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于 4 月 2 日在北京发布一则消息,题目为:轻松月入十万元?要揭秘“养老规划师”招聘中存在的乱象。
新华社记者吴文诩、余佩璇
当前正处于春招的旺季。多家就业平台上出现了“养老顾问”“养老规划师”“养老事业合伙人”等这些招聘信息。有的还声称“工作内容较为简单,能够轻松做到月入十万”。这些情况引发了求职者的关注。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岗位标榜着“体面高薪”。但实际上,这些岗位是保险、地产行业的变相销售渠道。并且,部分企业存在涉嫌虚假招聘等违规操作的情况。
“体面高薪”新职业?
打开一些招聘软件,接着输入“养老规划师”这几个字并进行搜索,随后会出现诸如“养老顾问”“健康财富规划师”“养老社区接待员”“养老事业合伙人”等多种不同的岗位名称。
不少岗位的薪资待遇极具吸引力。在岗位详情页面中,“工作内容较为简单,无需进行坐班,每月轻松就能收入十万”“年薪可达百万的专业讲师培训,无需担忧相关知识储备方面的问题”等内容随处可见。
那么,这些所谓的“养老规划师”到底要做些什么?
记者投递简历之后,有多家公司的人事专员进行了回复。他们表示,“养老顾问”这一工作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销售高端养老社区的入住权。
关女士是一家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销售总监,她表示主要工作是向客户介绍养老社区,以吸引客户购买并入住。收入与个人业绩相关联,有“两万提成外加一万六奖励”以及“四万提成外加四万奖励”等情况,具体事宜可到公司进行面谈。
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这家公司。关女士介绍,公司会提供客户资源。前期通过电话联络客户,邀请他们参加线下活动。比如,每周一、三、五客户可以到公司免费领取洗发水、砂锅等礼品。在活动中,先介绍公司产品,然后争取达成现场促单。
记者调查得知,在从“获客”到推销的过程中,这类工作都具备“技巧”以及“话术”。
一些线上推广活动会提供优惠折扣。客户留下自己的手机号后,之后客服会将相关信息转给我们。在一家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的面试过程中,团队总监朱先生介绍了“获客方式”。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大额保单客户进行二次转化,以及与老年旅游团展开合作,来实现“客户流通”。
关女士称,有些经济实力不够购买社区入住权的客户,能够让他们缴纳 3 万到 5 万元去购买普通的养老保险。
有些老人不愿意购买保险,于是便带他们出去吃喝玩乐一番。接着再跟他们说两句名额有限之类的话,很快他们就会购买保险了。……在暗访过程中,一些销售人员向他人介绍了这样的“经验”。
揭秘虚假招聘套路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招聘企业先是进行伪装,接着摊牌,然后再吸引。并且“增员”的套路在不断地加码。
“马甲”形式的招聘不断出现。有一些中小微招聘公司打着“养老顾问”“养老规划师”的旗号,替保险公司招聘业务员。很多招聘页面都不写明具体的职责,像“给中高端客户提供养老项目咨询、生活规划”这类笼统的介绍经常能看到。
在应聘期间,记者多次察觉到招聘公司存在“货不对板”的状况。而人事专员对于此情况,往往给出的说法各不相同,并且会给出各种解释,例如“因为招聘网站不允许出现原公司的名字,所以就用其他公司来注册进行招聘”。
一些招聘网站官方作出回复,表明岗位的招聘主体只能是已通过认证营业执照的公司。倘若出现招聘岗位信息与实际进行招聘的公司不相符的情形,那么这种情况就属于虚假招聘。
高额“薪资”存在虚假宣传的情况。多家企业将“月薪数万”当作吸引求职者的手段。
入司当月成为 370 万转正新人王,并且连续 7 年成为百万经理人;夫妻两人在去年的收入达到 4200 万;在一场“事业说明会”上,“金牌主讲人”王伟(化名)介绍了诸多转型成功的“高薪优秀案例”;他表示养老规划是一个全新的赛道,既不是打工,也无需承担财务风险,在靠谱的平台去创业。
关女士告知记者,底薪为“有责底薪”。倘若一单都未能促成,便没有收入。新人需要达成固定单量,当佣金提成达到 3000 元时,能够获得 4000 元的底薪以及 5000 元的定级薪资。对于之前提及的“四万提成外加四万奖励”,这是满足特定要求的求职者在完成相应提成任务后的“福利”。
用人单位有义务将工作内容、薪资构成、职业风险等核心信息如实告知劳动者。北京市金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钟新良表示。
以测试作为名义来获取个人的隐私信息。在众多公司的面试过程里,记者被强制要求去进行心理测试。
小程序内包含 60 道选择题,可用于判断性格、核心竞争力和思维能力。记者发现,除个人学历等信息外,还需填写微信好友数量、家庭年收入、身份证号、人脉资源情况等隐私信息。一些求职者在社交平台上留言表明,此类公司获取个人信息是为了直接发展客户。
钟新良认为,以心理测试作为名义去获取用户家庭年收入等敏感且无关的信息,这超出了合理的范围。这种行为存在着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倘若被不法分子获取到,就有可能会被运用到诈骗、骚扰等违法的活动当中。
不要轻信“无门槛”“高收益”诱导
受访专家觉得,当下养老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行业内的企业质量有好有坏,参差不齐。新职业的业务范畴的定义存在着不太清晰的地方,依然需要进一步去把标准加以完善。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赵忠教授指出,需明晰划定养老行业新职业的业务范围并设立门槛,持续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开展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制订更为严格的法规和行业规范,防止以养老规划师的名义侵害老龄群体的利益。
高校毕业生正处于求职的关键时期。毕业生切不可轻易相信那些所谓“无门槛”“高收益”的新职业诱惑。应当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也要增强信息安全意识,还要增强依法维权意识。同时,可以留存招聘广告、面试录音等证据,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维护自身权益。钟新良表示。
求职者需要识别招聘信息中的“危险信号”,要对过度包装的岗位保持警惕。可以使用“天眼查”“企查查”等工具来核实企业的资质与行业背景。也能够在平台上搜索公司名称并加上“离职评价”,以此关注员工的吐槽点。还可以咨询从业者,询问实际工作内容是否与招聘描述相一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何晓波如是说道。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