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用户常常忽视“显示器”在电脑配置中的部分。日常办公时、游戏娱乐时、视频剪辑时,甚至只是看看网页时,如果显示器选择不佳,就会出现色偏、卡顿、眼疲劳等问题。面对电商页面上的一长串参数,很多人可能只会看“尺寸”“分辨率”这几个字。但实际上,决定一台显示器体验好坏的,不只有这两个参数。泪雪网会带你逐个去了解以及梳理电脑显示器的主要参数,帮助你迅速弄明白:哪些参数才是真正值得“看”的,哪些属于营销方面的“噱头”。
最核心的几个显示器参数,你必须懂
1. 分辨率()
定义:一帧图像是由一定数量的像素点所构成的,常见的单位是用宽乘以高来表示(单位:像素)。
建议 24 到 27 英寸的选择 2K ;如果超过 27 英寸,建议使用 4K ,不然会有较强的颗粒感。
2. 尺寸与比例(Size & )
尺寸:是指对角线的长度(单位:英寸),不是宽或高的长度。
常见尺寸:
比例:
建议日常使用时选择 16:9 的比例。对于办公文档较多的用户,可以考虑 3:2 或者 16:10 的比例。
3. 面板类型( Type)
显示器的面板类型会对关键体验产生影响。
建议:大部分用户首先选择 IPS 面板,在兼顾色彩的同时也注重视觉舒适。
4. 刷新率( Rate)
定义:每秒钟屏幕刷新的次数,单位为 Hz(赫兹)。
建议日常办公使用 60Hz 就足够了;而对于打游戏,建议从 60Hz 起步,以提升画面的流畅度和响应速度。
5. 响应时间( Time)
定义:像素从一种颜色转换到另一种颜色所需要的时间,其单位一般为毫秒(ms)。
建议游戏玩家最好在 1ms 以内,普通用户 5ms 以内就可以了。
6. 色域 & 色准
色域( )
色域代表显示器能呈现的颜色范围。
色准( )
色准决定屏幕色彩与真实颜色的差距,常用ΔE(色差值)衡量:
设计用户需要重视色域和色准,摄影用户需要重视色域和色准,视频剪辑用户需要重视色域和色准;而普通用户不必对色域和色准过于在意。
7. 接口类型(I/O )
显示器的接口决定了它的连接方式和扩展能力。
常见接口:
建议优先选择那些接口齐全的型号,比如 HDMI 接口、DP 接口以及 USB-C 接口都具备的,这样的型号适配性会更强。
附加参数 & 选购建议(加分项)
除了上述核心参数外,还有一些辅助功能可能提升使用体验:
哪些参数只是“商家噱头”?别被广告绕晕了!
选购显示器时,电商页面上经常有各种看起来很专业的术语和数字,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然而,其中有很多只是“营销包装”,对普通用户的使用体验帮助不大,还有些甚至是夸大其词的。
下面就来看看,那些不必太在意或纯属噱头的参数:
“动态对比度”高达几百万比一?
“16.7M 色 / 10.7 亿色”的炫技颜色数值
“HDR / ” ≠ 真 HDR 显示
如果仅为“”或“ ”,你能感受到的变化很有限。
曲率参数(如 、)越小越好?
超高刷新率( / )人人都需要?
“曲面+超大尺寸 = 沉浸式体验”?
不同用户该如何选择显示器
使用场景推荐参数
办公文档
23 英寸的是 IPS 材质,60Hz 刷新率,还能滤蓝光;27 英寸的也是 IPS 材质,60Hz 刷新率,同样能滤蓝光。
游戏娱乐
24~32 英寸 / + / 1ms / IPS 或 VA
图形设计
27 英寸开始,有 2K 规格的,也有 4K 规格的。色域达到 100%,并且 ΔE 有相关表现。
多屏用户
超窄边框 / 75Hz+ / VESA 支架支持
选购显示器时,不要被广告所迷惑。看清分辨率是关键,看清面板类型是关键,看清刷新率是关键,看清响应时间是关键,看清色域是关键,看清接口是关键。不同用途有不同的侧重点,办公要看清晰度,游戏要讲刷新率,设计要看色准,理性要看参数,这样才能选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好显示器。
往期回顾
END
点击蓝字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