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高浪急彰显韧劲 踔厉奋发再创新绩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评读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盛来运
2022 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风险和挑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从国际方面来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乌克兰危机在复杂地演变,世界经济出现滞胀的风险在上升,不稳定且不确定的因素明显增多。从国内方面来看,疫情反复且持续拖延,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需求收缩、供给受到冲击、预期转为减弱这三重压力相互叠加,稳定增长和稳定就业的困难在加大。面对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党中央以国家领导人同志为核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果断地加大宏观政策的实施力度,对超预期因素的冲击进行了有效应对,稳住了宏观经济的大盘,推动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保持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于近期发布,此公报全面地记录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面对压力时奋力拼搏的历程,同时生动地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新成果。
一、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2022 年,一季度的开局情况比预期要好。二季度前期,由于受到超预期的因素影响,经济曾经一度出现了下滑的情况。四季度尽管疫情冲击再次加大,然而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总体依然延续着恢复的态势。全年经济顶住了压力,实现了 3.0%的增长。在世界经济体量排名靠前的主要经济体当中,增速处于领先地位。经济总量在持续扩大,发展的基础变得更加坚实,综合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增强。并且经济总量突破了 120 万亿元。2022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 121 万亿元。在此之前,2020 年和 2021 年已连续突破 100 万亿元和 110 万亿元,如今又跃上了新的台阶。按照年平均汇率进行折算,我国的经济总量达到了 18 万亿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稳居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一定数值,按照年平均汇率折算后达到了一定美元数,并且继续保持在 1.2 万美元以上。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夯实。粮食生产责任得到压紧压实,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提高,粮食产量实现了再创新高。2022 年全年的粮食产量为亿斤,相较于上年增长了 0.5%,连续 8 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之上。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稳步推进。2022 年,全国大豆产量比上年增长 23.7%,油料产量比上年增长 1.1%。畜牧业的生产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猪、牛、羊、禽的肉产量增长了 3.8%。工业发挥出了“压舱石”的作用,并且这一作用较为凸显。在 2022 年,全部的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了 40 万亿元;其中,制造业的增加值达到了 33.5 万亿元,我国依然保持着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能源的保供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国际能源市场出现波动,于是强化了国内煤炭的兜底保障以及油气的增储上产。同时统筹安排,做好煤电油气运的保障供应工作。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应对国内遭遇的极端高温干旱等严峻挑战,使得生活生产用能得到了较好的保障。2022 年,原煤的产量为 45.6 亿吨,相较于上年增长了 10.5%;原油的产量达到了万吨,这是 2016 年以来首次回升到 2 亿吨以上;天然气的产量增长了 6.0%,连续 6 年增产都超过了 100 亿立方米。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到了加强。2022 年末,我国的铁路营业里程达到了 15.5 万公里;其中,高铁的里程为 4.2 万公里,在世界上稳居第一。信息通信的能力实现了全面提升。2022 年末,移动电话基站的总数达到了 1083 万个。在这些基站中,5G 基站有 231 万个。我国的 5G 基站数量占全球的比例超过了 60%。同时,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且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
二、就业物价总体稳定
2022 年,国内外的形势较为复杂且严峻。在疫情的冲击下,企业的生产经营遭遇困难,其吸纳就业的能力有所下降,这使得农民工的就业变得更加困难。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超过了 1000 万人,创下了历史新高。就业的总量压力以及结构性矛盾都变得更加突出。国际大宗商品供给短缺,这带来了输入性通胀压力的上升,稳就业和稳物价的挑战也在增多。各地区各部门将稳就业稳物价放置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上。他们全力帮助企业、纾解困难、稳定岗位并扩大岗位。同时强化创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加大对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做好就业服务以及兜底保障工作。并且加大对重点民生商品的生产以及供销对接力度,加强市场价格调控机制的落实。通过这些举措,全力推动保供稳价,从而保障了就业和物价形势总体保持平稳。就业的基本盘总体上是稳定的。2022 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 1206 万。这一数字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年度目标任务是 1100 万。城镇调查失业率呈现总体回落的态势。因为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在 2022 年 4 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到了 6.1%。随着稳就业的举措逐步得到落实,就业形势整体向好。到了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低到了 5.5%。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得到了有效的保障。2022 年,农民工的总量达到了一定的人数。这个总量比上一年增长了 1.1%。居民消费价格的涨势比较温和。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得到有效实施的情况下,一直坚持不进行“大水漫灌”这种行为,这为物价的平稳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持续地做好稳定生产和保障供应的工作,在合适的时机开展储备调节,促使产运销之间能够良好衔接,从而保障了市场价格总体上的稳定。2022 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月度涨幅一直低于 3%。全年上涨幅度为 2.0%。这个涨幅大幅低于美国的 8.0%,低于欧元区的 8.4%,也低于英国的 9.1%等发达经济体的涨幅。同时,也明显低于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 6%至 10%的涨幅。“中国价稳”与“全球通胀”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三、新动能继续成长
2022 年,国际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外部对我国科技领域的打压一直在持续,断链脱钩的风险也在加大。我国坚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推进创新创业创造工作。同时,深化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激励力度,大力激发创新的活力。并且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得到增强,重大科技成果不断地涌现出来,发展新动能也在不断地成长。2022 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达到 3.1 万亿元,首次突破 3 万亿元这一数值。该经费在 2022 年比上年增长了 10.4%,并且连续 7 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2022 年 R&D 经费与 GDP 的比值为 2.55%,相比之前提升了 0.12 个百分点。到 2022 年末,我国的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 421.2 万件,在世界范围内位居第一。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创新成果的转化速度加快。在 2022 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为 48.1%,相较于上年提升了 1.3 个百分点。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正在加快壮大。国家实验室体系的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都在加快建设的进程中,重大科技成果接连不断地问世,对产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2022 年,“嫦娥”进行探月活动,“天问”展开探火行动,神州系列飞船依次接力腾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首架 C919 大飞机正式交付给相关方。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启航。新的动能持续得到增强。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不断加速演进,像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新的产业也在迅速地成长起来。2022 年,规模以上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相较于上年增长了 7.4%。高技术产业的投资增长了 18.9%。新能源汽车的产品产量增长了 90.5%,太阳能电池的产品产量增长了 46.8%,工业机器人的产品产量增长了 21.0%。移动物联网的建设在加快。2022 年末,我国蜂窝物联网的用户连接数达到了 18.45 亿户,比上年末增加了 4.47 亿户,并且占全球总数的 70%。
四、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022 年,在积极稳定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全国上下都在坚定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工作,协同地促使降碳、减污、扩绿以及增长这几个方面共同发展。持续深入地推进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加快促使发展方式向绿色进行转型。生态环境一直在持续地优化,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加快形成。节能、降耗以及减排等工作都在稳步地推进。2022 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相较于上年降低了 0.1%。同时,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 0.8%。在能源方面,低碳转型持续推进且不断深入。清洁能源的生产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非化石能源的消费占比也在持续不断地提升。2022 年,水电、核电、风电以及太阳能发电等这些清洁能源的发电量相较于上年增长了 8.5%。非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为 17.5%,并且提高了 0.8 个百分点。污染治理所取得的成效持续展现出来。对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进行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的质量在不断地变好。城市的空气质量整体上有了提升。2022 年,全国有 33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这些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相比上年降低了 3.3%。地表水环境保持着改善的态势。在 3641 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里,水质优良(Ⅰ~Ⅲ类)的断面所占比例为 87.9%,并且上升了 3.0 个百分点。生态安全屏障一直处于巩固的状态。坚持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系统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大力推进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使得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得以改善。在 2022 年,完成的造林面积达到 383 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的面积为 120 万公顷;种草改良的面积是 321 万公顷,新增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为 6.3 万平方公里。
五、高水平开放不断拓展
2022 年,世界经济的复苏速度有所放缓。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程度进一步加大。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态势呈现升温趋势。对外经贸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明显地增大了。对外经贸合作空间不断拓展,外贸外资持续增长,彰显了大国经济韧性和强大国际竞争力。货物贸易取得新的佳绩。2022 年,货物进出口的总额首次跨越 40 万亿元这一关卡,达到了 42.1 万亿元。该总额比上一年增长了 7.7%,在原本较高的基数上达成了新的突破。服务贸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2022 年,服务进出口的总额比上一年增长了 12.9%。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的进出口增长了 7.8%。跨境电商的潜力正在加速释放。2022 年,我国跨境电商的进出口额为 2.1 万亿元,且比上一年增长了 9.8%。外资呈现逆势增长的态势。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正在加快打造,我国一直持续成为全球投资的热门之地。在 2022 年,我国按可比口径实际使用的外资比上一年增长了 6.3%,引资的规模再次创造了新高。高技术产业使用的外资增长得比较快。2022 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的外资相比上年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增长率为 28.3%。同时,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在全部使用外资中所占的比重为 36.1%,并且该比重比上年提升了 7.1 个百分点。在“一带一路”方面,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所取得的成效逐渐显现出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变得越来越紧密。2022 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额达到了历史新高,为 13.8 万亿元。这一数值比上年增长了 19.4%。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呈现增长态势,增长幅度为 7.7%。2022 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的列数为 1.6 万列,相较于上年增长了 9%。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累计发送的货物为 75.6 万标箱,增长了 18.5%。自贸区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高质量地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促使区域一体化合作迈向更深层次。在 2022 年,我国与 RCEP 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比上年增长了 7.5%,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增长了 18.9%,同时吸收其直接投资增长了 23.1%。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水平持续提高,自贸试验区作为开放高地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渐显现出来。2022 年,我国的 21 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进出口额在去年的基础上增长了 14.5%。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货物进出口额达到了 2000 多亿元,并且增长了 36.8%。
六、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2 年,疫情给居民就业、收入以及生活带来较大冲击。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群众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增多。同时,基本民生保障的压力明显加大。各地区各部门大力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目光聚焦在人民群众所关心的事情上。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来增加居民的收入,持续提升教育的质量,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的保障力度,强化社会保障的兜底功能,把公共服务的水平提高上去。在民生事业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断地改善,人民群众所感受到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都有所增强。并且居民的收入增长与经济的增长基本上保持着同步的状态。2022 年,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持续扩大。2022 年末,低保扩围增效工作扎实推进,社会救助力度加大。2022 年末,全国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 683 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 3349 万人。全年临时救助的人次达到 1083 万。全国居民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相较于上年增长了 3.8%。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教育的普及程度在稳步提升。2022 年,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率提高到了 95.5%,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提高到了 91.6%。医疗卫生力量持续得到加强。2022 年年底的时候,全国拥有的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为 103.3 万个,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有 1155 万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在稳步推进。2022 年年底,我国的文化馆数量达到 3503 个,公共图书馆数量达到 3303 个;电视节目综合人口的覆盖率达到了 99.8%。
历尽风霜,意志更加坚定;奋进新程,景象壮阔繁多。2022 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受住了压力,经历了极为不平凡的历程。在此期间,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走在当下,春潮涌动。外部环境越发复杂严峻且充满不确定性,国内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恢复基础还不够牢固。然而,我国经济具有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特点,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未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也未变。我们具备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基础,有信心、有能力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迈进。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