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为自己制造了算法,未曾想最后是算法统治了人。”
这是全网刷屏的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下的高赞评论。文章针对外卖配送领域指出了以下多个问题:一是配送时间被压缩;二是在恶劣天气下进行配送;三是导航系统存在不完善之处;四是需要承担意外情况所导致的损失等。其恶果就是骑手的重大事故频繁发生。
外卖骑手的安全问题,终于引发社会舆论的巨大争议。
饿了么做出回应之后过了 10 小时,一直沉默的美团也得对公众的质疑进行回应了。
然而很多网友不认可美团的回应。在 B 站相关报道的弹幕区,美团的官方回应被指责为“假大空,就好像什么都没说一样”。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美团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被彻底揭露了。比如从安全头盔和蓝牙设备这方面来说,有骑手明确指出,就连给美团做广告用的袋鼠耳朵,都得由骑手自己掏钱去购买。美团推出安全头盔和蓝牙设备,仅仅是会在骑手的头上再搜刮一层利益罢了。
在资本市场中,美团遭遇到了回调的压力。从本月 2 日一直到 10 日这段时间里,若以美团股价的最高值 280 港元来计算的话,其跌幅最大能够达到 18.9%,同时市值也蒸发掉了大约 3000 亿元。
8分钟的套路
在社交媒体领域,美团所提出的“8 分钟方案”遭到了指责。人们认为这个方案满满都是套路。并且相较于核心问题而言,它更多的是在做一些表面功夫,没有触及到实质。
知乎用户“白起”称,美团提到的八分钟弹性原本就存在。美团专送骑手向来有超时八分钟不被计入超时的“处罚弹性”。而众包骑手没有八分钟弹性的这种设定,原因是八分钟已被纳入到规定配送时间之中了。
美团的这次回应,是借助用户不了解详情的生僻概念来应对舆论。真正的问题在于绝对时间被压缩了。
该用户透露,美团在几年前的配送规定是有五十分钟的配送时间,并且还有八分钟的弹性时间。而现在的配送规定是二十三分钟加上八分钟的弹性时间。核心矛盾在于配送时间的绝对值减少了。
相比而言,8 分钟的方案,其主要作用在于摆脱舆论压力。在此之前,已经有饿了么推出将配送时间要求放权给用户的 5 分钟方案。美团在这个基础上提出 8 分钟方案,比饿了么的方案多了三分钟,在普通用户看来是更有诚意的改革,然而其背后实质是剥夺了用户的选择权。
骑手群体更为关注的是配送时间的自主选择权。有一位外卖专送骑手向“科技新知”表明,在高峰期,平台会强制给骑手派单,那种情况就像是“恨不得把订单塞进嘴里”一样。有时候骑手常常身背十几单,然而他们自身没有拒绝接单的权力,只能通过联系站长的方式来转移订单。可是,在美团的回应中,几乎看不到关于强制派单的改进方案的任何迹象。
如果将其与美团财报中外卖业务毛利率的巨大同比涨幅联系起来,那么我们就能对美团外卖骑手配送时间背后所代表的东西,有更清楚的认知。
美团拥有庞大的骑手团队,所以有能力从骑手配送的规模效应扩大以及平均效率提高中获利。公众号“锦缎”统计显示,到 2020 年上半年,美团有近 300 万外卖骑手。假如每人每天平均工作 10 小时,每消失两分钟,就意味着美团的营收与利润至少会提升 17%。
在二季度的财报里,这一效应对美团财务扭亏为盈起到了关键作用。外卖营收同比增长只有 13.2%,然而美团外卖在二季度的税后利润同比增幅达到了 65.7%。这意味着,美团外卖凭借一成的营收增长,撬动了六成的利润增长,其利润率增长的速度之快,让人非常惊讶。
受此影响,美团单日的股价出现了飙涨,涨幅达到 8.40%,同时市值也增加了 1211 亿元。然而,很少有人去进行统计,在美团新增的千亿市值当中,有多少是从外卖小哥所背负的巨大风险中提取出来的。在疫情期间,有无数的外卖骑手都在抱怨订单时间被压缩以及配送单价被削减。美团通过对骑手队伍进行整体的压榨,从而拿到了自己所追求的利润增长。
算法没有感情
其实,在此次骑手争议在全网开始发酵之前,美团一直都是信奉效率主义的。 美团长期以来都是效率主义的追随者。 美团长久以来都是将效率主义视为信仰的。 美团在之前一直都秉持着效率主义的理念。 美团长久地都是效率主义的忠实信徒。
央视新闻对美团的智能配送系统宣传片场景进行了报道:在倒计时的数字不断减少之际,美团骑手飞速跑上楼梯,把外卖在最后时刻送到了用户手中。
美团强调,此系统能够精准地模拟整个配送过程,从而实现配送效率的全面提升。平均来看,每单的配送时长将会降低 30%,缩短到 28 分钟,并且准时率能够超过 98%。
宣传片中美团外卖小哥有着悠闲的笑容,然而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央视曝光了众多外卖骑手的事故案例。其中,有骑手被车撞倒后,其第一反应是拿起外卖查看是否洒了;还有骑手因为配送超时,在电梯中情绪崩溃而大哭。
从美团的发展历程来看,关键的突破节点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最关键的突破节点无疑是在 2016 年春节期间。当时百度外卖给骑手安排了春节休假。美团抓住了这个时机,持续加大补贴来进行运营。美团不仅抢夺了骑手团队,还抢夺了用户的心智。
结果是美团从此在行业中成为工作强度的标杆。如果外卖平台对骑手的效率要求不如美团,那就意味着会被淘汰出局。从那时开始,百度外卖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而美团外卖逐渐发展成为如今配送市场的超级寡头。
美团的疆土逐渐扩大,尤其是在港股上市之后,对营收增长和利润增长的要求变得极为重要。一方面要压缩配送时间,另一方面要降低薪酬,并且对各个外卖站点施加严格的 KPI 标准。如果站长未能达到标准,就会下台,这样就形成了从上至下一套以效率至上的工作氛围。
美团骑手称,加入美团配送的新员工,会处于强大的绩效压力之下,并且会很快被这种相关氛围所影响,从而加入到闯灯、逆行、超速的行列中。
在压缩、误导等各种荒谬表象的背后,一方面是美团算法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企业所追求的问题。这给美团带来了百团大战时代的启示:绩效比安全更重要。
美团并不惧怕骑手流失。长期以来,骑手较为分散,缺乏组织,供给也充足,所以往往缺少对美团的议价能力。当个别骑手罢工抗议美团配送费用降低时,得到的回应通常是“赶紧走人”。
白岩松在央视新闻报道中有这样的表述:相比起来,平台对待骑手的态度并非将其视为人类,而是当作机器。人民大学教授马亮的描述更为尖锐,他说:“我把这种情况称作流动的血汗工厂。”
新冠疫情期间,整个线下餐饮业遭受重创。在这个时期,美团的反应是如何将风险转嫁给议价能力更低的骑手和商户。今年开始,各地的餐饮协会都纷纷对美团提高抽佣比例的行为进行抗议。问题逐渐变得清晰起来:随着美团一家独大并掌控了市场定价权,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都会成为它转移代价的对象。
算法不能只算利润
谈到 BAT 时,人们通常会说,BAT 的地位并非由资本市场所给予。它们成为了各自领域的基础设施,这才使得它们拥有了如今的地位。
眼下,点外卖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习惯。美团以超过 2000 亿美元市值的体量。美团正取代百度的位置,成为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极。和百度类似,美团的强项是搜索服务。美团的搜索服务从引流广告服务替换为生活搜索服务。美团的模式比“躺着收钱”的百度更重。
一家企业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基础设施,就意味着这家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AT 已经成为巨头多年,而目前的美团与它们不同,显然还没有做好成为社会基础设施的准备。
多位用户表明态度,他们希望能拥有高效的外卖服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以骑手的重大安全隐患为代价。在平台、商家、骑手和用户之间,完全能够在更为规范的行业准则之下,一同享有外卖市场的繁荣。
此次疫情期间,美团趁着失业浪潮加快了招聘骑手的步伐。美团对外宣称是为了保障社会就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抢夺配送市场以及降低运营成本。当美团拥有足够多的骑手,能够解决运力紧张的问题时,平台就具备了继续对骑手压价的能力,进而能够继续提升盈利和利润,以此来美化平台的财务报表。
从骑手的留存情况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有外卖骑手称,疫情期间招募了众多骑手,但身边大部分人干不了多长时间,就因受不了骑手工作而离开了。美团统计的是完成订单的骑手总数,所以总规模看起来很大。
美团公开发布的财报显示,2019 年的 Q3 到 Q4 这段时间里,骑手每单的费用是 5 元以上。今年的 Q1 时,骑手每单的费用达到了 5.9 元。在今年的 Q2,这一数据降低到了 4.79 元。这意味着骑手的收益被大量扣除,从而成为了美团的外卖毛利润。
社会存在争议时,当前以及未来的美团需要做的是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把一部分平台利益让渡给中小商家和骑手,而不是仅在公开声明里玩文字游戏。《半月谈》在知乎相关问题下做出回答:利润绝不能比生命更重要!外卖平台的“算法”不能漏算骑手的安全和权益。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