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于 6 月 21 日在北京发布消息,题目为:从“专、深、稳”这三个方面来看 2021 年度的审计工作报告。
邹多为、欧立坤
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在 21 日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作出《国务院关于 2021 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那么这份报告有哪些特点呢?又释放出了哪些信号呢?新华社记者对审计署相关负责人以及有关业内专家进行了采访并予以解读。
“专”司经济监督,加大国家“钱袋子”审计力度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专司经济监督这一职责,其主责主业是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与效益。
今年的报告主要反映以下四大方面审计结果:一是中央财政管理情况;二是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三是重大项目和重点专项资金审计情况;四是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同时,还反映了在上述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最后提出了审计建议。
报告表明,在 2021 年 5 月至 2022 年 4 月这段时间内,全国总计审计了 8.7 万多个单位。通过审计,促进了增收节支,并且挽回了 3800 多亿元的损失。到 2022 年 4 月时,2020 年度(即 2020 年 6 月至 2021 年 5 月)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已基本完成整改。在此期间,完善了 1520 多项制度,对 8300 多人进行了追责问责。
审计结果显示,国内外形势较为复杂严峻。然而,我国在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央预算和投资计划的执行情况总体较为良好,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经济保持着恢复发展的态势。审计署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籍吉生如此说道。
报告公布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跟踪审计情况,也公布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审计情况。报告揭示出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经营风险。报告反映出种业振兴没有充分贯彻落实国家战略要求。报告点明了农厕整改存在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的主任汪德华觉得,报告紧紧抓住政策落地以及资金管理这两个方面,一方面客观地呈现出相关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又深刻地揭示出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今年,还特别注重对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有效地发挥了常态化经济体检的作用。
“深”入揭示问题,发挥审计反腐“利剑”作用
一年来,审计展现出了反腐败的“利剑”作用。在这一年中,审计共发现了 300 多起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这些线索涉及的金额达到 1300 多亿元,涉及的人数有 3000 多人,并且这些线索都已被移送。
对问题线索进行逐条梳理,然后深入剖析。经过这样的过程后可以发现,当前存在利益团伙围猎做势的情况,也存在“靠山吃山”的问题。并且权钱交易的贪腐方式变得更加隐蔽,种类也更加多样。
报告公布了中储粮所属 11 家单位的 18 名工作人员存在违规经商办企业或在外兼职的情况,他们所办企业、兼职企业与本人任职企业有 4.31 亿元的业务往来;云南曲靖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傅学宾在担任该市麒麟区区长期间,通过多次请求市建设局给予扶持等手段,协助 1 家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违规获得预拌商品混凝土业务资质,该企业在 10 多年间获利 6.24 亿元等重大违纪违法问题。
籍吉生称,此次明确指出了哪些部门存在违纪违规行为,哪些人员涉嫌犯罪。这充分显示出审计力度在不断增强,并且发挥出了独特的经济监督作用。
报告的一大亮点在于,除了对重大问题进行揭示之外,还着重对问题进行跨领域、跨行业、跨年度的分析提炼,以此来拓展反映问题的层次和深度。
在对种业发展相关资金和政策落实进行审计时,发现种业振兴的基础工作不够扎实。报告从育种创新研发机制以及种子稳产稳供能力等制度建设方面,深入地分析了原因。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审计情况中,报告不仅揭示了维修资金以低息活期存储而导致效益不高的问题,还提出了亟待探索开展投资运营的建议……
汪德华称,近些年来,审计人员一直秉持研究型审计的思路。在对诸多问题进行判定与分析时,他们注重从表面深入到内里,竭力揭示出更深入层面的原因。“这对有关部门从体制机制方面找到整改的切入点、聚焦点以及发力点很有帮助,能够为切实做好审计‘下半篇文章’指明方向,也有利于保证审计监督取得实际效果和长久效果。”
落实“稳”的要求,把风险解决在萌芽状态
今年的经济工作要将“稳”字置于首要位置,并且在稳定中谋求前进。那么,审计工作应当怎样去落实“稳”的这一要求呢?
侯凯觉得,审计最大的“稳”体现在要进一步强化审计力度,能够提前把不良的苗头以及有害的倾向揭示出来,促使重大风险隐患在萌芽状态就得以解决。
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共同拥有的极为宝贵的财富,必须对其进行妥善的管理和有效的运用。籍吉生介绍称,在过去的一年里,审计机关将重点放在了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上。经过对 23 家地方中小银行、20 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审计后可以发现,中小金融机构所存在的经营风险值得高度重视,其主要原因包含内部治理机制存在极为重大的缺陷,以及外部监管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等方面。
此外,报告对抽审 34 户央企和 176 户部属企业的情况进行了揭示。抽审发现了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以及违规经营导致国有权益损失风险和境外经营存在亏损风险等情况。例如,在 18 户央企的 1427 户境外子企业中,近 3 成出现亏损。有的境外子企业连续 3 年亏损,有的境外事项存在“出血点”且长期未止血,这些情况已拖累了集团公司的发展。还有的过度依赖境外非主业业务,可持续经营存在较大风险。
汪德华觉得,“存在重大缺陷”以及“‘出血点’长期未止血”这样的表述很有深度。这反映出在专项资金领域、金融领域以及企业国有资产领域存在着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当切实承担起责任,并且加大对这些问题的治理和监管力度。
党中央提出了明确要求,即要防住疫情、稳住经济、确保发展安全。审计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箱”,需将推动政策有效落地以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
对此,汪德华提出建议,其一,审计监督应当持续聚焦财政直达资金、减税降费、就业医疗等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资金拨付的使用和效果是否达到要求,持续发力,以此“稳”住当下;其二,对于由于制度不完善、监管未到位等原因导致的情况异常或风险苗头,审计必须秉持研究型审计思路将其揭示出来,推动从源头进行治理,做到防患于未然,为中国经济平稳且长远地发展保驾护航。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