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江区棠下镇西南的乐溪村小蓬莱山上有一座古刹,它藏身于山林深处。这座古刹远离城市的喧嚣,能享受到漫山的仙境,在不少人眼中是“世外桃源”。这座古刹就是公坑寺,也叫天成寺。公坑寺所在地常年浓荫蔽日,怪石嶙峋,有羊肠曲径,还有泉水淙淙,是一处避暑的好地方。除了秀丽的风光外,公坑寺还因为禾雀花而闻名遐迩。清明前后之时禾雀花开。此地的禾雀花藤开始蔓延至四周,景象十分壮观。这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观赏。
别致古刹藏身山中
沿着江门大道朝着棠下方向行进。从棠下镇的华盛路进入公坑寺风景区。行走了一会儿后,一条“杉树长廊”映入眼帘。那是一条笔直且狭长的水泥马路,向着景区的方向延伸。路的两旁,杉树挺拔且修长。两侧农田中,蔬果郁郁葱葱,为其增添了点缀。这让人仿佛进入了一条有着别样田园风味的“隧道”。
先穿过“杉树长廊”,接着走过“小蓬莱”牌楼,过了不久就能拾级而上抵达“雀藤花廊”。从“雀藤花廊”往上走,就来到了烟雾缭绕的天成禅院,也就是“公坑寺”。走进寺院里面,寺院虽然不是很雄伟,然而却很别致且清幽。在寺院的左侧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形状像龙头,并且裂开了一个口子,仿佛龙头张开了巨大的嘴巴,人们称它为“龙口”。泉水从龙口奔涌而出,长流不息,用来泡茶,味道甘甜。
走出寺院后到达仙女池,在此能看到望江亭。从望江亭出来便是“姻缘路”,它是情人幽会揽胜的理想之地。姻缘路环境幽静,坡度有缓有急,能够俯瞰整个公坑寺。姻缘路的两侧,松树形态各异,既矫健又多姿,且遒劲有力。姻缘路的终点是亚公亭。相传,宋末有一遗臣来到公坑寺。他发现此地是块风水宝地,然而却尚未修建寺院。于是,他在现在的天成禅院处搭建了一个帐篷,在山中安了家。平日里,这位老者会入山采草药。当周围村中有人生病时,他都会免费为村民诊治。后来,后人修建了一亭,将其命名为“亚公亭”,并称此山为公坑山,还修建了寺院以作纪念,这座寺院就是公坑寺,这便是公坑寺的来历。
从亚公亭能够登上公坑寺的最高点崖顶石,在那里可以将“小蓬莱山”一览无余。这条山路有一些陡峭,全部是喜爱山的人踩出来的土路。对于喜好登山的人来说,不妨去登山领略胜景尝试一下。
清明前后花开灿烂
公坑寺的禾雀花不得不提。江门市的禾雀花最早是在公坑寺风景区种植的,之后在市区东湖公园、白水带公园等地也广泛种植了。禾雀花一般在三月份中下旬开花,花期能持续一到两个月。
禾雀花得名是因为它形似禾雀栖息在枝头。每年清明前后,禾雀花开得最为灿烂。禾雀花是米黄色的,有四瓣。花托像雀头,还有两个像眼睛的黑点。正中向阳的一瓣如同雀背,两侧的两瓣如同雀翼,底部的瓣向后伸展如同雀尾。花房内有一撮细长略弯的芯,人们把它称作“内脏”。如果不经意间碰损了某一部分,伤处就会出现微量似血的液体。花开之际,花朵一串串地挂满了枝头。近看时,每朵花都头、眼、嘴、翼、尾俱全。盛开的花朵如同振翅欲飞一般,含苞的花朵则像雏鸟待哺那样,十分有趣。这种花有着“南国奇花”的美誉。
公坑寺的禾雀花与市区种植的禾雀花有所不同。公坑寺的禾雀花不是借助搭建的长廊来攀附生长,而是依靠苍劲有力的野生老藤来绽放。这里的野生老藤非常粗,粗过人臂,盘缠在大树上,就像挂着秋千一样。那些苍劲盘曲了数百年的老藤缠绕在老树上,每当花开得茂盛的时候,就如同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丰硕的葡萄,显得极为壮观。
在江门,公坑寺禾雀花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流传较为广泛的一个版本与铁拐李相关。相传,铁拐李云游至公坑寺时,看到一群群禾雀飞到稻田中偷吃稻谷。农夫拿着扫帚从这边驱赶,禾雀就飞到那边继续吃;从那边驱赶,禾雀又飞到这边接着吃。农夫看着大群禾雀啄食他半年辛苦种出的粮食,眼中满是痛苦。禾雀不但不停止,反而叽叽喳喳地嘲笑农夫无能,互相打闹雀跃,这让农夫痛心疾首。铁拐李看到这情景,认为这群禾雀太顽皮且太过分了,于是他随手从山边扯下一条山藤,运用法术,将禾雀全捆绑起来,把它们一串一串地挂在树上,规定只准它们在青黄不接的清明前后出现。
近年来,禾雀花声名渐起,慕名而来赏花的游人接连不断。蓬江区为方便市民游玩,近年投入诸多资金对公坑寺风景区进行升级改造。先后建起了大雄宝殿、观音殿、天王殿、功德堂、斋堂等寺庙建筑,还增设了环湖路、登山路、亲水平台、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使这座古刹呈现出新的面貌。
本版统筹:南都记者 曾育军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罗韵姿 通讯员 梁永超 李伟杰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