亮出牌后就能分出高低。最神奇的玩法为抓老二,牌的数量根据人数来确定,会留下一定数量的公共牌,最后一张牌则是血战到底。
我称不上是经历过很多战斗的人,不过也算是经历过“酒精”考验的忠诚的酒场战士。在沁水这个地方,如果不懂这些喝酒的玩法,真的是不敢随意地挽起袖子在街上走。
几番过后,大家的酒都喝得差不多了。接着,开始互相交换手机号,进行微信扫一扫的操作,还相约了下次聚会的时间。场面十分热烈,彼此以兄称弟,相见恨晚,握住的手紧紧地不愿松开,拥抱起来如同胶似漆……就在这时,有人说道:“今天已经玩得很尽兴了,感谢老板,我们下次再相聚吧。”而下次再聚,往往只是说说而已,可千万别太当真。这时东家抓住此机会,果断宣布:“各自回家,各自去找自己的母亲!” 。通常在这个时候,那些有点身份且有嗜好的人,会像是下命令似的补上一句:“还早呢,一起去 KTV 热闹热闹,水木年华、金谷一号或者皇朝等等,你们来选。”
到了歌厅,环境发生了变化,也有了新思路和新办法。唱歌和喝酒同时进行,歌者常常只唱一首,敬酒的人你敬完我又登场,喝四杯、五杯都很平常,是常有的事。不管你唱歌是否五音不全,不管你说话是北方腔调还是南方语调,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你唱得好,然后继续喝酒,继续喝酒。不唱歌的人,拿起酒瓶,四处张望,满心期待。至于祝酒词,对酒鬼们而言轻而易举,有些话或许会说很多遍,也有的直截了当,端起酒杯就喝,总之就是找个理由喝酒,方式多种多样。兴致高涨时,几个单身男人也会翩翩起舞,那种文雅和拘谨都消失不见了。要是有几个异性朋友,结尾的时候必定要点嗨曲。有老认识的异性朋友,也有刚相识的异性朋友。大家抱在一起,胡乱地摇晃,疯狂地蹦跳……(这里所说的只是敢抱一抱这种程度而已)……
歌吼完后,时间差不多到了半夜。此时,还有战斗力的人已不多,结局通常是全军覆没,清醒的人也基本没有几个了……街上的行人车辆逐渐稀少,正如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于是,大家起身穿衣,拎起包,拿起手机……走出门外,又是一番握手、拥抱,仿佛十八里相送,难舍难分。一群摇摇晃晃的身影在灯火阑珊处渐行渐远……
县城是一个具有领导氛围的社会。在县城,要晋升到很大的官职比较困难,然而要体会到领导的感觉却并不难。不管你是派出所的所长、税务所的所长,还是国土所的所长等等,只要担任着所长这一职务,在县城都可被视为“高干”。
都市里的一官半职是职业,而在县城则是领导。一个在有实权部门担任正科级的局长出行时,会有人为其提包端茶,并且会被前呼后拥,同时他还会目不斜视。在县城,那些有“职位”的人,大多都会显得神清气爽、穿着讲究。为官的人气场十足,让普通百姓望而生畏。
县城是一个社会,这里安逸且稳定。在县城中生活,渐渐地就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当你的才华无法与野心相匹配时,在不知不觉间,你的理想抱负会在脆弱的自制力作用下分崩离析。
你渴望自律,你期望斗志昂扬,然而那些糖衣炮弹以及那些场子和烧酒一直在侵蚀你毅力的最后防线。在县城中,有想法的人一旦丧失了“贞操”,多数最终都“嫁”给了县城。接纳这一切,要么会获得幸福,要么就只能甘于平庸。生活在县城的人们通常将安稳和踏实视为立身之本,他们追求的是一眼就能望到尽头的生活,这种生活可靠且衣食无忧。
县城是一个缺乏包容性的社会。在大城市,大龄青年的状态如何,丁克的选择如何,不买房的情况如何,不要铁饭碗的举动如何,穿着怪异又会怎样……没有人会在意你,没有人会关注你,这体现了大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在县城,工作方面,必须要等到前辈退位让贤才行;婚姻方面,必须要门当户对;结婚之后,必须要立刻生孩子……得随大流,不能与众不同。如果不按照正常的模式生活,很快就会被归为另类。
县城存在信仰及诚信缺失的现象。当下,信仰和诚信严重缺失,这并非仅局限于县城,而是全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阻碍。信仰缺失,使得人们缺乏底线,变得无所畏惧、有恃无恐。人们只将信任给予权力和金钱,仅仅跟着自身的欲望盲目地向前行进,且越走越远。
我们没有真正的信仰,也没有稳定的秩序,更没有可以遵从的价值观念。我们看似走了很远,但实际上依然在原地徘徊。我们看似方向目标很明确,但实际上始终很茫然,常常会不知所措。诚信的缺失,使得世态变得凉薄,人情变得冷漠,人们相互猜忌,彼此尔虞我诈。在县城,一直以来闯红灯、不排队、乱秩序等不文明行为,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在我看来,不守规则意味着缺乏诚信。人们为获取对自己有利的结果,常常不依规则行事,甚至违反和破坏规则。在县城,一场民间借贷危机致使哀嚎声遍布各处,让许多普通人损失惨重,彻底回到了之前的贫困状态。过去,人与人之间借钱,只要有需求,几万几千都不是问题。
现在,几百元都成为了问题。民间借贷将诚信的最后一道防线彻底摧毁了,使得每个人都处于不信任的状态之中。人们吃的东西怕有毒,穿的衣物怕高仿,走路时怕被车撞。当官的担心被纪检部门监察,做生意的害怕赔钱,打疫苗的担忧遇到假疫苗,找对象的害怕对方化妆,学生害怕考不上好学校,农民工害怕拿不到工钱……在这茫茫人海中,人们如同漂泊在海上的一叶孤舟。孤独时常笼罩在心头,焦虑也时常笼罩在心头,恐惧同样时常笼罩在心头。
县城的社会话题有许多。普通老百姓用锅碗瓢盆奏响了这个社会的乐章,他们人人都是弹奏者。有人在编曲,有人在倾听,各自演绎着自己的人生,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在繁华中结束,在拥挤中独自前行。人生有各种姿态,冷暖只有自己知晓。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