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衡水湖举办了马拉松赛事,并且开始启动报名。成都也举办了马拉松赛事并启动了报名。东营同样举办了马拉松赛事且启动了报名。下半年,马拉松赛事的热情开始逐渐升高。
10月的大型马拉松都回来了,
你报名哪一场?
对于业余选手来说,马拉松更像是一场肉体和心灵二合一的修行。
感觉到自己无法完成,感觉自己再也不想报名下一场比赛,在这期间或许会无数次进行自我对话。
相信每一位参加过马拉松的跑友
对此都是深有体会!
在公众号后台也有准备首马的跑友向我们提出了疑问
10 月的衡水湖马拉松我要参加,这将是我的首马。前天在老马的带领下进行了训练,尝试跑了一次马拉松的距离。不是说大概 30 公里才会撞墙吗?可我跑到 5 公里就感觉有些岔气,跑到 13 公里就明显疲惫掉速,感觉到撞墙了。之后就只能跑跑停停了。
这位备赛首马的跑友遇到的并非真正的马拉松撞墙,而且相信有不少跑友也遭遇过相同的困惑。
今天比戈跑步学院要和大家谈谈与跑步“撞墙”相关的所有方面,还要讲讲怎样通过科学训练来降低“撞墙”所带来的影响。
什么是真正的
马拉松撞墙?
很多跑友在跑步时会遭遇“岔气”的情况,并且会伴有呼吸急促、胸闷以及步伐沉重的现象,他们会难以坚持跑步而改为走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种很难受的生理反应,在生理学中称为“极点”。
虽然“跑步撞墙”并没有具体的定义
但是要注意,在跑马过程中出现的“撞墙”这一现象,不能完全用“极点”来进行解释。
马拉松“撞墙”和“极点”有相似之处,然而它们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关于马拉松“撞墙”
马拉松属于耐力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有氧氧化系统供应的能量占比很高,高达 95%。
我们的身体主要依靠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这两种能量物质来提供能量。当运动的强度超过 50%的时候,糖的分解所起到的供能作用会明显地增强。
此时糖原
会被大量消耗!
我们的身体中,碳水化合物以糖原的形式存储在肌肉里,同时也存储在血液中,其含量是有限的。
当我们跑了 1.5 到 2 个小时的时候,在这个时间段内,我们体内能够用来为运动提供能量的糖几乎已经全部消耗完了,而剩下的糖则必须留存下来,用以给大脑提供能量。
当我们的身体必须完全依靠脂肪来为运动提供能量的时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撞墙期”。
这种表现状况与“极点”表现状况很相似,都呈现出气喘无力的状态,并且都有想停止跑步的想法。
关于跑步“极点”
身体从平常安静状态进入运动状态时,体内各器官及系统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这就产生了“极点”。
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足会增加出现“极点”现象的机会。
反过来说,在运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并且当体适能状况得到改善之后,“极点”现象就会被推迟,或者其程度会减轻,甚至可能不再出现。
什么样的跑者
更容易出现“撞墙”
一般有三类跑者更容易出现“跑步撞墙”的现象。
第一类是没有进行过训练的初级跑者
第二类是经常进行力量训练,增肌的同时缺乏有氧训练的人群。
其实以上两类人群出现“撞墙”现象,大多是与“极点”相关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跑步前准备不够充分,并且体内乳酸大量堆积所导致的。
第三类是训练系统不科学的、准备不充分的马拉松跑者。
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体内储备的糖原量是由个人的健康水平和基因状况所决定的。
如何减少“撞墙期”
带来的影响
“撞墙期”无法避免,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减少其带来的影响
最后给跑友们推荐两个有效性减少马拉松“撞墙”的训练方法。
1、LSD
LSD 指的是进行训练时强度较低,并且持续时间较长且不会间歇。这种训练主要是用来提升我们的有氧代谢能力。
一般每次训练的时间能够控制在 80 到 120 分钟之间,最多通常不会超过 150 分钟。同时,心率区间要控制在 50%到 70%。
关于强度,你可以理解为有喘气感但心跳感并不明显。
LSD 的速度比较轻松,然而完成总的跑量并非易事,并且随着跑量的不断增加,那种感觉会越发清晰。
对于不能坚持的初跑者,也可以用走跑结合的方法完成训练计划
2、节奏跑
节奏跑是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维持速度不变进行练习。
身体经过这样的训练后,能够更好地利用氧气,并且能够让自己跑得更快。
跑步时,心率区间控制在85%-95%。
我们通常会把配速设定在乳酸阈附近来进行节奏跑,这样能更好地刺激我们的有氧能力。
总结
马拉松“撞墙”和“极点”的状态较为相似,然而它们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我们应当避免将二者混淆,并且要从根本原因入手来进行合理应对。
其实出现马拉松“撞墙”这种情况不用气馁,这从侧面证明我们还有提升空间。
通过科学的训练,能够提高跑力;通过合理的膳食计划,能够增强自己的实力。只有这样,才会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
我们
培训咨询/训练营合作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