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哲雨专栏】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指导策略
作者|刘哲雨(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又不如乐之者。持续保持学习兴趣,对学习质量的改善有着重要影响。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容易对学习缺乏兴趣与热情,还可能出现厌学情绪。他们上课会无精打采,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甚至会放弃学习。总之,学生长期学习动机不足,容易让学生产生自我怀疑和消极无助,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学生为何容易出现学习动机不足的状况呢?能够从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综合的剖析。
影响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主要包含学生内部的学习策略以及归因方式。学习策略若能有效使用,便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还能分配学习的精力。合理的归因方式能够增加学习动机。内部归因对学习动机的正向影响较为强烈,而外部归因对学习动机的负向影响则更大。成功情境下进行合理归因,有助于学生获得动力去持续学习。失败情境下进行合理归因,能够让学生找到失败的原因,进而帮助他们改进自身的学习策略。
影响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各种关系方面,其中有亲子关系,还有师生关系以及生生关系。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以及存在教育焦虑情绪等,这些都会给孩子增添大量压力,从而让孩子产生逃避和厌倦等行为或情绪;在学校这个环境里,教师给予的认可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肯定以及自信心,而那些没有体验到教师积极反馈的学生,会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扬;同学之间的互动以及相互支持,还有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趣味性以及实用性等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够从三个方面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是采用“做加法”的策略;二是运用“做减法”的策略;三是实施“做乘法”的策略。
合理使用和强化鼓励,为增强学习动机“做加法”
在学习动机的培养方面,家庭和学校需要发挥出不同的教育价值:
家长在家中需调整对孩子的期望,要转变“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还要疏导教育焦虑。在家庭里可以建立奖励机制,用更符合身心需求和自身特点的方式去鼓励孩子。比如,对取得学习进步的孩子给予奖励,因为奖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孩子的认知水平,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自尊心,进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奖励需结合孩子自身特点以及学习任务本身特点等,以防产生“过度理由效应”。例如,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若孩子的阅读时长达到规定要求,部分家长便以礼物作为奖励。起初,这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但孩子为获取礼物,往往会忽视阅读质量,出现“凑时长”的情况,最终致使孩子丧失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学校里,教师采用鼓励式教育。教师会对学生的学习信心进行正向培养,也会对学生的情感认知进行正向培养。教师能发挥自身的认可与赞赏作用。教师可以借助鼓励这种策略,还可以借助关注这种策略,以及借助心理暗示这种策略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坚信自己“是有能力做到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效应被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设定较高的期望值,使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取得好成绩,同时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也应当给予学生具体且及时的反馈与奖励,创设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挑战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及成就感;在日常的教学里,教师理应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本身所蕴含的乐趣和意义。
控制任务广度和难度,为增强学习动机“做减法”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它应当承担起提升学生学习动机的责任,也要保障学生学习心理正向发展。从微观教学方面来看,从宏观组织方面来看,学校教学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达成这一目标:
首先,在微观教学层面设置合适的学习挑战。教师要具备教学专业素养,知晓知识的重难点,设定恰当的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作为基本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从整体把握以及具体设计这两个方面提供富有趣味性且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持续前进。
其次,在宏观组织层面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双减”政策。对于校园的组织与治理工作,学校需要紧密跟随国家“减负增效”的政策要求,构建起科学的教育模式,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应当搭建多元的评价体系,给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契机,让学生能够充分释放自身的潜能,在秉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下,去探索和发掘自己的价值。此外,学校能够把好“高质量作业”这一关,不让学生去做那些繁杂的“无用功”作业。从多个维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引领学生掌握高层次的思维,以此来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为增强学习动机“做乘法”
学习动机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它能够激发个体展开学习活动,促使个体朝着学习目标前进。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机制,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系统性以及持久性。这种连续性的学习动机和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联系紧密。齐默尔曼的三阶段循环理论表明,自我调节可分为行动规划、监督管理和自我反思这三个调节过程。在提升自我调节能力时,要引导学生成功地维持学习动机。
教师能够在计划调节阶段引导学生去设置目标,以此激发学习动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学习计划以及设置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当个体和目标的距离越来越近时,与目标预期的心理差距也就越小,此时其获得的激励值就会越高,进而增强了完成任务的动机。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教师需帮助学生找到其“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引导学生调整出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将目标划分成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等。并且能够把抽象的远期目标进一步分解为阶段化的中期目标以及步骤化的近期目标,这样就能有效减轻目标意图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心理差距,同时形成目标达成的初始动机。学习目标的难易程度需恰当。若目标过于简单,就无法激发学习动力;若目标过于困难,便会使人望而却步。当学习进程发生偏差时,要引导学生及时对学习计划进行矫正,以避免失控感对学生学习动机造成打击。
在监控调节阶段,教师要适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以此来维持学习动机。学生的动机水平如果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深度学习带来不利影响。所以需要对学生的不同动机水平进行有意识的监控,让其维持在动态稳定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且持续的努力心态。遇到阻碍学习进程的挫折时,自我监控能力强的学生能展现出较好的自我监督和执行能力,并且能保持良好的学习行为,直至完成学习任务。自我监控能力不佳的学生,因为缺乏动力,一旦碰到难题,通常会选择拖延。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通过高水平、深层次的提问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这样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抵制内心欲望和外界诱惑。还能维持对学习的内部动机,调整自身行为,进而完成学习任务。
在评估调节阶段,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以内化学习动机。自我评估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进行调节,而归因方式是二者之间的中介机制。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会将自己愿意学习归因于诸如“题太简单”“我这次考好是因为我正好复习了”之类的外部因素;学习动机较弱的学生则会把自己不愿意学习归因于“我不是学习的料”等内部因素。能看出,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倾向于外部归因方式,学习动机弱的学生倾向于内部归因方式。所以,在教学时,教师需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评估的归因方式,对学生开展积极归因训练。要引导学生合理评估学习结果,让学生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并且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借助积极归因推动心理健康发展。
家庭和学校要让学生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
作者刘哲雨为博士且是副教授,同时担任专业型博士生研究生副导师,以及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23 年 10 月 01 日第 3 版的版名是“好老师”。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