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温冲 于建平 北京报道
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之下,要引导大家树立起绿色、健康、安全的消费理念,这成为了汽车行业所面临的新的课题。特别是随着汽车保有量持续地增加,车内的空气质量渐渐地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甲醛作为在车内比较常见的有害气体,对于人体健康有着不能被忽视的影响。
近日,业界人士齐聚于由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下称“中汽数据”)所主办的 2024 年“零甲醛”汽车技术研讨会。他们就车内甲醛的安全问题展开了讨论,同时对 2024 年车内甲醛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大家在思考如何全面地推动汽车行业朝着更健康、更安全的方向发展进步。
采集40款车型分析甲醛散发情况
燃油车时代,汽车行业已有明确的安全标准,这些标准涵盖了广泛的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领域,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成为大多数车型的标配。如今,在电动化、智能化推动汽车产业变革的转型过程中,三电安全、数据安全、智驾安全等技术安全也在不断探索并逐渐完善。
不过,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都一样,汽车安全的范畴远不止这些。车内空气质量,是对健康与安全进行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甲醛是评估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 1 类致癌物。长期以来,家具、房子、汽车等大宗消费品中甲醛的散发浓度问题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甲醛超标会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011 年 10 月,我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此指南也被称作“《评价指南》”。该指南为评价车内空气质量提供了明确的参考标准。比如,它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等多种物质的浓度要求,且适用于评价乘用车内的空气质量。这些物质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甲醛在车内空气中,有机物浓度的执行标准是小于等于 0.1mg/m3。
行业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车内甲醛浓度呈现出稳步降低的态势。中汽数据曾公布的数据表明,相较于 2013 年至 2015 年这段时间,在 2020 年至 2022 年的这三年里,车内甲醛浓度水平有了提升,其平均值从 47μg/m³降低到了 24μg/m³(1mg/m³ = /m³)。
为更好地分析和呈现当下汽车的车内甲醛散发状况,中汽数据依据市场关注度与销量选取了 40 款车型,接着分别从常温工况、高温工况以及驾驶工况,依据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对车内甲醛散发状况展开数据采集与分析,最后在会上正式发布了《2024 年中国车内甲醛散发水平研究报告》。
结果显示,在不同工况下,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车内的甲醛散发浓度差别不是很大。甲醛浓度的均值排序是高温工况高于常温工况,常温工况又高于驾驶工况。并且,不同车型的甲醛散发浓度存在一定的差别。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回收利用室室主任庄梦梦称:下一步,我们会着重针对车内辐射性能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同时也会在防眩晕功能开发以及极端工况车内健康测试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此为持续提升的健康出行提供保障。
“零甲醛”汽车典型案例公布
分析车内甲醛的发散水平是很重要的,明确甲醛的危害也很重要。在源头上关注并严格把控车内甲醛浓度意义更为深远。要知道,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 3 亿辆。
去年,为激励汽车企业强化对车内甲醛的管控,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联合了中汽数据、科研机构、汽车生产企业以及检测机构等相关单位,共同发布了《“零甲醛”汽车产品设计技术规范(2023 年版)》。
这里的“零甲醛”汽车指的是,常温模式下车内甲醛散发浓度
如今,中汽数据在会上公布了 2024 年“零甲醛”汽车典型案例。这是依据《“零甲醛”汽车产品设计技术规范(2023 年版)》来进行的。有大众汽车(安徽)ID.与众长续航等合资车型。
据悉,探陆整车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比国家标准限值低很多。其甲醛浓度仅为国家标准的十分之一。探陆是以日产全球同等开发标准为基础的,从选材、工艺到生产等各个环节都受到了严格的管控。整车内饰采用了水性化真皮座椅、高纯度发泡海绵以及水性胶水来代替溶剂胶等健康环保的材料,从而从源头削减了甲醛。
中汽数据依据《车用绿色材料评价规程(2018 年版)》,选出了三款“车用绿色材料(低 VOC)”的典型案例。其中一款是 3M™,另一款是旭化成聚甲醛共聚物™,还有一款是金发聚丙烯塑料 API - 2010。这些案例为车内材料在 VOC 性能方面提供了参考。
中汽数据总经理冯屹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汽车产业是现代工业技术的重要代表,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支柱性角色。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汽车行业需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技术创新作为驱动力,不断提升汽车产品的健康水平,从而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贡献自身的力量。
维护消费品质量安全这件事,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也有着紧密联系,其意义极为重大。汽车产业需要抓住新机遇,面对新挑战,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消费的需求。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昆向《华夏时报》记者表达了上述观点。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