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本硕、优秀辅导员
博雅孙维刚初中物理课老师
[]
几个决定性瞬间
2008 年我考入清华。那时,很多人都认为我一直是学霸。然而,没人相信我曾经是一个成绩平平,还经常被老师体罚的学生。
我出生在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家里有四口人。一直以来,全家都依靠着爸爸的家电维修技术来维持生活。我的家乡很小,信息方面也很闭塞。在镇上,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读书,等考上大学之后,毕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小学时的我极为普通,无论是家境、思想,还是成绩,都没有任何一点能够吸引他人的注意。到了五、六年级的时候,我结识了一群不太乖巧的朋友,慢慢地开始变得叛逆。进入初中之后,我成为了老师最为讨厌的学生之一。几乎每次受到批评,在被体罚的学生当中,都会有我。实际上,我的内心是很难过的,我也极其渴望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也希望得到同学们赞赏的目光。每次回到家的时候,我能看到父母在辛苦地工作。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里总会隐隐作痛。然而,我却不知道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去改变这种状况。
初一下学期,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演讲比赛。在这次比赛中,有一个选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是初三全年级的第一名。然而,在比赛过程中,他突然忘记了演讲稿的内容。但他并没有慌张,而是果断地扔掉了稿子,开始进行即兴演讲。我第一次被这样的画面所打动,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我要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我开始向各处打听他的消息,打听他的每一个特点。我还刺探他的学习方法。慢慢地,我掌握了他的学习方法,并且自己总结出了许多适合自己的方法。我开始珍惜每一分钟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这个过程十分轻松自然。
后来我凭借全镇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县里最好的高中,不过在县里的成绩只是 40 多名。到了那所高中后,我觉得身边的每个人都很优秀,并且渴望向他们每个人学习。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县里的第一名坐到了我的身后。她是个很文静的女孩,每天都静静地在那里学习。在与她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方法,内心也十分快乐。
不断地调整自己,身边有很多东西,我能迅速吸收,因为我觉得那些东西原本就是我所渴望的,只是一直因无人指点而苦恼。
我用一年时间自学了数学和物理知识,并且做了很多习题。开学之后,我带着诸多问题去找我的物理老师。仅仅一节课的时间,他就把我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我十分震惊,他对知识极为熟练,能够迅速知晓我的问题所在。我感受到了他身上独特的魅力,自己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向他学习,甚至要超越他。
我不断地发现身边人优秀的方面,并且不断向比我优秀的人学习方法。每一次取得进步时,我都能感受到格外的快乐。高中毕业后,我凭借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那时候在全县引发了极大的轰动,几乎在一夜之间,所有人都知晓了我。
02
为什么学物理?
进入清华后的两三年间,我一直处于迷茫的状态,不清楚自己最愿意投入的兴趣是什么。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我在一个网站上创作了一篇文章,记录了自己从一个小镇的普通学生逐步成长的经历以及所进行的思考。未曾想到,这篇文章被我中学母校的学生看到了,我的故事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鼓舞,也让他们增添了自信。
他们的留言和反馈给我带来了更大的激励。我体会到了一种以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那是帮助别人成长所带来的巨大喜悦。从那时起,我基本上确定了自己未来要从事教育工作。
我想帮助当年像我一样的孩子们摆脱自卑的情绪,让他们找到信心和动力。我要从心理和志向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然而,后来我发现,他们首先最迫切需要的是学业上的帮助。只有学习能力提升了,才能够谈及后面的人生选择。所以,我开始系统地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接触到孙维刚老师的教学理念之后,我深感相见恨晚,因为这与我的想法高度契合。
孙维刚老师创造了高考奇迹,他其实是一位博雅教育家。他运用整体教学法,将包括数学在内的全学科学习打通。让学生以主动探究的方式去理解概念,从而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
北京二十二中的老师孙维刚,他所教的班级有 40 人,其中 22 人凭借优异的综合成绩考入了北大和清华,创造了这一奇迹。并且他还有学生获得了“西屋科学奖”,这是美国青少年科学方向的最高奖项,俗称少年诺贝尔奖。
我开始用这套理念并结合自己的方法讲授初中物理。没想到家长和学生都强烈认同。最重要的改变在于,孩子们开始真正对物理产生兴趣,开始理解物理的妙处,并且物理成绩也自然地提升了。
为什么要学物理呢?学校会怎样向孩子们讲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从有人类文明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持续思考自然界里的各种现象,思考万物存在的本质以及其背后的规律,而这些正是物理所要告诉我们的内容。物理视角关乎这个世界的模样,这便是物理在最高层面上的趣味和意义。
从现实角度来看,如今几乎所有的理工科专业都离不开物理基础,尤其在高精尖行业中更是如此。这也就能够说明为何在大学理科选报专业时,物理会成为必要条件。新高考不再像以往那样分成理综和文综,像北京实行的是 3+3 模式,即从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历史、政治、地理中选三科。乍一看,似乎大家可以避开物理这个最为困难的科目,但实际上真的能够避开吗?
教育部有指引,其中包含 19 个专业类,需注意这里说的是 19 个重要的理科专业类,像计算机类就在其中。并且物理是必考科目。这意味着倘若你不选择物理,就无法报考这些专业。这是一件非常严峻的事情。
19个专业类必选物理,滑动看详情
03
套路式学习到高中就失灵了
学习物理该如何学呢?首先我要提及学习物理的普遍误区。依据我同事孙振宇老师的总结,存在学习解题化、解题套路化以及套路文科化的情况。这意味着学习物理大多只是在进行刷题,除此之外,就不再接触物理相关内容了。
这种情况我见过不少。最后即便说进入了清华。我之前是物理相关专业的。很多人进入我们专业之后,实际上依然不会以物理的方式去看待世界,也不会用物理的方式去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而仅仅只会用物理来做题。
解题呈现出套路化的特点,且套路带有文科化倾向,尤其在文科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情况在初中阶段体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当问到“绝缘体是什么”时,考查相关概念的内容是可以通过背诵来掌握的。
背下来之后,前面这些题大多都不会错。因此,许多学生乃至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把这些经典案例总结下来,让学生背下来。
考试在不断变化,一些题目单纯依靠背诵是难以应对的。如果你仅仅背诵了课本上的一些例子,而没有理解相关原理,那么很多题目你都无法正确作答。
北京的物理中考题,一方面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还要加上运用物理图表的能力来解题,滑动可查看详情↑
所以必须从本质上去理解其原理。题目通常需要你快速阅读一些信息,接着基于这些信息来解释某些东西。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素养,平时要从物理角度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这样才能够比较快速地捕捉到这些信息。
我们来看今年北京的高考物理。大部分题目至少需要涉及 1 到 2 步的逻辑推理以及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去做这些题。并且这些题目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2020北京高考题,解题需要逻辑思维,而不是概念识记
很多同学会觉得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截然不同,好似存在一个断层。高中物理除了逻辑推理较为复杂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数学化。若我们按照文科化套路化的方式来学习物理,到了高中就根本无法学好。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式会使学生觉得物理十分枯燥无味。
04
物理不是在选拔孩子,
是在培养聪明的大脑
正确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呢?首先要提到“发现的乐趣”,这是引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的一本书的名字。费曼可算是一位教育家,他非常喜欢当老师,并且他有很著名的学习方法,即费曼学习法。
很多人都说费曼学习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法的乐趣源自于他的童年时期,他的父亲带着他去观察世界的各种现象。从了解这些现象是什么,到探究其背后的规律、原理等。我们不断地进行观察、描述、解释这些现象,然后再去预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探索的过程。
课本上的学习方式通常是一些零散的点。为使孩子们觉得知识易于接受,一般会先举几个例子,接着告诉学生一个知识,让学生记下这个知识,然后开始运用该知识去做一些题。这是课本以及大部分老师的教学方式。
这个方式会致使物理学变得极为零散。因此,我们得将其转向系统的构建。我们要依据逻辑以及一些实验的探究,把整个知识体系搭建起来。
具体如何教授“发现的乐趣”呢?其一,它源自生活且回归生活,我们的许多素材都来源于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接着会让大家运用物理学学到的知识去重新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从第一感知开始,我不太喜欢我们的教学方式是突然抛出一个物理概念,让大家直接接受,接着去理解。我更倾向于我们去观察某一个现象,自身对其有感觉,从这个感觉入手,然后去进行思考。
陈硕讲解物理概念“声”:怎样利用趣味的回声现象,让孩子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呢?点击视频进行观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步进行探索。探究的过程可能会设计一些实验,接着通过各类问题去探究相关内容,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知识构建系统以及物理史的一些争论。我们并不很在乎对或错,但是非常在乎大家是否去思考,是否体现了自己的思考,这一点会比较重要,比如用这种逻辑严密的方式来描述你的观察和描述等。课堂鼓励大家参与讨论氛围,凡事都要多问为什么,也欢迎向老师发起挑战。
关于做题这件事,我希望教给大家更正确的做题方法,让大家能够学到物理知识。同时,也希望大家通过做题,更加深入地了解物理这门学科。我的课程无法在达成带着大家思考和探索的目标的同时,还在课上进行大量刷题。我也不提倡大家刷大量题。同学们只要正确理解了这个物理原理,然后做适量的题就可以了,做一些与中考相关的题目,能够知晓这些知识在平时题目中的体现,通常就不会有大问题。
比如,对于孩子最容易弄混做错的“凸透镜成像”这类题目,怎样把更好的解题方法教给孩子呢?点击视频进行观看↑
我常说聪明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思维极为灵活,另一种是思想极为深刻。我们期望能够从学习学科知识转变为对能力素质进行发展。无论是数学课,还是物理课,按照孙维刚老师的话来讲,我们的一个教育目标就是让原本不聪明的学生变得聪明起来,让原本聪明的学生更加聪明。
那也是很多家长上完课的一个明显的感受和感悟。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