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心里难免会有新的收获。写一篇心得体会是个挺好的选择,因为这样能不断提升自我。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读书心得《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读书心得《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一)
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里,我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并且深深喜爱上了它。这本书通过对一个个教育案例的点评,把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达了出来,也传播了他的理念。我能读到他的书,真的是收获颇丰,它能让我改变教育教学行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一边读一边思考,有很多句子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做一名聪明的教师,这是我读完相关书籍后的深刻感触。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为在教育一线苦苦探索的我们送来了一剂令人心旷神怡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有时,我们老师常常会出于好心却办了坏事,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是我们在工作中不够细致,考虑不够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诸多种类。对于行为偏差生的鼓励,老师更应多思考办法。要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孩子。不妨多开动脑筋,想出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和家长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擅长思考的人。他们通常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一个教师而言极为重要。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也就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拥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和权力优势。在面对很多问题时,他们省却了思考。因此,思维定势对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产生了影响。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持续更新教育理念,将头脑中积淀的陈旧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进行改变,努力让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我曾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也曾因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皆是教育过程中必然要面临的正常状况。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要坦然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差异,我们并非要让所有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相较于学生的原有基础,让每个学生的生命都能有所发展。老师应当引领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具备生活和求知的能力。王老师的话给身处“迷茫”中的我指明了方向,让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正如王老师所言,要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地组织每一次活动,这样我们会高兴,学生也会快乐。
教师读书心得《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二)
前些时候,我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如今来谈谈我的一些零星感想: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时常觉得事情繁杂。我感觉自己已经很疲惫了,然而效果却只是平平。反思我的工作时,我不禁思考:为何我会感到如此疲惫,而效果却一般呢?是学校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不妥之处?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我应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了,要成为一名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能够轻松应对且富有睿智的教育者。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极为经典。聪明人实际上就是擅长思考的人,他们通常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极为重要的。正因如此,我对这本书也进行了思考,并且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提炼出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一、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之下,确实是没有管理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究竟需要何种类型的管理呢?要管理多少呢?又该在什么地方进行管理呢?哪些地方应该严格管理呢?哪些地方应该宽松管理呢?哪些地方必须进行管理呢?哪些地方不必过多管理呢?书中提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为关注的应该是学生自身的发展。然而,管理者却并非如此,管理者最为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将人作为根本。管理者把任务当作根本。管理者仅仅把人当作完成任务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并非是管制学生,而是协助学生学会自我管制。
二、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
碰到违纪学生后,我会动动脑筋再作处理。平时学生犯错,我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现在想到王老师书中说的“迷信师严”这一思维误区,我提醒自己要变“聪明”,就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的方式,让他们在做好事过程中认识错误并受到教育。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王晓春老师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若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的灵魂所在,“师爱”是师德所必须具备的。然而,王老师也指出,不能对“师爱”过于迷信。他称,迷信“师爱”存在两种情况:其一,是那些好心却糊涂的人,他们真的以为爱能够点石成金,爱是万能的良药,一旦他们无法将学生“爱成”好学生,就会怀疑自己爱得还不够。其二,是另一种情况(此处未提及具体情况,原文未给出相关内容)。另一种人情况不同。他们将“爱”当作棍子来使用,他们的本领在于把自己加诸学生身上的所有压力都解释为“爱”。他们口中说着“爱”,心里想的却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如今教育界盛行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这种做法,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老师只追求“爱岗敬业”,但在实践中却遭遇很大挫折的情况。我们不能让师爱去承担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如同不能让医生仅靠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因此,没有爱是不行的,而仅有爱也是不够的。爱并非是迁就,爱需要有理智。
三、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
书中,王老师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提及了安全问题。他表示,安全确实很重要。然而,如果安全的重要性超过了教育,那么学校就不再具备学校的本质,而会变成一个保险公司。学校所采取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当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并非仅仅是为了管理者管理的便利。
当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为一所学校的关键问题。大部分学校采取了一些做法,比如在校园内不允许有丝毫的跑跳打闹行为,不允许投掷轻物,有时还会对部分学生进行严厉的训斥,甚至可能会移交给班主任处理。然而,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因此受到了压抑。怎样才能把握好这个度呢?安全问题成为了阻碍学校德育活动开展的因素,使得德育教育职能被削弱,也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依靠各种实践活动,而丰富多彩的活动正是德育的核心以及载体。
教师读书心得《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三)
做一名聪明的老师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思考和探索的事情。有一位老教师曾说,成为聪明老师要让学生既爱又怕,这句话简洁且精准地表达了要点。“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完此书后感受最为深刻的部分!《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本书给在教育一线苦苦探寻的教师们带来了一剂有效的良方。我们在前行过程中,既能少走弯路,又能体会到这句话看似简单,然而实际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有时候,我们的老师常常会好心却办了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我们在工作中不够细致,考虑不够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于行为偏差生,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可以多思考一下,想出一些既有效果又能被孩子和家长都接受的好办法。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时常为孩子的问题而感到烦恼,也会因孩子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些都属于教育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正常情况。不要让自己的烦恼过度扩大,要坦然地去应对。因为孩子的生命本身存在差异,我们并非期望所有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他们各自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孩子的生命都能有所发展。老师应当引领我们的孩子去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孩子懂得如何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拥有生活和求知的能力。
教师需注重对学生评价的方式,评价意义重大。课堂评价以及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都需做到准确无误。在课堂上应多给予鼓励,且要及时鼓励,肯定评价的数量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需把握好尺度,不能让学生的自评、互评演变成自我夸耀或自我贬低,也不能让其变成互相攻击或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且切合实际。唯有如此,学生方能更专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后发现,原来老师能够这样去做。这本书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集中展现了出来。在那些曲折动人的一个个故事当中,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等全都融合在其中,既发人深省,又撼人心魄。
我会积极地请教,勇于进行思考,广泛地进行阅读,善于进行积累,勤奋地进行写作,努力去领会厚积薄发的深刻意义。我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久以往,就一定会越来越好,这样就能尽可能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佳程度,同时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教师读书心得《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四)
我手捧《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进行阅读,此时我只有一个感受,那便是“亲切”。每次合上这本书去反思自己一年的工作时,就会有猛然醒悟的感觉。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就好像是在黑暗中行驶的小舟,正朝着那微弱光芒的方向不断前进……
如果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教育理论与实际工作相联系,教学时常常会把简单浅显的问题变得复杂,常常会把现成的问题分解细化,然后慢慢地灌输给学生,常常会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这样的感慨,这让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有些不知该怎么办。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像我这样的新教师带来了一剂令人舒适的良药。
王晓春老师觉得“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像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以及对教育对象的认识等;二是对主观世界的研究,即教师的自我认识。”我们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做得不够好,尤其第二个方面更为薄弱。教师普遍没有反思意识,很少有那种想要“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所以就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过度自信,就是过度自卑。帕斯卡尔称:“人犹如一根有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言:“因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教师理应成为一个思考者。在教育教学工作里,我们需做个留心之人,用心去仔细总结教育过程中的得与失;要时常怀有剖析自身的认知冲动;要擅长进行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身比了解学生更为重要。
初登讲台的一年间,很多老教师发现我常与学生较劲。他们开玩笑说我,像孩子似的老是跟学生吵,还说以后心态变了,连吵的劲都没了。当时听到这些话,我觉得和学生吵是需要激情的,甚至还暗自得意,认为自己的激情要一直保持下去。却从未反思过自己,这种激情是否有作用,作用有多大。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仅仅靠着这样的激情与学生较劲,就能完全解决问题吗?后来,我看了这本书,便开始反思自己这一年的行为是多么幼稚。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单一的、主观的,甚至是狭隘的。总是以自己的要求为标准,当学生做不到时,我就干着急。其结果是,学生觉得我莫名其妙,而我自己则气得跳脚,旁观的人也无奈地摇头。改变我的思维方式到底有多难呢?其实,只要我不使用“你怎么可以这样?”以及“你为什么不按我的要求做?”这样的话语,改用另一种逻辑和语气,事情处理的结果就会完全不同。以前在教学结束时,学生杂乱无章地走出机房。有的椅子散落在各个角落,装鞋套的袋子也四处飞扬。学生在机房里就把鞋套脱掉了,还有人在追逐打闹。那场面可用混乱来形容。以前我总是大声呼喊,收到的效果甚微,学生根本不听我的,我的威信自然也降低了很多。这学期开始,我让学生在听到我说“准备下课”时,需将椅子和书归位,同时在身边寻找垃圾并抓在手里,准备带出机房。接着,哪个小组表现好,就由哪个小组先出门,然后在走廊上脱鞋套。如此一来,混乱的场面消失了,我也无需在那里拼命指挥了。而且,要求也深深印在了学生心中,长期以往,我相信这会成为一种习惯。
我是一个行者,步伐轻盈。在教育的道路上,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心中充满着阳光。我的行囊里为教育准备了诸多事物:有澎湃的热情,有宽容的胸襟,有迷人的书香,有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更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学会反思并改变自己,朝着成为一个智慧的教师这个方向而不懈努力。
小编精心推荐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 教师读后感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