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有一句被人们熟知的口号,即“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对于毕业五十周年的校友而言,他们对此应该有着不同的感受。
今天,我们走近 1957 届工程化学系的校友陈宝山。他有着五十年的心路历程。
校庆
忆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陈宝山 | 文
1967届工程化学系
在毕业 50 周年的时候,当回顾所走过的人生历程时,令人感到欣慰和骄傲的是,我已经为祖国工作了五十年且身体是健康的。
2008年,陈宝山学长与夫人张爱茹学长回母校。
1961 年我开始在清华工程化学系就读,所学专业为核化工。毕业后投身于核事业,从担任核燃料工厂的技术员起步,之后逐步晋升为车间主任、分厂厂长以及总厂厂长。我一直坚守在生产科研的一线岗位,始终保持着一贯的工作态度,直至 65 岁退休。退休时恰逢国家发展先进的三代核电。为了建设我国的核级锆材产业,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党组进行了研究,聘任我担任新组建的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的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在工作到 72 岁后,我第二次退出一线,担任企业专家委主任。如今我已将近 76 岁,仍在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技术工作,享受着欢乐的退休时光。母校的教育和培养值得感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一直激励着我。
在大学时期,清华的教育理念“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又红又专”“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时候,我们每天既紧张又愉快地学习,同时也格外重视体育锻炼。马约翰教授将近八十岁了,他身着马甲短裤,面色红润且精神抖擞,鼓励我们要不断运动,每天下午四点去操场进行锻炼。我从大一开始就跟随郑柏树同学一起参加体操锻炼。夏天的时候去游泳,冬天的时候去滑冰,还到西郊去爬山,我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体育爱好者。特别是在 1963 年,当时的系党总支书记滕藤老师提出了“工化系体育三年翻身”的目标。1964 年初,蒋南翔校长再次激励我们要向马老学习,把身体锻炼好,要“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全系开始行动,一方面大力狠抓群众性体育锻炼这件事,另一方面选拔具有体育专项特长的同学并加以培养。在这期间,工化系的师生们开展的体育活动十分火热。每天课后,系馆旁边、操场上以及饭厅前面都能看到锻炼的人群。有跑步的,有跳绳的,有打排球的,有投铅球的,还有做引体向上的……同学们在锻炼的激情之中,消除了课堂上的疲惫。之后,工化系成为了令人羡慕的体育强系。
2013 年,陈宝山学长回到母校。他参加了“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建立 60 周年的活动。并且,他与滕藤、陈世年学长一同接受了访谈。
健康的体魄是开展工作的基础。记得当初来到川南大“三线”,凭借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进行“大干快上”地建设核工厂。那时在工地劳动,有一次需要爬到两层楼高的脚手架上进行作业,那脚手架是由钢管连接起来的,沿着新砌好的楼墙搭建而成。“我上去吧!”师傅们还在迟疑,我便挽起袖子,站在脚手架下。我使出在学校练体操单杠的技能,先做引体向上,接着翻腕撑起身体,就这样站到了第一排横管上。连续做五个这样的动作,我就到达了两层楼高的工作面。下面的人一看,都很惊讶,纷纷说道:“清华大学生还有这本事!”在投核物料进行试生产的过程中,我连续工作了五天五夜都在现场。实在是累了的话,就到办公室稍微睡一会儿,然后又进入厂房继续工作。我心里一直想着的就是能够尽快拿出核产品。当我担任车间主任的时候,总是早去晚归,全身心地扑在现场。那时候,仿佛自己有着用不完的劲儿。在进行流态化氢氟化技改的时候,是在生产系统上直接进行工程实验。运用在清华所学到的扎实数学知识,去计算挡板流化床的设计数据。曾经有一次,工作了一个通宵,然而到了早晨,依然能够到车间和大家一同开始工作。在实验最为紧张的时候,也是日夜都坚守在现场,从而获得了第一手的运行结果和数据。创新成果“单级挡板流化床二氧化铀氢氟化技术”荣获了部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主持分厂核产品生产的繁重工作,得益于在清华所学的知识、养成的作风以及经受的锻炼。回想在大“三线”奋斗核军工的艰苦岁月,能够承受紧张超强的工作负荷以及艰苦生活的考验,这多亏了青年时代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
秦山核电站在 1991 年成功实现正式并网发电。引进法国核电技术来兴建大亚湾百万千瓦级的大型核电机组,工厂承担了法国大型核电机组燃料组件的国产化任务。从引进技术开始进行消化,到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建设,再到通过产品鉴定正式供料,整个过程总共只有三年时间。1992 年,我被任命从党委书记转任厂长,蒋心雄部长特别强调这与中国核电和核燃料的发展息息相关,一定要保证按时供料!我担任总指挥长,直接负责抓这项工程。我对工程进行统筹安排,精心计划,全面推进。我提出了“狠抓三条线(包括生产线改造建设、引进技术消化以及产品合格性鉴定),确保过三关(即法国专家组对生产线的验收、投核物料许可证以及产品鉴定通过)”的要求,在全厂范围内给予绿灯通行,全力突击“大元件线”。1993 年最为紧张,我与许多老专家以及年轻同志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十二三个小时,大家都在严谨求实且夜以继日地奋斗。8 月时,法国专家组从里昂总部给我打来电话,他们在 5 月到宜宾工厂进行检查,发现各厂房还未安装设备,这意味着我们赶不上大亚湾的第一个换料,所以必须立即启动“紧急供料条款”,让法国直接供料。我经过再三思考,最终坚决顶住了压力。10 月 18 日是验收生产线具备条件的日子。达霍尔先生率领法国专家组来到现场,他们惊呆了。五月份来看的时候,这里还都是空厂房,然而现在,全部都装好设备了,并且都能按规定试运行。达霍尔不解地问我:“陈先生,你用什么办法让你的员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了这么多工作?”那一刻,我自豪地说:“我们依靠的是中国核工业人敬业报国的精神!”中央台播出的《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第五集反映了这段历史,自此之后,法国人对宜宾厂另眼相看。确实如此,后来我们把“敬业报国、求精创新”确立为企业精神,把“一切求更好”定为企业理念。
陈宝山学长接受媒体采访
我们众志成城、齐心奋斗,一路闯关夺隘。我们顺利通过核燃料组件产品合格性鉴定,进入正式生产阶段。这确保了 1995 年大亚湾一号机组能够按时换料,实现了大型核电燃料的国产化,使我国核燃料生产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百万千瓦级大型核电站燃料组件国产化及制造技术重大创新”荣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企业也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现在的宜宾核燃料厂,即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每年能够生产 1500 多组各式各样的燃料组件,这些燃料组件会供应给全国的各座核电站,从而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核电粮仓”。
2006 年我已 65 岁,到了年底办理了退休手续。恰逢国家引进美国三代非能动压水堆核电技术,我参与到了谈判工作当中。2007 年中美签订了合同,新组建的“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党组进行了研究,决定让我负责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的工作,以实现我国核级锆材的国产化和自主化。核级锆材是一种特种锆合金材料,在核反应堆燃料组件中不可或缺。它的作用是密封放射性核燃料以及起到结构件的作用。过去,这种材料完全依赖进口。必须要改变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这也是我从事燃料事业多年以来的一个迫切愿望。年纪虽大,身体却健康。组织信任我,同志们也期待我。于是,我前往宝鸡和南通,着手开展核级锆材完整产业链的建设工作,姑且可将此视为我退休后的余热发挥。我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凭借“后墙不倒”的军工精神,我进行了招聘人才的工作,组建了队伍,开展了员工培训,掌握了相关技术。同时,我还进行了工厂选址、设计,进行了设备采购,推动了各条生产线的施工建设……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就在南通和宝鸡两地建成了包括海绵锆生产、锆合金熔炼、坯料制造、板带材制造、管棒材制造以及国家能源核级锆材研发中心等在内的完整的核级锆材产业体系。该项工程在 2013—2014 年度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它成功实现了引进品牌的国产化。同时,全面展开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新锆合金的研制工作。
与年轻人一同工作,能唤起我的工作激情,依旧是要起早贪黑。有一次傍晚从北京飞回西安,恰好遇到天下大雪,很多路段都被封路了,坐车回宝鸡的过程中走走停停,直到清晨八点才抵达。到了办公室洗把脸后,就前往会议室召开工作例会。同志们都说跟老董事长一起时,我们的干劲更足了,我自己也感觉更加快乐了。
2013 年,我卸去董事长之职,担任了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二次退居一线。让我感到高兴的是,我还能够继续为我国核燃料和核材料的发展,贡献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技术工作。
我更深深铭记着母校清华的教育培养。在美丽的清华园里,我学习了科学知识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受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担任过辅导员,还参加了农村四清和民兵训练等社会实践。在清华,我种下了理念,养成了习惯,打下了基础,这些将让我受用终生。2013 年 11 月,在清华大礼堂举办的“辅导员制度建立 60 周年纪念大会”上。我与老领导滕藤、老学长陈世平一同作为“文革”前的老辅导员校友代表站在台上接受访谈。主持人询问我做辅导员的最大体会是什么。我回答说,那就是清华的教育以及清华的校训,它能够育人做到又红又专,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让我们能够自强不息,并且报效祖国。
回顾五十年来的风雨历程,我有幸为“两弹一艇”以及核电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对此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心地阳光,能够快乐地工作,并且健康地生活,这也是人生的一种幸福。
在毕业 50 年之际,我衷心感谢各位同学给予的帮助。我的爱人是化七同班同学,她如同许多清华学子一样,一生都在为核事业而奋斗,并且全力支持我的工作,我们同甘共苦,相互扶持。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从心底祝愿我们这一代清华人都能欢度晚年,健康长寿。
请输入标题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