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消费城市 最热首店经济(主题)
上海商学院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联合研制的“上海商业发展报告(2021)”于今天上午发布了。此报告揭示了上海的商业运行特征,同时也揭示了商业网点、商业品牌等业界的热点问题。
报告指出,在全球投资大幅减少的环境当中,上海仍然是能够吸引外资的热门之地。在一年的时间里,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的资金为 202.33 亿美元,并且增长了 6.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上海进行投资实际到位的金额所占比例为 11.1%。在上海进行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 189 个。上海累计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 771 家,外资研发中心有 481 家。
名副其实
中国消费第一城
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主持了这项调研报告。
2020 年,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50 亿元。该总额比上年增长了 0.5%。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 4.06%,且比上年的占比提高了 23%,在全国城市中位居首位,是真正的中国消费第一城。在所有的经济类型里,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这三者的占比加起来接近 70%。
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首位,其数值达到一定金额,人均消费支出也处于较高水平,位居全国榜首。同时,在线商品消费增长态势迅猛。
网络购物交易里,商品类的交易额比去年提升了 13.2%。其占比已经达到 58.8%,并且在网络购物中处于主体地位。
郊区发力
社区拼团上风口
报告表明,上海居民在消费升级类商品方面的支出持续快速上升。在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里,体育娱乐用品类的支出比上年增长了 62.2%,饮料类的支出比上年增长了 54.6%,金银珠宝类的支出比上年增长了 27.8%。中服上海免税店开业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其销售额每年的增幅超过 20%。浦东机场在 2019 年达成了 116 亿元的免税销售额。2017 年时,它处于世界机场的第六位,到了 2019 年,已跃居至第三位。
市内区域商业发展态势显示,浦东新区、普陀区和长宁区的商品销售总量处于最高水平。在商品销售总额方面,静安区、宝山区、崇明区、松江区和闵行区都呈现出正增长的态势,郊区商业的商品销售增长情况整体要比中心城区好。
报告显示,在主要的零售业态中,只有标准超市和无店铺零售实现了正增长,标准超市的增长率为 5.4%,无店铺零售的增长率为 4.5%。其他零售业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大卖场下滑了 11.3%,百货店下滑了 11.2%,去年发展最快的便利店也下滑了 8.3%。社区拼团再度成为热门。各大电商平台参与其中,商超也纷纷加入这一赛道。全球知名的电商以及地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都进入了这个领域。
转型创新
首发经济效应好
上海商学院教授曹静表示,“上海商业发展报告(2021)”明确展现出,商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在加快,首发经济的效应较为显著。上海已然成为我国商业数字化转型创新方面的引领之地和策源之地,并且涌现出了像盒马鲜生、拼多多、得物、哔哩哔哩、小红书等一批在全国范围内知名的新业态、新模式的代表性企业。在 2020 年,上海一共引入了各类首店 909 家。其中全国首店、亚洲/全球首店分别有118家、12家。
上海的夜经济十分红火,已成为上海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亮点。据银联数据监测分析,上海夜间经济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 5000 亿元,并且夜间休闲娱乐消费占全天休闲娱乐消费的比例在 40%以上。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